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英国天空电视台(Sky)正式公布电视剧版《莫扎特传》(Amadeus)的角色剧照,英籍日裔演员福田知盛(Will Sharpe)在剧中饰演主角——18世纪杰出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这部迷你剧共五集,改编自彼得·谢弗(Peter Shaffe
电视剧《莫扎特传》中,福田知盛饰演莫扎特
文 | 刘佳郁
近日,英国天空电视台(Sky)正式公布电视剧版《莫扎特传》(Amadeus)的角色剧照,英籍日裔演员福田知盛(Will Sharpe)在剧中饰演主角——18世纪杰出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这部迷你剧共五集,改编自彼得·谢弗(Peter Shaffer)1979年的戏剧剧本,由英国电影剧作家乔·巴顿操刀改编,将聚焦一代传奇作曲家的迅速崛起与谜一般的陨落。
天空电视台同步发布该剧官方剧情梗概:“巴顿改编的《莫扎特传》,对彼得·谢弗的获奖舞台剧进行了巧妙重述,深入探寻莫扎特与萨列里之间富有神话色彩的竞争关系,呈现一曲交织着嫉妒、野心与天才的‘堕落交响曲’。”
故事背景设定在18世纪末繁华的维也纳音乐中心:当时25岁的莫扎特已不再是孩童,他初到维也纳,决心开辟自己的职业道路。在失业并脱离父亲的管理后,莫扎特结识了年轻热情的歌唱家康斯坦泽,二人结为夫妻。凭借康斯坦泽的人脉,莫扎特得以进入宫廷作曲家安东尼奥·萨列里的社交圈,由此引发三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天空电视台介绍道:“与谢弗的原作戏剧一致,巴顿将带来全新且大胆的叙事编排,让音乐家成为故事的核心主导者,邀请观众亲眼见证,那些深爱或嫉妒莫扎特的人,是如何共同造就又最终毁灭这位音乐天才的。”
谢弗《莫扎特传》剧本的创作灵感,源自19世纪俄罗斯文学家、剧作家亚历山大·普希金1830年的悲剧代表作《莫扎特与萨列里》。该作品围绕莫扎特与萨列里两位作曲家展开,讲述二人在艺术与个人层面的冲突,最终以萨列里因嫉妒莫扎特才华而将其毒杀的剧情收尾。这一故事曾在19世纪末被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改编为同名歌剧;1984年又被改编为电影版《莫扎特传》,该片一举斩获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8项奥斯卡奖,还获得另外3项提名。今年是这部经典电影上映41周年,天空电视台的电视剧版试图以另一种不同的戏剧形式,再次点燃这一戏剧化叙事。
除福田知盛外,该剧公布的演员阵容还包括:保罗·贝坦尼饰演宫廷作曲家萨列里;加布瑞拉·克里维饰演莫扎特的妻子康斯坦泽;罗里·金尼尔饰演约瑟夫皇帝等。导演由朱利安·法里诺与爱丽丝·西布赖特共同担任。
据悉,电视剧版《莫扎特传》将于今年年末在英国天空电视台及流媒体平台NOW同步上线。
观察
为何执着于“萨列里谋杀莫扎特”?
电视剧《莫扎特传》中,保罗·贝坦尼饰演宫廷作曲家萨列里
尽管戏剧并非客观的历史记录,却仍是探寻历史真相的一种途径。而倘若从史实角度审视相关作品中最引人关注的情节,即戏剧对作曲家萨列里负面性格的刻画、他与莫扎特的竞争,以及“萨列里谋杀莫扎特”的设定,会发现这些内容不仅缺乏明确的历史考证,甚至存在曲解历史的成分。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历史学家阿尔伯特·博罗维茨(Albert Borowitz)就曾在《萨列里和莫扎特的“谋杀”》一文中探讨莫扎特死因的多种可能性。一方面,现代医学参考康斯坦泽的妹妹苏菲·海贝尔对莫扎特身患绝症的详细描述,已对其“自然死亡”的概率作出合理推测;另一方面,莫扎特临终前曾留下“我活不了多久了,我确定我中毒了”的表述,再加上当时并未留下尸检报告,且18世纪医学水平有限、相关证据不足,使得“他究竟是遭毒杀还是因病自然死亡”这一问题,至今仍无明确答案。
更进一步说,将莫扎特的“中毒身亡”与“萨列里是潜在凶手”关联的戏剧化表达,更偏向于谣言性质。据史料记载,莫扎特去世后,萨列里曾担任莫扎特之子弗兰兹·泽维尔·沃夫冈的音乐老师——若萨列里真为谋杀莫扎特的凶手,康斯坦泽又怎会让儿子师从“杀父仇人”?这一情节显然与史实逻辑相悖。
同样,目前没有证据能证明“萨列里对莫扎特既欣赏又嫉妒”。尽管有书信显示萨列里性格中存在自信过剩与利己主义的特质——例如莫扎特的合作者、歌剧编剧达·彭特曾提到,利奥波德皇帝如此评价萨列里:“我知道他所有的阴谋……萨列里是一个令人难以忍受的利己主义者。他只想借助我的剧院,为自己的歌剧和女人谋求成功……他是所有作曲家、所有歌手、所有意大利人的敌人;最重要的是,他是我的敌人,因为他知道我看穿了他。”但部分学者认为,这些历史证据仅能说明萨列里存在性格缺陷,并不足以证明他对莫扎特的敌意已延伸至个人关系层面。
此外,萨列里曾担任宫廷乐长与主任之职,在宫廷中的地位高于莫扎特。另有记载显示,萨列里对莫扎特音乐的评价较少,反倒是莫扎特常在书信中流露出多疑心理,担忧萨列里可能对自己的职业发展造成冲击。
历史上的音乐名人,一直以来都是影视与戏剧行业的重要创作主题。例如以皇后乐队主唱弗雷迪·莫库里为主角的《波西米亚狂想曲》(2018),讲述英国国宝级歌手艾尔顿·约翰故事的《火箭人》(2019),聚焦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生命最后时光的《最后的狂想曲》(2011),以及传记电视剧《瓦格纳传》(1983)等作品,均围绕此类人物展开。这类创作的背后,存在两重核心驱动力:一方面,是观众与创作者对历史名人与天才人生的向往,以及渴望与他们建立跨时空精神联结的憧憬;另一方面,是媒体与影视行业对高质量历史题材内容的市场需求。
但戏剧与历史存在本质区别——戏剧更注重矛盾冲突的构建、美学形式的呈现与戏剧效果的营造。因此,对于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核心的电影来说,“导演如何平衡历史准确性与戏剧表现力”,成为评价作品的重要维度。例如,历史电影《天国》(2005)因对人物与政治背景的描述准确性较低,遭到历史学家与评论家的批评,但其票房突破2.18亿美元,取得了商业成功。这一案例既体现出“历史准确性与艺术商业价值”之间的矛盾,也反映出大众存在“将戏剧等同于历史事实”的潜在认知倾向。
回看《莫扎特传》IP的改编逻辑:一方面,得益于学界对莫扎特相关历史资料的深入挖掘,新版创作可以弥补旧版本中客观历史表述不准确等问题;另一方面,凭借8项奥斯卡大奖加持,电影版《莫扎特传》已形成广泛知名度与深厚群众基础,这为新版改编提供了顺势借力的市场热度。
时隔40年再次对同一剧本进行改编,其美学设计与叙事方式可依据当代观众的审美偏好与思考习惯作出调整;而其戏剧内核——萨列里对莫扎特既嫉妒又崇拜的复杂心理,依然契合现代观众对人物立体性的追求。或许,电视剧版《莫扎特传》能为莫扎特主题相关创作,带来更具现代审美的历史讨论、美学分析与商业价值。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Q:想订阅《音乐周报》?
Q:想投稿?
Q:想合作?
来源:音乐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