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亿芯片巨头崩了!中国芯片的遮羞布被扯下,这些骗局该醒醒了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20 19:02 1

摘要:最近有个大新闻炸了锅:曾经号称要“买下台积电”的3000亿芯片巨头紫光集团,不仅破产重整,前老板赵伟国还被判了死缓 。这事儿不光是一家公司的兴衰,更把中国芯片行业藏了多年的“家底”给翻了出来,那些看似热闹的“弯道超车”背后,藏着不少急功近利的骗局和泡沫。

最近有个大新闻炸了锅:曾经号称要“买下台积电”的3000亿芯片巨头紫光集团,不仅破产重整,前老板赵伟国还被判了死缓 。这事儿不光是一家公司的兴衰,更把中国芯片行业藏了多年的“家底”给翻了出来,那些看似热闹的“弯道超车”背后,藏着不少急功近利的骗局和泡沫。

先说说紫光集团这出大戏。这可不是小作坊,早年是清华孵化的校企,正经的国家集成电路骨干力量。2009年赵伟国接手后,画风突然跑偏,不搞研发改玩并购,短短几年花几百亿买下20多家公司,资产从13亿飙到近3000亿,活脱脱一副“行业大佬”的派头 。最狂的时候,他公开喊话台积电董事长“多少钱能卖”,还说要合并联发科,连郭台铭都忍不住骂他“投机倒把” 。

但热闹都是装出来的。他这波扩张全靠借债,负债最高时冲到2300亿,相当于每天要还几百万利息。关键是钱砸出去了,核心技术一点没掌握,想收购台湾和美国的芯片企业全被拒,等于竹篮打水一场空 。2020年债券一违约,资金链直接断了,2021年就被申请破产重整,曾经的巨头瞬间垮台。更讽刺的是,赵伟国还趁乱把国有资产往自己兜里塞,涉案金额超14亿,最终落得个死缓的下场,也算罪有应得 。

紫光的崩塌不是个例,而是中国芯片行业急功近利的缩影。这些年国家大力扶持半导体,不少人瞅着机会想“捞快钱”,各种骗局花样翻新,看得人眼花缭乱。

最让人恨的是“科研造假”。2003年那个号称“领先国际”的“汉芯一号”,当年骗走11亿研发经费,让中国芯片停滞了13年。后来才曝光,所谓的自主研发芯片,就是把摩托罗拉的芯片磨掉标识,换个“汉芯”的壳子糊弄人。造假者陈进拿着钱逃到美国,留下一堆烂摊子,直到现在还让科研界心有余悸。

还有更直接的“骗补贴”。辽宁有家电子公司,打着“高科技芯片加工”的幌子,虚构了整个生产出口链条。所谓的沈阳生产基地根本不存在,采购的芯片数量远超生产能力,就靠“买单配票”伪造流水,硬生生骗走2.12亿退税,最后被罚款4.23亿才算完。这种操作不是少数,有些企业甚至把“拿补贴”当主营业务,技术没搞出半点,补贴倒是拿得盆满钵满。

连资本市场也成了造假的舞台。中金公司保荐的思尔芯,为了科创板上市,2020年虚增利润1200多万,占当年利润的118%,等于全年利润都是编的 。中金作为保荐方也没尽到责任,最后被没收收入加罚款800万。这说明从企业到中介,都有人在钻空子,把芯片当“割韭菜”的工具。

为啥这些骗局能得逞?核心还是“急功近利”四个字。芯片研发本是慢功夫,ASML的EUV光刻机要15年研发,台积电的工艺迭代靠几十年积累,但咱们这边总想着“砸钱超车”“并购捷径” 。结果呢?中芯国际的市盈率飙到206倍,比台积电高8倍还多,可14nm良率比人家低10个百分点;北方华创的估值是全球同行的3倍,净利润率却只有人家的零头 。估值泡沫吹得越大,越没人愿意沉下心搞研发。

不过话说回来,骗局被揭穿未必是坏事,至少能让行业醒醒。紫光重整后换了新团队,不搞并购专攻主业,三年营收超千亿,专利涨了25% ;长江存储独立后在NAND闪存上发力,国家大基金还在支持。这说明只要踏实做事,还是能出成果的。

2025年了,咱们该看明白一个道理:芯片这行没有“捷径”可走。砸钱买不来核心技术,吹牛换不来产业升级,那些靠造假骗补的把戏,迟早会被戳穿。紫光的3000亿泡沫碎了,正好给行业扫了扫灰,只有把心思放在研发上,把钱花在刀刃上,中国芯才能真正站起来。毕竟,真技术从来不是吹出来的,是熬出来的。

来源:走进科技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