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冯唐称,对罗永浩的战略表现“深感欣慰”,因为老罗是《冯唐五道战略》(网络商学院)的付费用户,仿佛老罗的“胜利”,他这个“军师”居功至伟。
威尼斯影后辛芷蕾在一项问卷中,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提及了九字箴言——“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
并称此箴言出自冯唐,“非常有用”。
冯唐很快转发,还发短视频提及了另一位个人:罗永浩。
图自冯唐微博
近期,罗永浩掀起一场“预制菜”战争,以西贝道歉结束。
冯唐称,对罗永浩的战略表现“深感欣慰”,因为老罗是《冯唐五道战略》(网络商学院)的付费用户,仿佛老罗的“胜利”,他这个“军师”居功至伟。
冯唐微博视频点评罗永浩“预制菜”事件
冯唐,因文学而扬名,一句“春风十里不如你”搅动着互联网的旖旎春色,年过不惑,渐渐地“好为人师”,一度开始创业,成为“成事学”(冯唐特意强调与“成功学”不同)导师,一门课,如罗永浩上的那种,高达29800元。
从想以文学对抗不朽的诗人,到“成事学”教主,冯唐为何变了?或者说,他变了吗?
壹
冯唐以小说扬名,以诗歌立身,以杂文掀起多次网络狂欢。
小说是他的来时路,代表作有千禧年后出版的“北京三部曲”:《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万物生长》《北京,北京》。
图自冯唐微博,新版“北京三部曲”
时人谓之“当世高手,已臻化境”,远超韩寒、张悦然、郭敬明等作家,堪称最好的“青春文学”之一;又有人批评他,“不知所以、阴僻自恋”,满纸“生殖器”,谈何文学?
或誉或毁,捧高踩低,冯唐不以为然。他颇为桀骜,又沾沾自喜地将淤积在整个青少年时期,身体的和内心的肿胀,以及积攒下来的21本日记和450封信,用小说的方式消化掉,用一个为激素、文学与欲望所左右的角色——秋水,为自己代言,写尽“14岁的启蒙、18岁的叛逆、25岁的荒唐、30岁的迷茫”。
这三部曲是国内出版市场罕见的“肿胀文学”代表:
就题材而言,未有作家像他这么胆大包天、直言不讳地展示“性”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位置;
就文笔而言,冯唐幼功深厚,杂学百家,古今中外都有涉猎,且写起东西来,草长莺飞,横无际涯,又分明有一种夺人的声势和莽撞的力量,确实天赋异禀;
就思想而言,从首部的“只有幻想、没有感情”,到次部的“只有感情、没有故事”,再到最后一部“有感情有故事有权衡有野心”,串联起来就是一部成长的欲望史,也是幻灭史。
今年5月,北京,冯唐个展《作为花我从来没败过》现场 图据视觉中国
“写作的时候,心眼开张,手持菜刀,我尝试汉语的各种可能,尽量用最适当的叙事语言和视角,反映当时的山水和心潮。”冯唐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师法亨利·米勒、劳伦斯等情欲文学大师,熟读《史记》《红楼梦》等古典文学,拿出要命的“坦诚”和对通行文学的极大“冒犯”,他的故事畅销也在情理之中,更是为其带来了大批拥趸。
特别是不惑之年出版的《不二》,写鱼玄机、韩愈、弘忍与小和尚不二的历史故事,单章写“色”,双章写“空”,极尽奢华地彰显了他的写作才能。资深出版人路金波评价此书,当在“金庸和莫言之间”。
不过比起小说,冯唐更在乎诗。
他的微博简介,只有一个标签,就是“诗人”。他多次表示,他的文学努力:诗第一,小说第二,杂文第三。
他是“超简诗派”创始人,又膻又鲜地消化着他磅礴的“肿胀”,并将之一一化为诗句:
“我替老天管好自己/不去祸害人间不去祸害你”(《忍》);
“那是爱/那是癌/那是如来”(《私奔》);
“我们彼此相爱/就是为民除害”(《周处》)……
当然还有他标志性的肿胀和对人体器官肆无忌惮地应用。
冯唐戏称《周处除三害》改编自他的诗
他的诗,像感情格言的变体,像抖机灵的金句,像恶俗化的禅语,有时候,你似乎也能感受到那些油滑的、机巧的句子背后,潜藏着某种冯唐式的深情与哲理。
当然,也许只是他自以为是的深情与哲理。
诗与小说之外,冯唐写杂文,出版多部作品,最轰动的莫过于他的“金线”理论。《三十六大》中的《大是》一篇,他致信韩寒,称对方小说没入门,杂文小聪明。随后便提出著名的文学金线论——“文学的确有一条金线,一部作品达到了就是达到了,没达到就是没达到。”
接着又在《大线》篇里,详解金线——金线之上,是庄周、司马迁、李白、杜甫等码字高手,包括明清小说、正史野史、禅宗灯录,至于当代,他提及了王小波、王朔、阿城和汪曾祺。
曾有人称冯唐是王小波和王朔的“接班人”。前辈都在金线之上了,作为接班人的自己,冯唐应该不会把自己的作品置于金线之下。
但“爷们儿要脸”,他并未断言自己的作品在文学史的位置,只把结论交给历史,交给读者。
贰
冯唐置顶及近期微博,多与“成事学”相关,而离文学渐远。
“成事”而非“成功”,在冯唐看来,二者大有区别:成功有偶然性,不可复制,跟个人关系不大;“成事”却是可以修炼的,无论你经营煎饼摊或上市公司,把握一段人事关系或生活决策,都需要应用“成事”的管理方法。
冯唐不卖文字,转卖“方法”了。
他近几年的工作状态相当饱和。每周工作超100小时,上厕所都要跑步去,除了睡觉,鲜少休息,对外自称“创业老狗”。
所创的业,便是打造新型商学院“成事不二堂”,线上教学为主,兼有短视频、直播等内容矩阵。公司运营两年多,不借钱,不融资,不欠债。他在做一个“正现金流的生意”。
至于课程内容,以罗永浩上过的《冯唐五道战略》为例,价格29800元,共有17节视频录播课,两次线上直播课,一次线下大课堂和一次吃饭。冯唐曾在采访中感慨,600人报名,直播时可能出现200人,但吃饭的报名数却高达500多人。
冯唐最高档的课堂宣传画面
“可能这就是人性,人性就不太爱学习。”尽管如此,他的商学院,还是有接近百万用户。当然,罗永浩报的课是最高端的,最低的课程还有99元版本。推出“好课”之后,他已经在布局进行二次创业,推出“好货”,“不带别人的货,而是做深度定制”。
“只要是公序良俗之上,只要是法律法规之上,就放手弄。”这是冯唐对团队的鼓励和支持。他欲打造“宇宙第一管理学堂”,一个包揽课程、设计、生产、好物、服务等综合性的互联网“部落”。
若说“身心肿胀”是冯唐文学创作的核心,他的成事学核心便是《资治通鉴》。
17岁时,冯唐开始读《资治通鉴》。从头到尾,不算注释,近300万字,他读了3遍。自诩是管理学界“扫地僧”的冯唐,试图从管理学角度,带领用户重新认识这本历史巨著。
他一年会挑出104个“通鉴故事”,每周2个。选故事、录制视频由他完成,后期制作交由他的95后团队。
以《资治通鉴·卷一》齐威王的一则故事为例。原文写的是齐威王分别召来两名地方官,对前者说,“很多人骂你,但我派人考察过,你治下百姓富足祥和”,于是封赏他;对后者说,“很多人夸你,但我派人考察过,你‘田野不辟,人民贫馁’”,于是将后者和替其说好话的人都烹杀了。后来,齐国大治。
冯唐讲课会摆出原文,用他的方式翻译,接着锐评,把齐国比喻成公司,称齐王为公司决策者,整个故事讲的是“审计”的重要性及可以应用学习的“审计”经验。
大体上,这就是冯唐成事学课堂的模式。
冯唐课程宣传画面,图据其微博
曾有人问他,你财务自由,北京有四合院,名利双全,何必做商学院,何必蹚知识付费行业的浑水?
他说,横渠四句中,有一句是“为往圣继绝学”。这便是他的答案。《资治通鉴》在他眼里是一部严格的管理学经典,“只不过大家读歪了”。就像曾国藩是管理学大师,但很多人只认为他是思想家、文学家。
他想掰正这种误读,故发下宏愿,愿以自身为桥梁,帮用户把《资治通鉴》的难度“打下来”,并从中学到成事心法。
有过麦肯锡工作经历的冯唐表示,他会创造一个前无古人的通用管理学,承继司马光、曾国藩的“绝学”。
叁
从“肿胀文学”掌门人,进化成“成事学”教主;
从畅谈文学金线的诗人,进化成推出《金线原理》管理学视频课程的商人;
从总是嚷嚷“春风十里不如你”“今宵欢乐多”的金句博主,进化成动辄高呼“成事,持续成事,持续成大事”的管理学导师;
十几年而已,为何冯唐有这么大的变化?
也许,他的商学院运营模式就暗藏了这种变化的根源,那就是不以“冯唐”为冯唐本人,而是将其视作一个IP。
“冯唐”,或许就是一个不断成长、逐渐成型、持续“肿胀”的IP。这个IP要审时度势,要趋利避害,要讲求效率,更要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同时,稳中求进,做大做强。
冯唐式IP的起点是协和医院学医八年。但他自忖,医生薪酬有限,只能带小护士看星星,吃火锅都费劲,加之有亲舅舅的真言影响——乱世从权,宁世从商,遂弃医从商,跑去美国读工商管理硕士。
后进入全球知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一路做到董事合伙人,尔后商途坦荡,再后便是创业,做私域流量。
他频繁另立山头,有他市场思维方面的因素,“当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不相称的时候,自然就会选择少投入或者不投入。”
弃医从商,从咨询到投资再到创业,纵向来看,“冯唐”这个IP,所依循的逻辑就是一种本能的市场反应,“要换轨道,要研发新产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至于文学,也适用于这套IP逻辑。
2000年左右,冯唐投身文学创作,如他在《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中写到的,“当时文学绝对是显学”。
彼时,韩寒出版《三重门》;王朔炙手可热,有10余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那是一个纸媒、出版、文学的黄金年代,是文字和作家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年代。
“我想用好我自己这块材料。”对冯唐而言,文学可能是他的最佳选择。于是他以“非法的才情”获得巨大关注,毁誉参半又何妨,重要的是他站到了台前,并将持续创作。
直到2015年,因自己无遮无拦的肿胀风格,意译泰戈尔经典《飞鸟集》,招来“下架”危机,这似乎挫伤了他的文学野心。同时,外界口风逆转,不再将他满溢的情欲表达视作才华,而是油腻和亵渎。
其后,他的《不二》出版困难,冯唐的文学路径压力重重。与其自辩“这是文学,不是耍流氓”,不如抽身离开。
冯唐讲魏襄王时,说要敬畏自然的力量,懂得顺势而为。当肿胀文学不再通畅,受众骤缩,这个IP就要懂得知难而退,另辟赛道;当知识付费一门课2.98万元,而销售1本书作者的收入不过三、五元,这个IP便要懂得乘风转舵,顺水推舟。
因此,从IP角度来看,在文学与知识付费的天平上,冯唐倾向后者,可谓理所应当。
图据冯唐微博视频
当然,他仍然在写,新近出版了有关母亲的诗集,未来还有长篇小说计划。
归根究底,文学是他的来时路,笔杆子是他的流量摇篮,他不能自废武功,只是他不会像写“北京三部曲”那般掏空自己,而只是蜻蜓点水地用诗、杂文、管理学文章、书法、画画、作词等多维的文艺方式,去维系“冯唐”IP的出厂设定。
当然,寥寥数语,不足以道尽一个人的本质与全部。以上“暴论”,或许失之于武断,或许只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可能这一切浮华,只是冯唐的临时面具,想要盖棺定论,还为时尚早。姑且把答案交给历史,交给时间。
撰文│李瑞峰
来源: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