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一座石木结构的屯堡民居静静伫立,这里是抗日英雄陈蕴瑜将军的故居。踏入院中,与正房相对的照壁前,是将军的遗像、烈士证书以及各式挽联,无声地传递着那段波澜壮阔又悲壮惨烈的抗战历史。
在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一座石木结构的屯堡民居静静伫立,这里是抗日英雄陈蕴瑜将军的故居。踏入院中,与正房相对的照壁前,是将军的遗像、烈士证书以及各式挽联,无声地传递着那段波澜壮阔又悲壮惨烈的抗战历史。
“如今日寇欺侮我中华,正值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时,上阵杀敌,是我军人应尽的天职。”“万一不幸,为国而死,亦有价值。”这是陈蕴瑜在1937年写于淞沪战场的两封家书里的内容,此前通过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短视频《战场上的绝笔信》播出,迅速在微博视频、西瓜视频、好看视频、微信视频、抖音、哔哩哔哩等短视频平台上成为热点。
央视推荐语说:“陈将军的战地遗书寥寥数言,饱含着对国家深沉的爱和对子女深深的不舍。跨越时空,我们一起从文字和声音中感受一位抗日英烈矢志不移的家国情怀。”
陈蕴瑜。资料图片
陈蕴瑜,1900年出生,贵州省安顺市平坝人。少年时期,他先后在家乡化行初小、贵州省模范中学求学,1916年考入贵阳讲武学堂第二期,在这里开启了系统的军事学习生涯。1919年毕业后,历任黔军排长、连长等职。1921年,陈蕴瑜随援桂黔军转战广西,攻克柳州有功,晋升为营长、团副,后调任黔军第四混成旅参谋长。当时,贵州军阀混战,社会秩序混乱,盗匪横行。其间,陈蕴瑜除担任军职外,还兼任过贵州黔西、织金、水城、正安、思南、威宁等县县长,肃清匪患、赈济灾民、发展教育。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时任国民革命军102师607团团长的陈蕴瑜率部队先后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之后,部队开赴陕西整训,在此期间,部队改属陆军第8军,陈蕴瑜任102师304团团长。
陈蕴瑜雕像(资料照片)。来源新华网
1938年,日军进攻徐州,102师奉命开赴徐州前线。在会战中,陈蕴瑜指挥304团于韩道口摧毁敌坦克5辆,并收复了苇楼。不久,日军调集兵力,将苇楼重重包围。为掩护会战大军转移,在与敌人战斗中,陈蕴瑜身先士卒,打退敌人以坦克为前导、空军掩护、步炮协同的多次反扑。
1938年5月23日,牵制日军、转移友军的任务已经完成,陈蕴瑜决定乘夜突围。然而,就在他部署突围时,日军又再次发动反扑。这次,日军以坦克为先导,步兵炮兵协同作战,迅速逼近了304团指挥所。陈蕴瑜手持冲锋枪,率机枪连向敌人奋勇拼杀,弹药用尽后,官兵们与日军展开了肉搏。陈蕴瑜不幸中弹阵亡,壮烈殉国,时年38岁。
陈蕴瑜牺牲后被追赠为陆军少将。1986年,贵州省人民政府追认陈蕴瑜为革命烈士。2015年,陈蕴瑜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2000年,陈蕴瑜故居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外开放,成为人们缅怀英烈、传承抗战精神的重要场所。2018年,由安顺市区两级政府共同出资400万元,对祠堂房屋和衣冠冢周边土地产权进行置换使其归为国有;2022年和2025年,平坝区政府投入近200万元对故居电源线路和消防设施进行升级,并对祠堂进行修缮,对衣冠冢环境进行整治,确保故居、祠堂、衣冠冢得到较好保护。
陈蕴瑜后裔陈瑾在文章中写道,希望祖父和他的战友们的抗战事迹能够传颂,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能够永存。
“陈蕴瑜将军是著名的抗日英烈,其故居、祠堂、衣冠冢等,是研究抗日战争历史、缅怀英烈事迹的重要实物资料。”安顺市平坝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郑霞表示,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让后人铭记英烈的丰功伟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