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生前半程,我们像被上紧发条的机器,为父母期待拼命学习,为老板业绩熬夜加班,为儿女未来奔波劳碌。当潮水退去,站在人生的后半场,那些按别人剧本活了大半辈子的人突然惊醒:我把自己弄丢了。
人生前半程,我们像被上紧发条的机器,为父母期待拼命学习,为老板业绩熬夜加班,为儿女未来奔波劳碌。当潮水退去,站在人生的后半场,那些按别人剧本活了大半辈子的人突然惊醒:我把自己弄丢了。
1 修剪枯枝:后半生的觉醒,从断舍离开始
养自己的第一步不是往里塞,而是往外扔。家里堆满用不上的旧物,心里装满放不下的旧事,人怎么可能轻盈前行?
我们何尝不是背着太多无形包袱?那些消耗能量的关系,该冷则冷。成年人的通透,是看透热情未必换真心,从此只对值得的人温暖。
心理学家霍曼斯一针见血:人际关系本质是价值交换。当你的付出总被当作理所当然,请学会冷淡一点。与消耗型关系切割后,终于可以呼吸到自由的空气。
后半生的衣橱要精简,朋友圈更要精选。人生下半场,和谁舒服就和谁在一起,剩下的,随缘就好。
2 深扎根系:接受平凡,才能触碰真正的幸福
梁漱溟曾警示时代骗局:“这个时代最大的骗局,是把欲望当志气。”我们从小被灌输“不凡”的期待,却在某天突然发现:这世上九成九的人,终将回归平凡。
杨绛先生早已参透:“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真正成熟的人,不再用别人的标尺丈量自己。
看淡得失:禅院师父面对被风吹走的草籽说:“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果然连未播种的角落都泛出绿意
放过自己:邻居大叔曾事事较真差点离婚,醒悟“家是讲爱的地方”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而收获和谐
安住当下:小区李叔经历脑溢血和挚友离世后,戒掉酒局专注爬山钓鱼,他说:“慢下来,才能看见生活”
3 嫁接新芽:找到让你“上瘾”的爱好,重启人生
人活着总得有点盼头,那是照进庸常生活的光。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35岁立志写作时,就设定了雷打不动的模式:晚九点睡,早四点起。规律的作息搭配跑步习惯,支撑他完成数十部作品。他说:“跑步不仅产生多巴胺让人愉悦,更在脚步交替中理清思绪。”
培养爱好的本质,是给灵魂找一处安放之地。马德描述过这样的场景:手捧清茶偎进藤椅,读几页闲书或远眺青山,“心闲就是大自在”。漫画泰斗方成先生有首打油诗:“养生就靠一个字——忙。”用兴趣填满生活,用忙碌治愈内心,生命自会蓬勃生长。
4 调节水土:慢养身体,是后半生最高级的投资
南怀瑾先生活到94岁的智慧浓缩成三句话:“好好睡觉!控制情绪!好好吃饭!”这位国学大师在《正道的谋略》中直言:“佛教道教不如睡觉,中药西药不如早点睡觉。”
年轻时拿命换钱,老了拿钱换命,是最亏本的买卖。
村上春树创作秘诀藏在雷打不动的作息里:晚上九点睡,早上四点起。他说:“越是聪明的人越懂得休息,休息不仅为工作蓄力,有时工作必须在休息中酝酿成熟。”反观当下多少人,吃着胃药吃火锅,贴着膏药熬夜加班?南师一针见血:“饮食不知量,所以多病。”
动能生阳:每天锻炼两小时,“如果身体虚弱,心灵就不会强壮”
食知分寸:规律适量比名贵补品更重要,避免“饿时不吃,吃时拼命塞”
情志通畅:南师观察发现“脾气越大福报越浅”,百岁老人共性正是心胸开阔
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只有不肯修剪的执念。后半生的丰盛,从承认“我要为自己活一次”那刻破土——把自己当棵老树,该修剪时狠心,该浇灌时耐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当你学会重新养自己——枯木逢春,才是人生后半场最顶级的活法。
来源:陌上花开一点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