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令牌:AI 处理信息的 “最小积木”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21 09:32 1

摘要:当我们阅读 “今天天气真好,适合去公园散步” 这句话时,会自然地逐词理解含义;但对 AI 来说,直接处理完整句子如同面对一团杂乱的字符,无从下手。这时候,令牌(Token)就成了关键 —— 它像一把 “拆解刀”,将复杂信息切成 AI 能逐个处理的 “最小积木”

当我们阅读 “今天天气真好,适合去公园散步” 这句话时,会自然地逐词理解含义;但对 AI 来说,直接处理完整句子如同面对一团杂乱的字符,无从下手。这时候,令牌(Token) 就成了关键 —— 它像一把 “拆解刀”,将复杂信息切成 AI 能逐个处理的 “最小积木”。

简单来说,令牌是 AI 理解和处理文本、图像等信息时的 “基本单位”。在文本领域,它并非完全等同于我们熟知的 “词语”,而是根据模型设计的规则拆分出的片段:短则是单个字符(如英文中的 “a”、中文中的 “的”),长则是一个完整词语(如 “公园”“散步”),甚至是词语的一部分(如英文 “unhappiness” 可能拆成 “un-”“happiness”)。比如句子 “今天天气真好”,可能被拆成 “今天”“天气”“真”“好” 四个令牌,每个令牌都会对应一个独立的标识,方便 AI 后续处理。

为何不直接用 “词语” 作为单位?核心原因在于兼顾效率与准确性。如果只按单个字符拆分,会导致令牌数量过多,增加 AI 的计算负担;若只按完整词语拆分,又会遗漏生僻词、新词(如 “内卷”“AI”)或多义词的不同用法。而令牌的灵活拆分方式,既能减少冗余计算,又能覆盖各种语言场景 —— 比如处理 “苹果” 这个词时,在 “吃苹果” 和 “苹果手机” 中,它会作为同一个基础令牌,再结合上下文调整语义,避免重复学习。

在 AI 的工作流程中,令牌扮演着 “桥梁” 角色:首先,模型将输入的原始文本拆分为令牌序列;接着,每个令牌会被转化为对应的嵌入向量(即此前科普的 Embedding),赋予语义信息;最后,模型基于这些令牌向量进行计算,完成理解、生成文本等任务。像 ChatGPT 这类大模型,其 “上下文窗口” 的大小(如 4096、128000 令牌),本质就是指一次能处理的令牌数量上限 —— 令牌数量越多,模型能 “记住” 的信息就越丰富。

如今,令牌已渗透到 AI 处理信息的全流程:文本生成中,模型按令牌逐段输出内容;图像识别中,图像会被拆分为像素令牌或特征令牌;语音处理中,音频信号会转化为时序令牌。正是有了令牌的 “拆解” 与 “重组”,AI 才能从 “看不懂” 复杂信息,到逐步实现精准理解与高效处理。

来源:自由坦荡的湖泊AI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