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朝末年,才二十出头的“我”(石挥饰)就失业了,多亏邻居巡警赵大爷的帮助,我也当上了一名巡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臭脚巡”。从这绰号您就知道,这个差事不好干。况且那些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清政府、军阀、洋人、爱国青年、国民党……你方唱罢我登场,把个老北京城搅得沸
北京日报客户端影视频道精选多部经典影视剧,在光影中回顾那些峥嵘岁月,本期推荐经典影片——《我这一辈子》。
影视介绍
《我这一辈子》是中国文华影片公司出品的剧情片,由石挥执导,杨柳青编剧,石挥、魏鹤龄、沈扬、李纬等主演,于1950年上映。
该片改编自老舍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奉公守法的北京老巡警在旧社会经历的悲惨遭遇。
剧情简介
清朝末年,才二十出头的“我”(石挥饰)就失业了,多亏邻居巡警赵大爷的帮助,我也当上了一名巡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臭脚巡”。从这绰号您就知道,这个差事不好干。况且那些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清政府、军阀、洋人、爱国青年、国民党……你方唱罢我登场,把个老北京城搅得沸沸扬扬。我曾在秦大人府上当差,官老爷的奢侈腐败算是看了个尽。五四运动时还结识了学生领袖申远,他们为了新中国的崛起而不懈努力。我呢,一个社会底层的小老百姓,只求守着老婆孩子过上几天安稳日子。但处在这个倒霉时代下,老百姓哪有什么安生日子可言啊?
导演故事
石挥
编剧故事
老舍
老舍,男,满洲正红旗人。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同时进行文学创作。先后有以市民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问世,显露出文学才华。1930年回国后创作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1937年,其长篇小说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先生开始剧本创作,主要作品《残雾》《国家至上》(与宋之合作)《虎啸》(与赵清阁、萧亦五合作)《面子问题》、《桃李春风》(与赵清阁合作)《张自忠》《大地龙蛇》《谁先到重庆》《归去来兮》等。1944年长篇巨著《四世同堂》问世。1950年创作话剧《方珍珠》和《龙须沟》,后者通过北京龙须沟的今昔巨变,讴歌了光明的新中国,演出后引起强烈反响,由于该剧创作的成功,1951年12月北京人民政府授予老舍先生“人民艺术家”称号。1957年剧作《茶馆》问世,次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被评论界认为是话剧民族化的胜利,是完整艺术性的高峰。其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又两度公演此剧。1980年,《茶馆》先后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法国、瑞士演出,盛况空前。
此外,老舍先生还创作有《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西望长安》《女店员》《红大院》《全家福》《宝船》《神拳》等多部话剧和《荷珠配》《柳树井》《十五贯》《青霞丹雪》《王宝钏》等戏曲剧本。他是一位多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剧作多用朴素、凝练、口语化的语言写就,鲜明生动,妙趣横生,充满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被誉为语言大师。1966年投湖自尽。1978年6月3日有关单位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为老舍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
杨柳青
石毓浔,即石开,笔名杨柳青(《我这一辈子》的编剧)。他是石挥的大哥。石毓浔解放后去香港,从事影视编导工作。
演员故事
魏鹤龄
表演艺术家,天津人,早年当过码头搬运工和小贩。1928年考入山东省立实验剧院,之后参加晦鸣剧社、集美歌舞团、五月剧社的演出,在山东、北平、上海、杭州等地排演了《SOS》《名优之死》等剧。1932年在上海参加话剧演出。
1934年开始电影生涯,主演“艺华”影片公司的影片《人之初》,饰船夫张荣根。之后出演影片《凯歌》《桃李劫》《貂蝉》等。1937年在影片《马路天使》中以朴实含蓄的表演出色地塑造了贫苦善良的报贩老王形象,一举成名。抗战爆发后参加救亡演剧四队,辗转于上海、武汉、重庆,参加抗日宣传,后入中国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影片《中华儿女》《火的洗礼》《青年中国》等。同时参加中国万岁剧团、中华剧艺社、中电剧团,演出话剧。
1946年在北平“中电”三厂参加拍摄《圣城记》《郎才女貌》《青梅竹马》等片。1949年特邀在“昆仑”“国泰”“文华”等影片公司拍摄了《乌鸦与麻雀》《家》《江南春晓》《婚姻大事》等影片。1952年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50年代至60年代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家》《鲁班的传说》《燎原》《北国江南》等片。
1956年在影片《祝福》中成功地塑造了猎户贺老六形象,成为他表演艺术的顶峰之作。1979年10月2日于上海去世。
崔超明
崔超明,中国电影演员,1918年生于一个中医家庭。1947年后,在文华影业公司出演《母与子》《小城之春》等影片。此后他相继在《夜店》《我这一辈子》《关连长》等一系列影片中出演重要角色,获得成功。新中国成立后,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译制片演员,曾获得翻译片最高奖金。此后,他还分别在湖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担任演员。其出演的重要影片有:《渡江侦察记》《女篮五号》《南海的早晨》等。在艺光剧团,苦干剧团任演员。在《母与子(1947)》《小城之春》等影片中扮演一般角色。
沈扬
沈扬,原名沈庆曾,别名杨育英,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吉林延吉。1935年考入北平东北中山中学。1937年考入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1940年在江安毕业后,在江安,重庆,成都等地从事进步戏剧活动。曾在剧专剧团、中华剧艺社、青年剧社、中电剧团、怒吼剧社以及上海的观众演出公司当演员,演出过《北京人》、《山城故事》、《蜕变》、《以身作则》、《万世师表》、《棠棣之花》、《愁城记》、《清宫外史》等五十个剧目。1946年从影,在中电一厂以及文华、昆仑等影业公司拍摄的《春残梦断》、《终身大事》、《万家灯火》、《艳阳天》、《哀乐中年》、《母亲》、《表》、《太平春》、《我这一辈子》、《江南春晓》、《有一家人家》、《光辉灿烂》等影片中扮演角色。
1949年加入华东文工二团(1950年改为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任演员,演出过《思想问题》、《在新事物面前》、《曙光照耀着莫斯科》等话剧,并参加拍摄电影《上饶集中营》,扮演老教授。1953年参加赴朝慰问团到朝鲜慰问演出。1954年患眼疾和肺癌,双目失明。1958年后重新登上舞台,扮演了《关汉卿》中的王实甫、《步步紧跟毛主席》中的乌恕尔、《借妻》中的知县、《第二个春天》中的老梁爷爷等。还导演了喜剧《求婚》。并在科教片《知识老人》中扮演知识老人。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1964年1月10日病逝。
李纬
李纬,原名李志远,与弟弟李农、李志舆并称为“沪上影坛三兄弟”。中国影视、话剧演员。祖籍江苏苏州。1919年生于河北石家庄。1938年入中央电影制片厂任演员,主演《中华儿女》,之后,参加了《长空万里》、《孔雀胆》、《棠棣之花》、《大地回春》、《风雪夜归人》等舞台剧的演出。1945年到上海,除演话剧外,还在《小城之春》、《姊姊妹妹站起来》等片中扮演重要角色。1953年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
程之
程之,原名会春、春荪,祖籍湖南宁乡,1926年2月3日出生于湖北武昌,1928年随祖父举家迁至上海定居。程之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程颂万,号十发居士,精通诗词、书画、篆刻,清末曾任湖南岳麓书院学堂监督(院长),父亲程君谋,是著名京剧票友,曾灌制、出版唱片十余张,并整理、出版潭派代表剧目多出,五十年代末受聘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程之自幼喜爱京剧,六岁便无师自通学会了拉京胡,八岁到电台播音,唱京剧,十一岁时就灌制了京剧唱片《御果园》,从此便得到了“小大花脸”的雅号。1944年程之高中毕业后,考进复旦经济系。因他酷爱演剧,在复旦念书期间参加了由当时《申报》主办的筹募助学金的义演活动。义演的剧目是《富贵浮云》,导演是黄佐临先生。
1945年1月1日,程之辍学,正式下海演话剧,加入了由黄佐临先生创导的苦干剧团,从此走上了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演艺生涯。
1947年,程之进入文华影业公司。他参加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假凤虚凰》,他在影片中扮演“五号理发师”,影片中五号理发师一段自拉自唱流行歌曲的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着程之又拍摄了《夜店》《腐蚀》等十几部影片。
1952年,上海八家私营电影公司合并,成立了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1953年“联影”并入了上海电影制片厂。在此期间,程之又先后参加了《我这一辈子》、《关连长》等影片的拍摄。其中程之在《我这一辈子》中扮演警察局长一角的出色演技,使他荣获了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第一次颁发的优秀表演奖银质奖章。
从1953年到1966年这十四年中,程之又参加拍摄了《鸡毛信》《家》《红日》《魔术师的奇遇》《铁窗烈火》《飞刀华》《沙漠追匪记》等二十余部影片。在五十年代中期,程之曾为捐献飞机大炮义演京剧《空城计》《捉放曹》等,并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对台广播节目京剧清唱、相声等,为使台湾人民了解祖国、为增进海峡两岸的交流作出了贡献。
1978年程之参加了影片《特殊任务》的拍摄工作。随后,又拍摄了《儿子、孙子和种子》《苦恼人的笑》《他俩和她俩》等影片。与此同时,他还导演了话剧《甜蜜的事业》。
1980年,程之参加了上影演员剧团的话剧《镀金》的演出;参加了影片《爱情啊,你姓什么》的拍摄。除了参加《笔中情》、《御马外传》等影片的拍摄外,还为影片《曙光》中的“贺龙”一角配音。
1994年底,拍摄了《子夜》《邮缘》《开枪,为他送行》《愁眉笑脸》《风流局长》《神猫与铁蜘蛛》等八十余部影片。导演了电视片《蠡湖烟绿》《天下第一关》《吃白》《隐患》等;参加拍摄的电视剧有《电视塔下》小品系列、《西游记》(第六集)、《春蚕、秋收、残冬》、《立体交叉桥》、《阿Q和他的子孙》、《牡丹亭》、《哀乐江湖》、《咸菜街轶事》、《小绍兴传奇》等等;并改编、导演、主演了两集电视剧《名优之死》;导演了京剧电视艺术片《李逵探母》等。同时,程之还主持了上海电视台国际部《上海滩》栏目。
程之从五十年代起,就为译制片配音。不少著名影片中,如《三剑客》、《王子复仇记》、《奥赛罗》、《牛虻》、《雾都孤儿》等,都留下了他极富魅力的声音。同时,他还为不少国产美术片配音、作曲、配唱,如《济公斗蟋蟀》、《茅山道士》、《三只狼》等,其中《三只狼》一片还获得国际大奖。程之的相声,不仅能说,而且会编,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1961年,程之和于飞一起为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表演,程之自己创作的相声《化妆、火葬》,赢得两位总理的开怀大笑。
综合1905电影网、豆瓣电影、新华网等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