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黄河安澜」河声丨不止安澜,让黄河故事有“声”有“色”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21 12:30 1

摘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条九曲蜿蜒、奔腾不息的母亲河,润泽了广袤的华夏大地,也以其磅礴的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坚强品格。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条九曲蜿蜒、奔腾不息的母亲河,润泽了广袤的华夏大地,也以其磅礴的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坚强品格。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历经千百年的风霜与沉淀,这里孕育了《诗经》《老子》《史记》等不朽经典,上演了无数动人心弦的故事。9月18日晚,雄浑粗犷的号子声在“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现场回荡,仿佛穿越时空,将观众带回那个千帆竞发的黄河漕运时代。

在新征程中,我们要以匠心、创新与担当,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将波澜壮阔的黄河故事讲得更动听、传得更深远。

(一)借助“九曲黄河”的恢宏气象,构建“可触可感”的文化载体,讲述“浪淘风簸自天涯”的动人故事。

文化的传承、故事的讲述,都离不开载体的建设。近年来,黄河流域各省份大力推动文化设施建设,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真正“活”起来。

河南推出“大河安澜·治黄史迹主题游”,带领人们走进三门峡大坝、小浪底水利枢纽,亲眼见证历代治黄人的坚韧与智慧;甘肃兰州将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融入主题公园改造,让非遗技艺在休闲体验中“飞入寻常百姓家”。更令人欣喜的是,沿线各地共同发起成立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推出一批聚焦黄河文化核心价值的专题展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这些载体就像一个个“文化驿站”,让文化可见、可感、可亲,让人们在逛展、游玩中读懂黄河,在潜移默化中把对母亲河的情感深深扎根心底。

(二)延续“黄河文脉”的千年底蕴,创新“古今交融”的艺术表达,谱写“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时代新韵。

黄河文化就像一条闪闪发光的锦鲤,如何让这条锦鲤跃过传承与创新的“龙门”,在新时代散发迷人光彩?

其答案就在于,不法古、不修今,用时代的语言,将老故事讲出新味道。

甘肃永靖县编排大型歌舞情景剧《黄河安澜》,深情讲述刘家峡儿女在水电事业中的无私奉献;陕西华阴老腔新作《节水秦川》,用苍劲有力的老腔唱节水护河,展现环保理念;山西新编晋剧《河清海晏》以治河能臣栗毓美为原型,在梆子声里讲黄河治理的故事,既守了戏曲的“根”,又传了治河的“魂”。

这些创新表达,让黄河故事跳出了历史课本,成了舞台上、歌声里的热门话题,年轻人愿意看、愿意传,黄河文化自然就能“潮”起来。

(三)秉持“天下黄河”的博大胸怀,架起“联通中外”的传播桥梁,传递“万里写入胸怀间”的开放强音。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讲好黄河故事,不仅是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更是向世界展现东方文明的独特魅力与开放姿态。

如今,已经有一系列创新实践在如火如荼地开展。《黄河STYLE》微刊利用多种语言、国际化叙事,把黄河边的非遗故事、生态变化讲给全球网友,点击量节节攀升;大型文化节目《黄河文化大会》、电视剧《天下长河》火遍荧屏,全国观众能跟着节目“云游黄河”;此前,郑州举办的世界大河文明论坛更吸引了中外300多名专家学者,大家围着黄河谈文明、论发展。

这些现代传播平台架起了一座座“彩虹桥”,绚丽多彩、跨越山海,使黄河故事能够无远弗届,生动地呈现在全球观众面前。

黄河治理,非一日之功;讲好黄河故事,也非一朝一夕可成之事,需要历史耐心与战略定力。

大河滔滔,文脉赓续,从安澜到繁荣,从传承到创新,黄河必将以全新姿态澎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继续向世界讲述中华民族的故事,传播中华文明的声音。(大河网河声特约评论员 任晓敏)

来源:大河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