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人物——林森行略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7-16 21:05 1

摘要:林森、字子超,原名天波,福建闽侯县尚干乡凤港村人。生于一八六八年(同治七年)戊辰,阴历正月十八日。父名道举,以制鞋修鞋为业。稍长随父迁居福州,就学于基督教会所设之培元学校。后入福州鹤龄英华书院肄业(鹤龄者张姓,家有巨金,英国教士向其募款办校,因以其名冠之)。十

刘 通/文

图片来源网络

林森、字子超,原名天波,福建闽侯县尚干乡凤港村人。生于一八六八年(同治七年)戊辰,阴历正月十八日。父名道举,以制鞋修鞋为业。稍长随父迁居福州,就学于基督教会所设之培元学校。后入福州鹤龄英华书院肄业(鹤龄者张姓,家有巨金,英国教士向其募款办校,因以其名冠之)。十七岁毕业后,东渡台湾,入电报局习报务。台湾是我国重要港口,历来外国商旅不绝于途。林森在彼,得欧美风气之先,具资本主义革命思想。

一八九四年甲午之役,清廷屈于日本帝国主义,割地赔款,日寇先索辽东,清廷以辽东乃其祖巢,先有“割闽换辽”之议,后以台湾畀日寇。是时举国震激,既愤清廷之腐败媚外,又恨帝国主义之侵略野心,尤以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之隔,闽人多迁籍于台,落户商农,对割台之议,仇慨更深。林森受民仇之冲激,与台湾爱国志士有所谋图,欲内摒清廷统治,外拒日寇占领。但事机不密,为日本特务侦悉,缉捕甚急,避匿闽南商人倪耿如家中,后化装乘轮逃往上海。

图片来源网络

在沪,为谋求生活出路及活动方便,于一九〇二年入上海海关工作。当时帝国主义列强亟谋瓜分中国,外患益殷,清廷益窳,民怒沸腾。要求发奋革新之潮流,汹涌澎湃。林森受形势影响,投入革命,乃崇奉孙中山先生之主张,在沪展开民主革命活动,结集同志,激励人心。尤以筹组学生会,联系各方知识分子,奔走积极。同盟会成立时,林森与学生会会员相率入会。

一九〇九年(宣统元年)夏,林森由上海海关调任江西九江关工作。到赣后,仍继续鼓吹反清,与当地海军过从极为密切。辛亥革命举义,江西光复,九江海军起而响应。光复后,林任江西民政部部长。南京局面既定,成立临时参议院,以林资老,被推为议员,出席南京临时参议院会议,复被选为议长。参议院制定了《临时约法》,选举孙中山先生为临时大总统。南北和议成,孙中山逊大总统位,政权遂为袁世凯所篡夺。

袁执政后,废南京临时参议院,重组国会,仿欧美参众两院制。林森回闽竞选众议院议员,福建同志咸帮其进行竞选活动,终告失败。盖同盟会当日未有牢固之群众基础,而袁世凯篡政之后,遗老遗少,均袁以厚玺,政客豪绅,竞相钻营,彼辈拥有巨金,复倚地方封建势力,运用各种手段,进行贿选活动,林森致落选。之后,通过同盟会同志力量,由福建省议会,选其为参议院议员。

图片来源网络

一九一三年(民国二年),袁世凯谋叛,取缔国民党议员,继之解散国会。孙中山先生鉴于国内形势之纷乱,非重新集结各方力量讨袁不可,遂派林森往日本,转赴美属进行活动,并筹募款项,以济讨袁之需。一九一六年六月,袁世凯死,由黎元洪继任总统,恢复旧国会,林森乃回国出席。翌年督军团谋变,黎元洪被迫解散国会,孙中山率多数议员及海军第一舰队到粤护法,建立大元帅府,界林森为外交部部长。一九一八年,护法国会在粤集会,不久推林森为参议院议长。一九一九年,在粤续开宪法会议,举林森为会议议长。

一九二〇年,桂系军阀谋与北洋军阀妥协,用停发经费之办法,对国会施加压力。大部分议员离粤,多播迁于滇渝。是年冬,陈炯明率军由闽回粤,驱逐桂系,赶走陆荣廷,并平定广西,国会又回粤,但议员多已星散,乃改组为非常国会,林森仍为议长。一九二一年四月,选举孙中山先生为大总统,设总统府于广州。是时陈炯明任广东省长,操有实力,与孙总统政见屡不合,多方掣孙行使总统权力。孙坚决主张北伐,陈炯明则遣使与北方默契,反对全国统一。孙出师赣南,陈炯明拒不接济军费,孙甚为愤激,而左右之人亦各有反对陈炯明之不同动机,聚而嫉诋之。孙由桂回粤后,各方怂恿免陈炯明省长职益力。陈炯明一贯翻云覆雨,飞扬跋扈,野心勃勃,与孙中山在军政大计上矛盾重重。

图片来源网络

一九二二年六月,遂乘机嗾使所部洪兆麟公然反叛,围攻总统府。孙避《永丰》军舰上指挥平叛,被迫停止北伐,召许崇智由赣南率部回师讨陈炯明,未克,乃退保闽粤边界。孙亦离粤赴沪与徐树铮谋商,派遣许崇智及王永泉部联合攻闽,同时决定以闽省政事付林森。许、王攻闽,北洋镇闽军阀李厚基败走,林森被委为福建省长。但接事后,困难重重,政令不行,财政枯竭。廖仲凯等来闽,谋在福建印发钞票,筹措革命经费,以供军饷。林森以闽省贫瘠,且局势未定,不宜摇动人心等为由拒之,廖等不悦离闽。

许崇智原以为若能发行钞票,则可不愁军费,表示欢迎,后来此事不成,亦引为憾,对林主闽未予积极支持。同时国民党内部分子亦甚复杂,不乏投机钻营之政客。福建省支部支部长黄展云(鲁贻),自以为驱走李厚基后,彼应为当然省长,今乃为林森所得,不平见于辞色,特勾结地方势力,啸聚一伙地痞流氓对林时加为难。王永泉虽表面与粤军合作,心中觊觎闽政亦久,且与北洋政府暗通款曲。凡此种种,使林森益陷孤立,仅勉强维持四个月,在“倒林拥萨”风潮中被迫辞职,由萨镇冰代之。林离开省城,退居连江县琯头青芝山上。一九二三年初,孙中山返广州就大元帅职,电召林森赴粤,任大本营建设部部长。

国民党改组后,林森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然并不赞同孙中山三大政策。孙逝世后,林与国民党老右派于右任、戴传贤、张继、邹鲁等,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孙中山灵柩前,举行历史上臭名远扬之“西山会议”。至此,其早年所怀之革命朝气,已完全蜕变,亲自否定了其参加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所举手通过之三大政策,亦暴露其一向自命为孙中山先生忠实信徒之伪装,反动面目毕露矣。西山会议后,被推举为中央海外部部长。

图片来源网络

一九二七年宁汉事平后,林任国府委员,一九二八年,国民党中央依《建国大纲》,成立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五院,林被派充立法院副院长,一九二九年三月,国民党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林被推举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兼常务委员,又兼革命勋绩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是年夏,赴北京奉迎孙中山先生灵柩,安葬南京紫金山,遂兼陵园管理委员会常任委员。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屈于日本帝国主义,采取不抵抗政策,在全国哗然声中,被迫下野,孙科、汪精卫、陈铭枢等当政,国府主席虚位,各派竞相角逐,由陈铭枢建议,推林森代理主席,后遂为正式主席。

林森常自标榜自己无派别,不引用私人,惟其与粤派胡汉民、古应芬等特亲厚。胡汉民在南京为蒋介石所软禁,粤派通电痛责蒋介石,林虽被邀署名,然其心仍倾于蒋介石,是以于蒋出国船中,电蒋请恢复胡汉民自由,以示异于粤派,讨好于蒋介石。

图片来源网络

林森对蒋介石可谓俯首贴耳,唯蒋是尊。紫视蒋为当代英伟,推崇备至。当时知者或谓其失知人之明,其实林厌恶三大政策,蒋更甚之,彼此同叛孙中山先生之主张,政治上臭味相投久矣。

林为国府主席,名谓“国家元首”,而无任何实权,素常公事,对外唯接见外使,接受国书,对内则专事颁奖授勋。其他无权过问,亦不敢过问,遇事悉请示于蒋,唯蒋马首是瞻。虚守府位,犹矜喜“元首”之尊,且以有此地位,乃得自蒋之赐与,更之德之,百依百顺,唯求保住尊荣。其在任内均不敢更易人员,盖虑以此贻人口实,招惹疑忌,故任国府主席,仅引魏怀为文官长,并事前对魏约明,不胃向各机关函荐人事。时府参军长吕超,为陈铭枢所荐,林虽不快其为人,以陈铭枢故受之。

林之处事谨小慎微,蒋介石尚卑之微之,视若无物。初时虽虚礼尚不至,各界咸知蒋对彼之轻视,是以各省军政首脑晋京,罕有进谒者。京沪各报对此且时有冷讽热嘲,林亦安之若素。后蒋介石为敷衍舆论,又惜及林森不过是看位之奴而已,且喜其平素唯垂衣拱手而已,方隆以虚礼,并在于月俸之外,额外予以津贴。由是,南京双河桥官邸,始闻车马之声,时有各地军政官员往来致候,四方土产、古董字画,亦时达邸门矣。

图片来源网络

林森早年奔走革命,尚孚人望。及至位登国家“元首”,则罕见其发表任何政见,虽故旧亦鲜聆议论。抗战期中,国难日深,政治腐败,各方非蒋之声日盛,国民党内左派人士亦有反蒋活动,而林更噤若寒蝉。故旧晤面,只谈诗词、书画、金石、古董,作为一国元首,讳谈政治,诚属历史罕闻。

林森素性好艺术,乐游山水,访名胜,喜爱建筑设计,所过必流连谛审,求得于心。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及中山先生陵园,崇伟深秀,风景引人,渠曾参与运思布置。尝自筑屋于连江县辖琯头青芝山及九江庐山,以示己有飘然高举之意。收存古董,亦有癖好,但不苦求物古货真,惟取价廉。府邸中古董宾客川连不息,品估古玩,成为公余之一课。彼对古玩,有其独见,“今之不为古,年代既久,过后不古亦古矣”。故其所存金石、古玩、鲜有值者。晚年府邸益见清闲,辄以习字学画自课,惟年事已多,莫能精进。生前慕其名而求书法者颇多,然真笔者少。

图片来源网络

林森于一九四三年(民国三十二年)八月一日十九时五分病逝重庆官邸,终年七十五岁。林生前在福建连江县青芝山自营骨塔,以抗日期中,途遥道梗,遗嘱葬四川江北县某山,治丧委员会以各国使节临丧不便,乃葬重庆新开市双河桥,介于歌乐山与山鹭岩之间。

林森嗣父道举,生父道炳,兄弟因贫不能俱娶。长兄道举让其弟道炳娶同侯祥屿张氏,生林森,即以嗣继道举。林年二十三岁,父命由台湾归娶凤山郑氏,结婚甫二日,复往台湾供职。翌年郑氏病危,从父命归省三日又往台湾。郑氏旋卒,林遂不复再娶,以胞弟林为桢之子名京承嗣之。林曾收养粤人阿洪者为义子,后送阿洪赴美留学,学毕归国留于官邸,恃林位高而放肆,飞扬跋扈,把持一切。林之故旧往来凡位卑者,都白眼相加,故后期府邸中,人迹日稀。林生前积黎无多,晚年性吝,己之需用,购回必亲自问价,辄嫌价贵而嘀咕不已。投其所好者,尝赔钱故贬物值而取悦之。

本文摘自《福建文史资料第五辑》民国人物 林森行略 刘 通/文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