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五早上门诊刚开,我就接到了老病人李阿姨的电话,声音里满是焦急:“医生,我昨天看新闻说降压药又出问题了,我吃的那款是不是也有致癌物啊?我已经不敢吃了,今早压根没敢吃药。”
周五早上门诊刚开,我就接到了老病人李阿姨的电话,声音里满是焦急:“医生,我昨天看新闻说降压药又出问题了,我吃的那款是不是也有致癌物啊?我已经不敢吃了,今早压根没敢吃药。”
她是个控制得不错的高血压患者,这几年在我这里定期随访,血压基本维持在120/80毫米汞柱左右。这次电话却让我非常揪心,因为突然停药才是真正的高风险操作。下午第二位病人更让我警觉。张叔叔是个退休工程师,理性得很,可这次也动摇了。
他带来一份药盒,说自己看到了“致癌物召回”的新闻,立马把药扔了,想来换一种“更安全”的。我问他:“你知道你停药这两天血压飙到多少了吗?”他低头不语,实测180/110毫米汞柱。我叹口气说:“你这是在拿命做实验啊。”
第三位病人让我彻底决定写下这篇文章。王女士在社区做志愿者,看了网上各种视频后开始劝周围的老人“别吃降压药了”。她说得煞有其事:“那些药里有毒!”
我问她:“你知道那种成分的致癌剂量是多少?又是谁的药出了问题?”她一愣:“不是所有降压药吗?”我这才意识到,信息的混乱传播,往往比疾病本身更伤人。
我根据对病人康复影响程度、临床发生率和误解率,排了这样一个反向榜单。我们从误读最深、影响最大的错误说起,一步步还原真相。
误区第一名,是“降压药含致癌物,等同于服药致癌”。这句话听起来吓人,但缺乏基本的剂量概念。被召回的几款药确实检出了“亚硝胺类杂质”,尤其是N-亚硝基二甲胺(NDMA),在动物实验中有明确致癌性。
但关键在于,这种物质的致癌风险在于长期大量暴露,而非短期服用。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容忍摄入量标准是每天不超过96纳克。你知道这相当于多少片药吗?大部分召回产品的杂质含量远未达到这个剂量。
误区第二,是“所有降压药都有问题”。这完全不符合事实。被召回的药物主要是沙坦类药物中的部分批次,如缬沙坦、厄贝沙坦、氯沙坦等。它们在生产过程中,因使用了某些含有亚硝基基团的溶剂,才有可能形成杂质。并非整个降压药家族都“中毒”了。
像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利尿剂(如氢氯噻嗪)等,完全没有这类问题,依然是临床一线安全用药。
误区第三,是“发现致癌物,药就一定不能吃”。我知道这话听起来悖论,但请听我解释。药品的风险评估,本质上是一种“利弊权衡”。
如果一个降压药略超标的杂质含量,其带来的潜在癌症风险是百万分之一,而不吃药造成的高血压中风风险是千分之一,那么你选哪个?临床上我们更在意的是“急性风险”。有研究指出,高血压患者3天内突然停药,脑卒中发生率提高2.8倍。你跟我说哪边更危险?
误区第四,是“降压药一召回,立刻要换药”。我总跟病人说,药品召回≠药效失效,更≠你要自作主张换药。召回往往是出于高度审慎的监管标准,是药品安全系统的一部分,而不是对病人健康的直接威胁。
如果你正服用被点名的批次,请先去医院,医生会根据你的病情评估是否需要更换,而不是你在家“盲换”。有一位患者看到新闻后,自行换成中药降压丸,结果血压波动严重,住进了急诊。
误区第五,是“宁愿高血压也不要吃药中毒”。这个情绪误区我真的讲过无数次。人一旦被“致癌”这个词吓到,很容易做出情绪性决策,但高血压不是小感冒。
它是脑出血、心肌梗死、肾衰竭的根源。哪怕你现在没感觉,每个不吃药的日子,都是在透支你的血管寿命。就像一个水管,长年高压运转,总有爆裂的一天。
我们说回那些被召回的药。缬沙坦是其中代表。这类药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II受体,帮助血管放松、降低心脏负荷。适用于高血压、心力衰竭、糖尿病肾病患者。
它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其实都非常成熟。问题只出在某些厂家的原料工艺。不是药本身的问题,是生产过程的“瑕疵”,就像好面包用了坏酵母,不代表面粉有毒。
那有人会问,这几类药还能吃吗?我的建议是:在医生指导下评估批号、看药品来源,不要全盘否定。药品监管部门现在对这类杂质检测极其严格,一旦发现异常,会优先采取下架和召回。我们能看到问题,说明体系在运作。怕的是没被发现,而不是发现了还被隐瞒。
你别嫌我啰嗦,我再说一遍:高血压是慢性病,不是靠“新闻刺激”来决定治疗方案的。真正聪明的病人,是在医生那儿问清楚,而不是在朋友圈里做判断。我们面对的不是某一个致癌物,而是一个系统性的疾病。用药的目标,是降低全因死亡率,而不是追求“零风险”神话。
临床上我最担心的,是那些信了“自然疗法”“不吃药靠饮食运动降压”的话,然后三个月后带着脑梗来挂急诊的患者。不是所有人都能靠生活方式控制血压。如果你已经吃药了,说明你曾经试过,但效果不够。那就该吃,不该退。
我还想提醒大家,每个人的降压方案都是个性化设计。有的人适合单药治疗,有的人需要联合用药。不是看哪种药“最近没出新闻”就去换。我们医生选药时,看的不仅是新闻,还要结合你的肝肾功能、心率、合并症,甚至你吃药时有没有水肿、咳嗽这些小反应。
我想留下一句话给每一个焦虑的高血压患者:真正的风险不是药里有没有微量杂质,而是你对疾病本身的轻视和误判。健康从来都不是风险为零,而是风险最小。看得清风险,才配得上健康。
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参考文献:
[1]李文涛.高血压治疗中的药物依从性问题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2):110-114.
[2]王海燕.沙坦类药物中亚硝胺杂质的研究进展[J].药学研究,2022,41(9):765-769.
[3]张晓庆.高血压患者擅自停药的危险性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4,40(5):98-100.
来源:青蓝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