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家小子快上小学时,字还是歪得像滚过泥地的小石子。我做平面设计讲究线条利落,孩子爸搞工程容不得半毫米误差,看着他写的“口”字都能画成圈,实在忍不住叹气。
文/ 育儿妈妈阿舒
我们家小子快上小学时,字还是歪得像滚过泥地的小石子。我做平面设计讲究线条利落,孩子爸搞工程容不得半毫米误差,看着他写的“口”字都能画成圈,实在忍不住叹气。
后来带他评估,才知道是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悬着的心反倒落了地——不是他故意作对,是小脑袋里像住了只停不下来的小松鼠,总爱“跑神”。从他3岁多开始陪他涂画认笔画,两年下来画纸描红本堆了半箱,这功夫没白费——比起“写工整字”,我更摸清了怎么陪这个阶段的孩子慢慢长大。
慢慢才懂,带3-6岁的孩子,从不是“教成标准答案”,而是陪他适应世界;也不是“别人会的他必须会”,是看见他的独特节奏。这几年哪是抢学拼音算术的时候,是帮孩子扎稳“心里的小根基”。踩过不少坑后,我琢磨出三桩实在事,亲测管用:
① 把“乱糟糟”理清楚,孩子的心才稳
咱家这ADHD宝宝,最怕家里东西堆得乱、时间没个准头。
以前我总喊“坐好!别乱动!”,越喊他越慌,攥着蜡笔脚还踢来踢去。
后来一起收拾小天地:玩具箱贴卡通贴纸,汽车放蓝箱、积木放黄箱;墙上挂手绘时间表,太阳是晨读、小树苗是下楼玩、月亮是讲故事。
没指望他一下子坐住,就是帮这个阶段的孩子心里搭个“清楚框架”。
东西在哪、什么时候做啥明明白白了,他不焦虑了,拿笔涂画也能多专注会儿。
② 别盯着“笔和纸”,孩子的“学习招儿”多着呢
以前一门心思逼他“握好笔、写好字”,每天描红到他哭、我上火。
直到他拿积木拼个歪“人”字举到我跟前,我才醒过神——3-6岁的孩子认东西、学表达,哪只“写字”一种法子!
后来备了满箱“好玩教具”:橡皮泥捏“日”字,圆的像太阳、扁的是“日”;沙池里用树枝画“一、丨”,歪了就扒拉重画;甚至让他在地毯上用脚比“大”字,左脚撇、右脚捺。
才明白:这个年纪的学习从不是“坐书桌前”。有的娃看会、有的娃摸会、咱娃得“动着会”——别只递笔,把“能玩的工具”备齐,他才愿学。
③ 把“课堂”搬窗边,自然里藏着好老师
后来把他的小书桌挪到阳台,就这一个小变动,事儿竟不一样了。
春天楼下樱花开,他指着花说“桃字该有草字头吧”,画朵小花旁写个歪“桃”;夏天追着蜻蜓跑,回来给“虫”字加小翅膀;秋天捡片银杏叶,顺着叶边描,说这是“叶”字的“横折钩”。
原来孩子认东西,根本不用死盯字帖。窗外的花、小虫、落叶,都是最好的老师。
哪用逼他坐好写?他蹲看蚂蚁爬,能记住“蚁”字有“虫”字旁;仰头看星星,能想“星”字上面是“日”——这个年纪的想象力,是玩出来的,不是逼出来的。
现在他上小学,字依旧不算工整,却不怕拿笔了。每天放学要么用积木拼“字”讲小故事,要么画张画写几个认得不熟的字,眼睛亮闪闪的满是成就感。
我也不跟别人比“会写多少生字”了——他拼的“字”有创意,说的“字故事”生动,这难道不是3-6岁那两年,比“写好字”更珍贵的收获?
其实带这个阶段的孩子,从不是“塑成一样的小模样”,是帮他长出自己的“小能力”——哪怕他学得慢,哪怕方法和别人不一样。
❤️ 所以真别急,孩子慢慢长,我们也慢慢学。
好的陪伴,是每天陪他收拾玩具、玩橡皮泥、看窗外花开花落,
是他举着拼好的“字”说“妈妈你看!”时,我们笑着说“你这想法,比谁都有意思!”。
#3-6岁学龄前养娃经#ADHD宝宝也闪光#做娃的扶手不做剪刀
来源:元静22762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