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根据《北京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落实课程创新引领行动,推进课程综合化与综合学习,深入探究跨学科学习有效策略,北京市昌平区进修学校课程教科室在昌平一中教育集团中滩校区召开此交流会。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课程教
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根据《北京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落实课程创新引领行动,推进课程综合化与综合学习,深入探究跨学科学习有效策略,北京市昌平区进修学校课程教科室在昌平一中教育集团中滩校区召开此交流会。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课程教科室教研员潘世瑾主持本次活动,北京教育学院教育学系主任王淑娟、北京市教科院课程中心研究员王禹苏、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课程教科室主任富殿山、昌平一中教育集团“南翼”两校区执行校长王明辉及全区各中小学校课程主管领导、骨干教师参与本次活动。
“小学校”探索课程建设“大场域”昌平区第四实验小学教务处嵇彧主任介绍了“致远课程”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学校以“为从容有尊严的人生奠基”为宗旨,注重全方位育人,提出“用看得见的课程,给学生带得走的成长”的理念,以跨学科项目为抓手,建设包含基础、提升、发展三大任务群的课程体系,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落实国家课程要求,拓展学科知识,激发个性潜能,强调学科融合、并通过跨学科探究活动和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包含文化生活、校内外融合与三大场域的特色课程实践,如童年节日课程、“唐诗立体地图”等跨学科探究课程,为学生成长提供支持,实现了知识与素养的深度融合,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为课程实施提供保障,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整合优质资源、开发跨学科项目课程,建立系统的评价体系,不断优化教学模式,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跨学科教育的落地与发展。
智融多学科,慧就新未来首师大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王秋竹老师分享了跨学科综合课程的建设与探索,学校秉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综合素养为导向、多学科协同育人、鼓励实践与创新、设计多样化作业的课程实施原则,探究真问题引领、真情景驱动、真实践运用、真评价促进的课程实施策略。该校开展了地理历史融合课——《大河文明》聚焦两个学科的核心素养,从地理的角度强化区域认知、建立地理综合思维、树立人地协调的理念。从历史的角度,以史料实证回顾悠久历史、培养时空观念,树立文化自信。同时,生物化学融合课也引导学生理解EM活性菌在生物化学过程中的作用,探讨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影响。鼓励学生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角度思考堆肥过程,培养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了《探究宠物饮水机工作原理及设计改进方案》、《共绘花漾校园,升级绿化方案》——制作植物挂牌、《反抗遗忘,抗日战争》——“多角度探究百团大战”等跨学科教学实践,逐渐形成了覆盖课程指导、课堂构建、学习成果维度的评价体系。
“三思”课堂遇见“学科+”昌平一中教育集团中滩校区课程与教学中心副主任林熠介绍了昌平一中 “三三五”一体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高质量育人体系,强调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课程体系横向贯通的一种重要方式。她分享了教师们摸索的过程:在主题选择上充分依据学生兴趣;在教学模式上提倡循序渐进,通过不断尝试来总结经验。此次跨学科教学实践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问题导向和学科融合,学生在知识、能力与素养上实现了全面提升,教师也积累了宝贵经验。
刘媛老师以锚定目标设计的角度讲述《小小营养师》项目,分享了以“如何设计营养食谱”为驱动性问题展开的项目式学习。学生通过三个阶段逐步提升了科学认知和实践能力。在活动设计中,学生们开展调查、分析数据、设计健康膳食方案等活动,并通过实践反思巩固成果。
张宁老师从主题分析与活动设计的角度讲述了《餐厨垃圾减量行动》项目,该项目结合地理学科大概念与学生实际问题,主题聚焦校园生态,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强化了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深入理解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并将其转化为校园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
冯源老师以情境创设的角度讲述了《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项目,她将语文课程与地理、生物等学科结合,在任务驱动下,学生完成了中轴线的特征归纳、游览攻略设计以及相关文化背景的深入学习,进一步理解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通过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
姬若琳老师以设置活动方式的角度讲述了《寻找景泰蓝的前世今生》,活动围绕景泰蓝的文化传承展开,学生深入理解了景泰蓝的历史背景、技术演进和文化意义。在展示环节中,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表达学习成果,并提出了景泰蓝文化传播的创新方案。这些活动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认同、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4.专家点评
王淑娟教授提出,跨学科学习是在课标要求的基础上,脱离传统课堂模式真正关注学生发展需求,真正关注学生兴趣、形成分工协作、进行深度探索、完成复杂任务,培养学生适应人工智能社会所需的各项能力。她建议教师在进行跨学科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首先要借助大单元教学的目标设计,并关注学科课标的要求,服务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同时也要关注到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所培养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其次,教师要敢于尝试创新教学形式,采取如项目式学习、STEM、艺术整合、服务性学习、教育戏剧等方式优化整体设计。在教学评价方面,关注目标的落实与学业质量标准,聚焦知识技能、概念理解与迁移运用三个维度,采取诊断式、形成式与终结式等多种评价方式,多方制定量规、进而形成系统的评价方案,以回应新课改以来教学评一致性的问题。
王禹苏研究员充分肯定了活动展示的2个案例和5个课程故事,她提出,我们应基于真情境、做出真研究、提出真问题、实现真体验,关注跨学科教学观念的转变、教研观念的转变与教学模式的转变。学校应关注教师课程意识的培养,实现课堂教学与课程建设的深度关联,以点带面促进课程落地。她强调,学校要形成育人合力,在跨学科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凝练课程化成果,将校内外育人资源、时空资源进行有效统整,以跨学科推动课程变革。她建议,跨学科设计要将社会议题与学生兴趣相结合,关注学生社会化情感发展需求,突破学科个体,反哺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方式变革,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获得更加丰富的社会生活体验。
5.领导讲话
富殿山主任充分肯定了本次活动,他梳理了跨学科发展历史脉络,强调跨学科学习应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设计与实施中,应关注主题选择、目标设定、学习方式、评价设计等环节。他指出在主题构建中,要具有系统思维,以大观念为引领,用小概念进行切入;主题选择时既可以遵循学科逻辑,在不同课标中寻找结合点,又可以遵循生活逻辑,注重学生的认知逻辑,关注不同年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能力水平,参考学生在学业、生活与精神层面的多重需求,确定有价值、有针对性的主题。最后,他建议课程干部教师应多学习相关文件,了解课改最新形势,避免学科本位思想,要跳出学科看教育,以实现“四全”:全员、全场域、全学科、全息全影育人。
5 总结与展望
此次跨学科与研学旅行项目总结交流会以实际案例与深度探讨为基础,展示了昌平区在推动课程综合化建设中的显著成果。通过跨学科项目的实施,学生不仅在知识与能力上得到了全面提升,还展现了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与主动参与的责任意识。同时,教师们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成长,为区域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未来,昌平区将继续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整合资源、协同创新,以跨学科推动课程综合化建设,培养更多具有全面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来源:魅力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