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饭局这东西,看着是推杯换盏的热闹,实则藏着不少门道。我见过不少人,本来想借吃饭联络感情,结果因为请错了人,好好的局变成了尴尬现场,甚至埋下矛盾的种子。不是说请客要多功利,而是有些“特殊”的人,真的不适合出现在你的饭局上。今天就掰扯清楚,哪4种人哪怕关系再好,请
饭局这东西,看着是推杯换盏的热闹,实则藏着不少门道。我见过不少人,本来想借吃饭联络感情,结果因为请错了人,好好的局变成了尴尬现场,甚至埋下矛盾的种子。不是说请客要多功利,而是有些“特殊”的人,真的不适合出现在你的饭局上。今天就掰扯清楚,哪4种人哪怕关系再好,请客时也得掂量掂量。
一、一喝酒就“现原形”的人,别请
酒桌是面照妖镜,有些人平时看着人模人样,三杯酒下肚就彻底放飞自我。这类人大致分两种:一种是耍酒疯的,轻则胡言乱语、拍桌子骂人,重则动手动脚、摔杯砸碗;另一种是没完没了劝酒的,“不喝就是不给面子”“感情深一口闷”挂在嘴边,不把别人灌到失态不罢休。
我之前参加过一个朋友的生日宴,他好心叫了发小,结果那发小喝到兴头上,开始吐槽在座的一位长辈“官迷”,还拍着老板的肩膀说“你这公司迟早黄”,当场把气氛搅得冰点。最后朋友又道歉又买单,好好的生日过得一肚子火。
这种人之所以不能请,核心问题在于他们破坏了饭局的“安全边界”。饭局的本质是社交场,大家带着放松或沟通的目的而来,没人想被酒精催生的失控行为冒犯。更麻烦的是,一旦有人喝多出事,请客的人作为组织者,往往要承担连带责任。去年就有新闻,有人因劝酒导致同伴酒精中毒,最后请客者和劝酒者一起赔了十几万。
遇到这类人,最好的办法是从源头拒绝。如果对方追问原因,不妨半开玩笑说“这次是家庭小聚,你那酒量我们招架不住,下次专门安排个‘战场’再叫你”,既给了台阶,又划清了界限。
二、总爱打探隐私还搬弄是非的人,别请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饭桌上聊起工作,突然有人插一句“你工资多少啊,够不够还房贷?”;提到感情,立马追问“啥时候结婚?彩礼给了多少?”;甚至别人随口说句身体不适,转头就跟外人说“他肯定得啥大病了”。
这类“信息挖掘机”式的人物,自带两种破坏属性:一是让被追问者难堪,隐私被公开处刑;二是把饭桌上的闲聊变成八卦素材,经过添油加醋后传遍朋友圈。我同事就吃过这亏,他在饭局上跟亲戚吐槽了句“老板最近挺苛刻”,结果被同席的远房表妹传到公司群,差点丢了工作。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类人往往通过打探和传播隐私获得存在感,但对饭局来说,他们就是埋在对话里的“地雷”。你永远不知道哪句无心之言会被他们加工成“猛料”,也猜不透他们会在哪个场合把你的私事当谈资。
尤其涉及商务饭局或家庭聚会时,更要避开这类人。前者可能泄露工作机密,后者容易引发亲戚间的矛盾。实在躲不开的话,聊天时尽量往天气、美食等安全话题上引,一旦发现对方试图打探隐私,就用“这事说来话长,回头单独聊”岔开。
三、总想着占便宜还挑三拣四的人,别请
请客吃饭,讲究的是“你来我往”的情分,可有些人偏把饭局当成“薅羊毛”的机会。比如点菜时专挑贵的,“这龙虾刺身不错,再来两斤”;结账时要么假装玩手机,要么说“我这手机没信号”;更过分的是吃完还打包,美其名曰“不浪费”,结果连未开封的酒水都顺手牵羊。
更让人膈应的是,他们不仅占便宜,还处处挑刺:“这地方环境太一般了”“菜做得不如上次那家”,仿佛花别人的钱天经地义,自己还得是上帝般的待遇。
这类人的问题不在于“抠”,而在于打破了社交中的“互惠原则”。饭局本质是隐性的人情交换,哪怕是朋友聚餐,也得讲究个礼尚往来。总想着单方面索取的人,其实是在消耗别人的好感。就像我邻居,每次组局都喊同一个朋友,对方从不出钱,还总嫌菜不好,久而久之,再也没人愿意叫他,现在基本成了朋友圈的“透明人”。
如果不得不和这类人吃饭,不妨提前说清楚“这次是AA制,大家随意点”,用规则堵住占便宜的口子。要是对方因此不满,反而帮你筛选掉了无效社交。
四、身份悬殊还不懂分寸的人,别请
不是说饭局不能有身份差异,而是忌讳“不对等的社交硬凑局”。比如你请平级同事吃饭,非要拉上大领导;同学聚会聊青春往事,偏叫个生意上的合作伙伴;家庭聚餐谈琐事,硬塞进来一个不太熟的客户。
这种“混搭”往往导致全场尴尬:领导在,下属放不开手脚;客户在,朋友聊不了真心话;长辈在,年轻人不敢说玩笑。结果就是大家都端着,菜没吃几口,话没说几句,饭局成了“刑场”。
我表哥就犯过这错,他请大学室友吃饭,想炫耀自己混得好,特意叫上了公司老板。结果室友们要么拘谨地给老板敬酒,要么埋头扒饭,曾经无话不谈的兄弟,硬生生吃出了上下级汇报工作的既视感。散场后,好几个室友私下说“以后这种局别叫我们了,不自在”。
社交的核心是“同频”,饭局更是如此。不同圈子有不同的沟通语境和相处模式,强行混搭只会让所有人都不舒服。判断该不该叫某个人,不妨问自己:“没他在,大家是不是更放松?”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这人多半不该请。
我认为,饭局的意义在于“舒服”
说了这么多“不请的人”,其实核心就一个:饭局是为了让在场的人感到舒服,而不是添堵。请客不是炫富、不是拉关系的工具,更不是不得不完成的社交任务。
我见过最成功的饭局,往往人不多,没有那么多规矩,大家能放下防备,聊聊近况,说说真心话。至于那些可能破坏这种“舒服”的人,哪怕关系再好,该拒绝时就得拒绝。
毕竟,吃饭是件开心的事,没必要因为顾及面子,让自己和其他人受委屈。学会筛选饭局上的人,其实也是在筛选自己的生活——把时间留给值得的人,把精力花在舒服的关系上,这才是饭局真正该有的样子。
来源:职场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