摘要:最近新华社的《思想殖民》发布,让我想起一部文学作品《日瓦戈医生》,现在可以在线阅读。还有一个被西方追捧的日记,已经成为过街老鼠。而这背后,正如《思想殖民》中反映的,是美国情报机构几十年不变的文化操纵套路。
最近新华社的《思想殖民》发布,让我想起一部文学作品《日瓦戈医生》,现在可以在线阅读。还有一个被西方追捧的日记,已经成为过街老鼠。而这背后,正如《思想殖民》中反映的,是美国情报机构几十年不变的文化操纵套路。
西方情报机构操纵文化符号作为政治武器的策略,贯穿冷战历史。其中,《日瓦戈医生》事件堪称经典范本,而“方方日记”的国际传播则显示出这一策略的当代延续。
《日瓦戈医生》,中情局将文学武器化。
1958年,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一部普通小说,在国内被禁后,美国中央情报局立即看到了其宣传价值。解密的130余份中情局档案详细记录了该局如何秘密印刷和传播这本小说。
中情局备忘录中写道:《日瓦戈医生》“应当出版外国语种尽可能多的版本,在自由世界最大限度地发行,为之欢呼并考虑推荐作者得到诸如诺贝尔奖之类的荣誉”。
美国政府最高层的积极支持。艾森豪威尔总统的“行动协调委员会”授予中情局全权处理对这部小说的“利用”,理由是“这一行动的敏感性质,无论如何不能透露出美国政府插手此事”。
1959年7月,九千册袖珍版《日瓦戈医生》 在中情局印刷厂出厂。为了方便藏在身上。分上下册通过能接触的苏联游客和官员的特工发放。
中情局的操作手法极其精细。他们故意将俄文版《日瓦戈医生》伪装成在巴黎印刷的版本,出版社用法语写做“社会出版社和世界印象社”。
在1958年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上,中情局选择梵蒂冈展馆作为分发地点。苏联参观者走进梵蒂冈展馆,神父和女士们开始散发俄文版的《日瓦戈医生》。
不久,游乐场地上便四处可见这本书的蓝色硬壳封面。有些人得到这本小说后,撕下封面,把书页分拆成几个部分,易于隐藏。
1959年,世界青年联欢节在维也纳举行,中情局又调拨了两千册,在参会的苏联及东欧学生中散播。当苏联青年的车队到达闷热的维也纳时,成群人蜂拥而上,通过敞开的车窗,把中情局出版的《日瓦戈医生》扔给他们。
美国情报机构做这事,那是驾轻就熟工作流程
苏联对《日瓦戈医生》的狂热批判反而适得其反。美帝中情局一位高级职员对此评价道:“这本书本身对苏联的事业不具有任何颠覆性,但对书和作者的批判和迫害,反而成了扇在自己脸上的一击响亮的耳光。”
冷战设计者之一乔治·坎南曾说:“美国没有文化部,中情局有责任来填补这个空缺。”中情局在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至少参与了1000本书的出版,还出资请人在各类刊物上撰写书评,推销其出版物。
中情局非常钟情于利用小说、短篇故事和诗歌等文学作品。乔伊斯、海明威、艾略特、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纳博科夫等都是他们属意的作家。书籍被用作武器。
如果一件文学作品在苏联或东欧看不到或受到禁止,这部作品或许对苏联构成挑战,或者与苏联现实形成对照。嗯,很好,中央情报局很贴心地设法把这部作品送到东欧集团的公民手中。
这种文化冷战策略至今仍在延续。只是操作方式更加隐蔽,更加商业化,让人几乎察觉不到政府干预的痕迹。
完全一样的套路,西方把日记作为文化武器
数十年后,《方方日记》的海外出版展现了惊人相似的模式。它和《日瓦戈医生》都有一个共同点,被敌方阵营歪曲解读并当成一种武器。
《方方日记》在海外预售后,西方出版商公布的介绍里,高科技手段监控、警察国家、信息管制、异见、滥权,这种议程设置完美迎合了西方对中国的造谣叙事框架。
不过,将《方方日记》比附为《日瓦戈医生》真的是太抬举《方方日记》了,它艺术性没有一点,道听途说一大堆。
更可笑的是,美国和西方国家被自己的疫情搞得欲死欲仙,比起来,日记简直就是记录的天堂,完善嘲讽了整个西方世界,光速打脸。
“文学作品”作为武器,包括给莫大作家的诺贝尔文学奖,都是同样的套路。然而,在中国的效果好像拳头打在棉花上,看不出多大的作,当然,确实培养一些公知,他们至今对西方神向往之,对自己国家充满敌视。
为何在中国效果远不如苏联?这要从中国文化上找原因。中国自古就有积极入世,拯救世界的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同时,中国道家研究人天规律,毫不在意功名利禄的出世思想也是千年传承,甚至外来的佛家思想也被完全中国化了,包容性很强。举一个反例,毫不兼容的犹太教思想在中国完全没有土壤,基督教也只是近代凭借西方的枪炮、经济的光环,才在中国有点起色。
日瓦戈医生为苏联的解体加了一把火,“方方日记”吗?这种垃圾,还是让西方人自己含泪夜读吧。
来源:Honeynight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