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问题戳中了大多数人的焦虑——我们习惯追逐变化,怕错过风口、跟不上趋势,却很少停下来思考:那些藏在变化背后的“不变”,才是决定成败的锚点。
在变化中寻找不变的
你变了吗,你没有变:在剧变时代,抓住“不变”才是破局的关键
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曾抛出一个反常识的问题:“人们总问未来十年会变什么,为什么不问未来十年什么不会变?”
这个问题戳中了大多数人的焦虑——我们习惯追逐变化,怕错过风口、跟不上趋势,却很少停下来思考:那些藏在变化背后的“不变”,才是决定成败的锚点。
总有些东西是永远不变的。用不变去应对变化,用一个变化去应对另一个变化,用趋势去拉动僵化,用变化来触动保守,这就是《周易》所说的“简易,变易,不易”。
一、大佬们的成功:锚定“不变”,再谈“变化”
贝佐斯找到的“不变”,是消费者对“低价优质商品”的需求。从亚马逊最初的线上书店,到后来的Prime会员、FBA物流体系,再到如今的云服务AWS,表面看业务一直在变,但核心逻辑从未偏离:用更高效的方式,满足用户“花少钱买好东西、省时间”的不变需求。
比如Prime会员,每年缴一笔费用就能免运费、享折扣,本质不是“卖会员”,而是用“会员制”这个变化的形式,进一步锁定用户对“低价+便捷”的不变追求——这也是亚马逊能从线上书店,长成全球顶尖公司的底层逻辑。
甲骨文创始人埃里森的判断更直接:“不管时代怎么变,人类永远需要数据。”早年间,企业用传统服务器存数据;后来云时代来临,大家开始把数据放云端;现在AI爆发,数据需求更是呈指数级增长。技术形态从服务器到云、再到AI数据库,一直在变,但“存储、处理数据”的核心需求从未变过。
于是埃里森做了个清醒的选择:“用变化的技术,做不变的需求。”甲骨文早年靠传统数据库起家,后来主动拥抱云技术,把数据库搬到云上,甚至推出适配AI的数据处理工具——不是跟着技术乱转,而是让技术始终服务于“解决数据需求”这个不变的核心。这也让甲骨文在技术迭代中,始终没丢过自己的立身之本。
二、藏在变化里的“不变”:连细胞都会换,但你还是你
有人说“每21天人体细胞就会换一遍”,但你还是你——不会因为皮肤细胞更新了,就变成另一个人;也不会因为换了工作、住了新城市,就让老朋友认不出你。
多少年不见的同学,你一眼就能认出来。他变了吗,肯定变了,岁月给他的痕迹,沧桑给他的磨练,都让他变了,但是他依然是那个曾经的他。
其实所有变化,都像树的枝叶:春天发芽、秋天落叶,看起来一直在变,但树根从未动过。枝叶是“展现方式”,树根是“本质核心”——枝叶再怎么换,只要树根还在,树就还是那棵树。
找到不变
三、《周易》的智慧:简易、变易、不易,读懂就是破局
古人早就在《周易》里把“变与不变”说透了:“简易、变易、不易”。
“不易”是核心——是消费者对低价优质的需求,是企业对数据的依赖,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是亲情、友情的本质;“变易”是形式——是满足需求的方式、处理数据的技术、相处的模式;“简易”则是破局的关键:抓住“不易”的核心,用简单的逻辑应对“变易”的形式,不用被复杂的变化绕晕。
具体到生活里,就是这四句话:
- 需求不变,但满足需求的方式变了:以前买东西要去超市(方式),现在刷抖音电商、拼多多(方式),但“想花少钱买好货”的需求(不变)从未变过;
- 功能不变,但展现功能的方式变了:手机的“通讯”功能(不变)没变,以前是打电话、发短信(方式),现在是微信视频、语音(方式);
- 亲情不变,但相处的方式变了:过年“团聚”的亲情核心(不变)没变,以前是一家老小围坐吃年夜饭(方式),现在异地的家人会视频连线、一起在线看春晚(方式);
- 关系不变,但互动的方式变了:朋友间“彼此陪伴”的关系(不变)没变,以前是约饭、逛公园(方式),现在是线上组队打游戏、分享日常短视频(方式)。
我们总怕“跟不上变化”,其实是把精力错放在了“追形式”上,而忽略了“抓核心”。就像有人做自媒体,今天追短视频、明天追直播、后天追AI生成内容,却没想过“我能给用户提供什么不变的价值”——是干货知识?还是情绪陪伴?若没有这个“不变”的核心,再新的形式也留不住人。
结尾:真正的稳定,是在变化里守住不变
这两年常听人说“时代变化太快,没有稳定的工作,没有稳定的生活”。但其实,真正的稳定,从不是“待在不变的环境里”,而是“抓住不变的核心,灵活应对变化的形式”。
就像贝佐斯不追“未来十年的变化”,却能让亚马逊穿越周期;就像你不管换多少份工作、搬多少次家,只要守住自己的真诚与热爱,就永远不会迷失方向。
下次再为“变化”焦虑时,不妨停下来问自己:“这件事里,什么是不变的?”抓住那个“不变”,剩下的变化,不过是换种方式抵达而已。
抓住不变的
来源:问题有解旁观者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