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持人去给一个坐过牢的老板唱生日歌,还夸得跟春晚串词似的”,这事儿要是搁热搜,估计谁都得点进去骂两句。
“主持人去给一个坐过牢的老板唱生日歌,还夸得跟春晚串词似的”,这事儿要是搁热搜,估计谁都得点进去骂两句。
陈蓉就这么亲手把话筒递给了全网,也把自己从黄金档推到了冷板凳。
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周正毅的生日宴,排场大得离谱,香槟塔三层,蛋糕像小型楼盘。
陈蓉端着酒杯,声音甜得发腻:“周总的故事,是上海滩的传奇。
”镜头扫过去,她笑得比寿星还开心。
第二天,视频全网飞,弹幕全是“离谱”。
观众不买账:一个经济犯,你夸他传奇?
东方卫视连夜开会,领导脸黑得像锅底。
调令来得比快递还快:陈蓉,暂停出镜。
有人传“主持资格被吊销”,台里没否认,也没澄清。
反正黄金档换人了,新面孔笑得小心翼翼。
她后来干嘛去了?
先是躲了俩月,朋友圈只剩孩子照片。
再后来,被拍到在台里剪片子,头发随便一扎,素着脸,跟当年光鲜亮丽的“一姐”判若两人。
她老公倒是挺稳,据说是纪录片导演,俩人当年在机房啃盒饭结的缘。
现在老公主外,她主娃,偶尔给新人讲发声技巧,声音还是好听,就是不再提“传奇”俩字。
业内怎么看?
老同事私下说:“她错就错在把人情世故当成了业务能力。
”
新人培训多了一条铁律:公开场合,离争议人物三米远。
有回聚餐,实习生小声问:“陈老师还会回来吗?
”没人接话,空气里飘着尴尬。
陈蓉自己怎么想?
上个月,她给高校播音系做讲座,开场第一句:“我曾经离话筒最近,也离它最远。
”底下学生鼓掌,她摆摆手:“别学我。
”
散场后,有人递本子求签名,她写了句:“先做人,再做声。
”
笔迹有点抖,像没干透的悔意。
说到底,主持人这碗饭,吃的不只是嘴皮子,更是分寸感。
一步走错,观众能把你从电视里抠出来。
陈蓉的故事,像给所有靠脸靠嘴吃饭的人敲了一闷棍:
舞台灯光再亮,也照不亮黑历史。
现在她教孩子念绕口令,声音清亮,没一点杂质。
有人问她遗憾吗,她笑:“至少我儿子觉得我讲故事世界第一。
”
话筒可以丢,日子还得过。
来源:爱柠调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