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黑大连、脚踩红旗、全智贤新剧《暴风圈》公然辱华,遭网友抵制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20 19:39 1

摘要:近期,全智贤主演的新剧《暴风圈》在播出后迅速引发巨大争议。大连被拍成破败渔村,中国角色扎堆反派,甚至出现“中国偏好战争”的台词,引发中国观众的强烈不满。

近期,全智贤主演的新剧《暴风圈》在播出后迅速引发巨大争议。大连被拍成破败渔村,中国角色扎堆反派,甚至出现“中国偏好战争”的台词,引发中国观众的强烈不满。

社交平台上的抵制声浪高涨,国外也有媒体指出该剧存在刻板偏见。这一事件让人们重新思考:这究竟是创作上的“失手”,还是带着偏见的“使坏”?面对这样的文化争议,我们该如何理性分析?

从某种角度看,影视作品并非纪录片,创作者拥有一定虚构和夸张的自由。导演或许只是为了营造紧张氛围,将大连塑造成衰败渔村,以此凸显阴谋故事的背景。这种手法在影视中并不少见。比如,好莱坞常把纽约拍成犯罪横行的都市,也未必意味着在抹黑纽约。

然而,这样的辩解在《暴风圈》事件中显得苍白。首先,虚构不等于可以胡编乱造。纽约即便被拍成危险都市,观众依旧能看到熟悉的摩天大楼与现代街景,不会被扭曲成“落后乡村”。

但大连在剧中被彻底改头换面,仿佛与现实完全无关。这已不是艺术加工,而是刻意贬低。其次,当虚构与现实差距过大、且集中针对某一国家或群体时,观众自然会怀疑其中是否夹带偏见。

因此,艺术创作的自由并不能成为不尊重他国形象的借口。自由不是随意,而应建立在真实和尊重的边界之内。

也有人认为,《暴风圈》只是一部商业剧,没必要上纲上线。市场上每天都有无数影视剧上映,其中难免会有不合观众心意的设定。如果动辄上升到“文化抹黑”的层面,会不会显得过于敏感?

这种观点看似有理,却忽略了文化作品的潜在影响力。影视剧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媒介,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塑造认知。尤其是对海外观众而言,他们可能对中国的了解有限,影视剧就成了塑造印象的窗口。

当这样的窗口充满偏见与扭曲,便会长期影响认知。历史上,西方媒体和影视长时间把中国人刻画为“阴险狡诈”的黄祸形象,结果直接导致歧视情绪的滋长。

所以,观众的敏感并非小题大做,而是一种必要的文化自觉。正是这种敏感,才让我们能及时识别不公正的叙事,并坚决说“不”。

影视作品里需要反派角色,这无可厚非。若仅仅是个别中国角色成为反派,或许不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问题在于,《暴风圈》中几乎所有的反派都集中指向中国角色。这种“扎堆反派”的设定,已从剧情需要变成了一种刻板印象。

从传播学角度看,群体性负面形象会在观众心里强化标签效应。一次两次或许无伤大雅,但长期重复就会潜移默化地塑造偏见。正如如果某部剧把所有美国角色都拍成阴险政客,观众也会质疑其背后的动机。

因此,所谓“剧情需要”并不能合理化这种单一化的角色设置。它反而透露出创作者缺乏对多样性与平衡性的考量。

的确,在影视创作中,台词往往出自角色口中,未必代表编剧和导演的立场。但问题在于,这句台词触及的是极为敏感的历史与现实。

近代以来,中国长期遭受列强入侵,和平与发展始终是国家的核心诉求。如今无论在联合国还是国际合作中,中国也多次强调“命运共同体”和“和平共处”。

在这样的背景下,说出“中国偏好战争”,不仅与历史事实相悖,更是颠倒黑白。它远不只是角色的随口一句,而是一种导向。观众质疑这种台词背后是否暗含偏见,并非捕风捉影,而是对其潜在误导的合理担忧。

有观点认为,剧组在中国市场宣传时删改争议镜头,说明他们意识到问题,并尝试弥补,这应该被视作负责任的做法。

但如果仔细观察,这种删改恰恰暴露了“心虚”。若真是无心之失,完全可以大方承认并公开说明,而不是偷偷剪掉。删改反而让人觉得是在掩饰,坐实了“不敢面对”的指控。更重要的是,删减只能缓解表面矛盾,却无法改变创作时的偏见逻辑。

站在商业逻辑的角度,《暴风圈》的操作确实像是一场赌局。或许他们以为“制造争议”能引发话题效应,从而扩大影响。但现实是,全球观众对刻板印象的容忍度正在降低。

近年来,不少带有偏见的影视作品在中国市场遭遇滑铁卢,投资方蒙受巨大损失。这说明,市场规律已经发生变化。尊重文化,才是获得商业成功的长远之道。

值得注意的是,《暴风圈》并非只在中国遭到批评。一些海外媒体也直言其剧情充满刻板印象,观众在社交平台质疑“连基本事实都不顾”。这说明,问题并非中方“玻璃心”,而是作品本身在国际舞台上缺乏说服力。

任何带有明显偏见的作品,都难以赢得普遍认可。事实上,那些真正走出去的中国影视作品,比如《流浪地球》《山海情》,靠的正是诚恳与真实,而非偏见与扭曲。

从表面上看,这场争议只是围绕一部剧的风波。但深层次上,它揭示了一个重要问题:文化尊严的守护不容忽视。

历史上,外部力量常通过“文化叙事”削弱中国的民族自信,让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今天,类似的叙事仍在以更隐蔽的方式出现。如果我们对这种偏见视而不见,最终受损的将是民族的文化底气。

因此,对《暴风圈》的抵制并非狭隘情绪,而是一次集体的文化觉醒。它提醒我们,文化自信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在面对偏见时敢于说“不”的勇气。

经过以上多角度的分析可以看到:无论从艺术自由、观众敏感度、剧情需要、台词安排还是商业逻辑来看,《暴风圈》的争议都不是无端放大,而是创作者确实越过了尊重的底线。

真正的文化交流,不在于讨好或迎合,而在于平视与真实。一个镜头既可以是桥梁,也可能是隔阂。关键在于,它是否建立在对他者的尊重之上。

《暴风圈》的失误提醒我们:当偏见被包装成创意,它或许能制造一时话题,却无法赢得长远尊重。只有以真实为基,以尊重为尺,文化对话才能走得更远。

来源:暮时史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