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刚练太极的朋友都有过这样的困惑:明明跟着套路比划,却越用力越累,动作僵硬得像木偶;要么就松得像摊软泥,轻飘飘没根儿。其实,问题就出在没吃透太极拳的核心——“用意不用力”。
不少刚练太极的朋友都有过这样的困惑:明明跟着套路比划,却越用力越累,动作僵硬得像木偶;要么就松得像摊软泥,轻飘飘没根儿。其实,问题就出在没吃透太极拳的核心——“用意不用力”。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玄乎话。往前数,杨澄甫在《太极拳术十要》里专门写了它,再追溯到李亦畲、武禹襄这些老前辈,也反复强调“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一代代太极人琢磨透了一个理:太极的妙处,不在胳膊腿的蛮力,而在脑子里的“意”。
先搞懂:“意”到底是啥?“力”又错在哪儿?
有人把“意”当成瞎想——练拳时琢磨着中午吃啥,这可不是太极的“意”。真正的“意”,是直接牵着身体走的“指挥官”。比如你想抬右腿,不用盘算“先动胯还是先动膝”,腿自然就抬起来了,这就是意的直接性。
就像骑自行车,遇到障碍时,脑子不用算“拐多大角度、身体倾多少”,放松状态下,身体自然就绕过去了。可一旦走神紧张,浑身僵住,该躲的障碍也躲不开——这就是“意”要在放松时才能起作用。
而咱们要“不用”的“力”,指的是“拙力”——那种攥紧拳头、绷紧肩膀的局部僵劲。打个比方,经络就像家里的水管,拙力就像管道里的石头,堵得气血流不动,练拳时转个身都费劲。外家拳靠这种力,看着猛,一松劲就轻飘飘;太极要的内劲,是“绵裹铁”,看着柔,却沉得推不动,这就得靠“意”来养。
为啥非得“用意不用力”?
你看公园里练太极的老人,动作慢悠悠,却气色红润,这就是“意”在起作用。用意引导气血,就像给全身的“水沟”清淤,日日流转,时间长了,内劲自然就长出来了——这就是老拳论说的“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要是反过来,一身僵劲堵着经络,气血停滞,不光练拳没长进,还容易累出毛病。有位拳友练拳总使劲,一趟下来满头大汗,肩膀疼得抬不起来,后来老师点他“松下来,用念想带动作”,慢慢才觉得胳膊沉了,步子稳了。
普通人怎么练?分三步走,别着急
第一步:先松下来,把“拙力”卸了
刚开始练,别想着“使劲练”,先学“松”。站桩时试试:肩膀别架着,腰别挺着,就像浑身的关节都打开了,让气血能随便流。这阶段最枯燥,可能这边松了那边紧,老师掰完胳膊,腰又僵了——别急,慢慢来,就像揉面团,得先把硬块揉软了。
第二步:让“意”牵着动作走
套路熟了,就给每个动作加“戏”。比如练“搂膝拗步”,别光胳膊划圈,想着“左手要搂住对方的腿,右手借腰劲推出去”。有了这层念想,内气自然往手脚上走,动作就有了“目的性”,看着就不飘了。
有个拳友一开始练得像广播操,老师让他“把对面的树当对手”,练了仨月,再看他的拳,柔里带劲,站那儿都让人觉得“稳如泰山”。
第三步:熬时间,等“柔”变“刚”
内劲不是练出来的,是“养”出来的。就像酿醋,得一天天发酵。每天松松垮垮练半小时,不如专注放松练10分钟。老拳师常说“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三天不练大家知道”,说的就是这股子韧劲。
这些坑,新手别踩
1.以为“不用力”就是“不用劲”:错了!是不用僵劲,内劲得有,就像棉花裹着铁,软中带硬。
2.一“用意”就使劲:刚开始加意念,容易紧张僵硬,这很正常。就像学骑车总晃,练多了自然稳,关键是别因为僵就放弃用意。
3.只练套路不琢磨“为啥这么动”:光比划动作,那是“太极体操”。每个招式都有它的用处,想明白了,“意”才落得到实处。
说到底,“用意不用力”不是让你偷懒,是让你换个“使劲”的方式——不用胳膊较劲,用意念引着全身的劲往一处使。练得越久越明白:太极练的不光是身子,更是脑子那点“灵”。
下次站桩时,试试闭上眼睛,先让心沉下来,再想“脚底扎根,头顶悬着”,慢慢找那份“松着松着,反倒沉了”的感觉。这感觉一来,你就懂了:原来太极的“劲”,藏在“不用劲”里呢。
本文是明中个人的一些浅显的认识和理解,如果内容有不妥的地方,请各位前辈、拳友批评指正。希望大家练好太极拳的功法,掌握好太极拳功法的要领,身体越练越健康。
来源:卷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