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8-20日,“第七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科学青年论坛”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
9月18-20日,“第七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科学青年论坛”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此次论坛由《中国食品学报》杂志社和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共同主办,江南大学承办,论坛以“坚守学术初心,回归学术本源——中国食品青年的使命和担当”为主题,围绕食品科学技术创新发展中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和新需求展开探讨,邀请国内食品及相关领域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及相关专家作主旨报告。来自全国200余所高校、科研单位食品领域的专家以及青年学者600余人参加论坛。
据了解,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为主创办的食品科学青年论坛,至今已举办七届。10余年来,从这里成长起来的青年食品科技工作者如同一颗颗星辰在学术界与产业界熠熠生辉。这些青年才俊用激情与智慧,为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并逐渐成长为我国食品科技的中坚力量。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黄和,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邵薇等专家学者出席此次论坛。论坛开幕式由学会青委会主任委员、西南大学副校长范大明主持。
大会开幕式主持人
范大明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西南大学副校长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邵薇在代表主办方的致辞中回顾了学会青委会20多年来托举青年成长的温暖历程,同时用“坚守、积淀与责任”三个关键词,为食品领域青年学者指明了科研与产业发展的方向。邵薇表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自成立之初,就把培养和托举青年人的成长放在重要位置。20世纪90年代,成立了中国科协系统内第一个青年工作委员会,搭建了食品青年人自己的交流与互动平台。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在一代又一代食品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食品学科跻身全球头部方阵。这也意味着青年食品人要担负起更重的使命、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她对食品青年学者提出三点期望。一是坚守。面对外部竞争,要耐得住寂寞,保持科研定力。科研方向一旦选定,要用滴水穿石的毅力和韧性等待拨云见日。二是积淀。“要真搞科研,搞真科研。”邵薇指出,追求学术上的成就,科研上的成功,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一棒又一棒的接力,才能“水到渠成”。要从科研本真出发,从服务产业需求出发。三是责任。面对学科与产业的发展,要扛起食品人的责任与担当。学科好了、产业好了,青年学者才能有成长空间与发展沃土。要实现食品工业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需要做好产业服务,推动成果落地;另一方面,也需要讲好食品科学的故事,传递正能量。希望青年学者能够坚守初心,为食品学科的发展、产业的繁荣贡献年轻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在代表承办方致辞时指出,当前,“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大食物观”全面树立,既为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擘画了宏伟蓝图,也赋予了食品科技工作者全新使命。青年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在此背景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连续7届打造食品科学青年论坛这一品牌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青年学者能够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共同探讨食品学科的未来,构建一个彼此成就、合作共赢的食品科技“命运共同体”。一直以来,江南大学高度重视食品学科建设与发展,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和“轻工技术与工程”两个学科连续入选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在教育部第五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学校取得优异成绩;在ESI全球影响评价排行榜上,学校11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3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以食品学科为主体的农业科学进入全球前1‱;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连续六年排名世界第一、“纺织科学与工程”排名世界第二、“生物工程”排名世界第三;学校同时建有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粮食发酵与食品生物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未来,江南大学也将继续敞开怀抱,以优质的平台资源、开放的合作机制,全力支持食品青年人才的成长与发展。
大会报告(I)主持人
孙秀兰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院长
毛相朝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在大会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黄和以“破除内卷,创新未来”为题,分享了如何在破除“内卷式”竞争中实现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思考。他表示,当前,我国正处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关键时期,然而科研领域的“内卷式”竞争却成为制约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障碍。这种内卷表现为盲目追逐热点、研究内容高度同质化、成果低水平重复。虽然我国论文数量不断增多,却严重扼杀了源头创新能力,导致资源水平的浪费和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升级面临“卡脖子”风险。“增长创新不等于技术创新,科技创新要以源头创新为核心,建立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多维路径。”黄和认为,唯有通过多维度、系统性的综合施策,方能彻底扭转“内卷”态势,在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推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黄和建议,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未来一个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可缩短至8年,为科研注入年轻活力。此外,在他看来,在AI热潮下,要让AI成为“科研助手”和“外挂”,而不是替代者。用好AI,才能突破传统技术局限,革新科学范式。
作为深度学习领域的新高地,大模型技术正在深刻推动食品行业变革。江南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吴小俊围绕“大模型的深度学习本质与食品安全大模型”进行了分享。吴小俊指出,人工智能已进入了大模型时代,为食品安全等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突破。大模型技术将持续赋能食品安全智慧监管:更全面——整合多源数据,通过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收集、整合并挖掘食品行业中的大规模数据资源,助力决策与创新;更高效——优化食品安全监控与风险预测、提高食品生产与流通环节的智能化管理、推动食品供应链的全程可视化与高效管理。目前,江南大学已推出了全球第一个食品学科大模型——食问(FoodSeek)。在他看来,下一步,模型的微调和优化十分重要,而微调要有更精准的数据,更细分的领域,更精准的问题来驱动。
大会报告(II)主持人
张 娜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院长
陆柏益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主任
植物蛋白是更具可持续性的未来蛋白选择,而大豆是一种重要的植物蛋白资源,围绕大豆蛋白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成为当前热点。学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隋晓楠介绍了大豆蛋白精深加工与高值化利用所面临的核心挑战——7S与11S球蛋白天然结构的复杂性和构效关系不清,并系统揭示了其构效关系与功能机制,为大豆高值化应用提供了关键科学支撑。隋晓楠谈到,7S(β-伴大豆球蛋白)和11S(大豆球蛋白)是大豆蛋白的核心功能组分,两者在结构、氨基酸组成及功能性质上存在显著差异,对两者的分离、解析及应用是当前的研究重点。大豆7S与11S球蛋白分离纯化技术突破传统混合蛋白研究局限,正从传统走向前沿,使得“一种”蛋白大豆蛋白通过功能化定向应用、特性化精准开发、按需分离专能专用,转化为“两种”功能迥异的高价值原料。
“越研究肠道菌群,越感到振奋。”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翟齐啸分享了组学技术在食品与肠道菌群互作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他指出,膳食和菌群的科学研究不断深入,已涉及多学科的前沿和热点领域。多组学技术在该领域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揭示了膳食对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功能、代谢物的影响及与特定菌群的互作规律,从微观层面探讨膳食对菌群和宿主健康的调控作用。研发团队利用宏基因组学深入挖掘我国相关人群肠道菌群与膳食的关联,组装出超1万个中高质量基因组(MAG),包含900余个潜在新物种,并建立了10余条“膳食-肠道菌群-生理表型”的关联性网络;基于比较基因组学解析长双歧杆菌缓解宿主便秘的关键基因簇,挖掘得到益生菌缓解便秘相关的基因簇,并实现相关功能菌株的定向选育。他同时指出,组学技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数据可访问性差、跨组学整合不佳等诸多挑战。
国内益生菌市场蓬勃发展,如何选育出益生功能明确且稳定发挥的国产菌株成为促进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关键命题。学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海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张家超围绕青春双歧杆菌产烟酸(B. adolescentis)增强骨骼肌线粒体功能改善肌少症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分享。他表示,通常情况下,肌少症患者肠道菌群紊乱。肠道菌群失调可能通过破坏肠道屏障功能,引发全身性慢性炎症,进而干扰肌肉合成与降解的平衡。研究表明,在患有肌萎缩症、恶质病和衰老的人群中,青春双歧杆菌或双歧杆菌的丰度减少。青春双歧杆菌产生的烟酸,可增强宿主骨骼肌线粒体活性,增加肌少症患者肌肉质量。“益生菌在调节肠道菌群方面产生差异性的微生态机制是什么,如何实现益生菌精准调控肠道菌群,将是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重点。”张家超如是说。
在青年学术报告环节,多名2023—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作学术报告。论坛专题内容丰富,专业性强,涵盖食品原料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组分与营养、食品与肠道菌群、食品加工与制造、食品贮藏与保鲜、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与品质控制、食品风味化学与感官评价、食品科学研究的新方法等多个领域。
报告现场,交流互动热烈。青年学者勇于提问,院士专家悉心作答,专家们不仅分享了自己多年来的研发心路,更是为青年学者的研究带来重要启迪。
会议期间,特别举办了“秋韵江南 漫步自然”徒步活动,与会青年科技工作者在江南的秋韵中畅谈科研心得,为后续的学术交流注入了新的温度与活力。
日期:2025-09-21
来源:食品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