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数字中国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尤其是短视频媒介,正以前所未有的渗透力和联结性重塑乡村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外部环境。短视频以其直观生动、互动性强、传播高效等特点,成功打破了城乡之间的信息壁垒,成为传递乡村声音、展示乡土文化、推动产业增值的重要
在数字中国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尤其是短视频媒介,正以前所未有的渗透力和联结性重塑乡村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外部环境。短视频以其直观生动、互动性强、传播高效等特点,成功打破了城乡之间的信息壁垒,成为传递乡村声音、展示乡土文化、推动产业增值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一种新型社会传播模式,深刻改变了乡村资源的表现形态和价值实现路径。从传播学视角看,短视频通过大众化生产、社交化分发与沉浸式体验,构建起城乡情感共鸣和价值共创的新场域,为乡村带来了可见性提升、文化认同强化与经济活力激发的重要机遇。在这一进程中,深入剖析其传播机制与实践路径,系统总结典型模式与创新对策,对深化短视频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短视频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在数字乡村建设的背景下,短视频以其低门槛、强互动、广覆盖的特性,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媒介工具。从传播学视角看,短视频的赋能逻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机制的社交化和传播过程的沉浸式。首先,传播主体实现了从精英主导到大众参与的转变。传统媒体时代,乡村话语的表达往往受制于专业门槛和渠道限制,而短视频平台的低技术门槛和易操作性,使广大农民、返乡创业人员、基层乡村工作者等多元主体能够直接参与内容创作。他们通过记录日常生活、生产劳动、民俗节庆等真实场景,构建了一个丰富而生动的乡村叙事体系,形成了多声部、去中心化的传播格局。其次,传播过程呈现出高度的社交化和网络化特征。短视频平台依托智能算法推荐和用户社交关系链,实现了乡村内容的精准分发和高效触达。乡村视频内容能够突破地域限制,广泛传播至城市受众乃至实现国际传播,从而拓展了乡村文化的辐射范围和传播效能。这种基于兴趣和关系的分发机制,不仅提高了信息流动效率,也为乡村资源的跨区域配置创造了条件。再次,传播效果体现了情感沉浸和价值共创的特性。短视频通过视听综合表达和实时互动功能,强化了受众的临场感和参与感。直播带货、评论区交流、线上活动等互动形式,不仅促进了信息的双向流动,更在情感层面建立了城乡对话的新桥梁,推动了受众从被动观看向主动参与转变,形成了乡村传播的情感共同体和价值共创的新机制。
短视频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对策
在内容建设层面,应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表达并重。要加强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系统性挖掘、整理和保护,同时积极探索符合当代审美和传播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通过将乡土文化与现代视觉语言相结合,打造既保持文化本真性又具有广泛传播力的优质内容产品,提升乡村文化传播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在产业融合层面,要构建全链条、多维度的支撑体系。短视频赋能乡村振兴不能仅限于传播层面,必须与乡村产业升级深度融合。应推动形成以短视频为前端展示窗口,以标准化生产、质量追溯、冷链物流、品牌建设等为支撑的完整产业生态。通过引入先进数字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透明化和可追溯,提升产品质量和消费信任,最终形成传播带动产业、产业支撑传播的良性发展格局。
在机制创新层面,要积极探索跨区域协同和差异化发展模式。各地应立足资源禀赋和文化特色,培育具有地域标识度的乡村品牌,避免同质化竞争。同时,加强地区间经验交流和资源协作,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还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等方面提供保障,为短视频赋能乡村振兴创造更有利的环境条件。
综上所述,短视频正通过改变乡村传播生态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未来应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断完善短视频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机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的实现,走出一条数字乡村建设特色路。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2023年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ISMAS模式‘三农’短视频传播与应用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3JJ60174〉研究成果)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