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中国这句古话,最近在巴勒斯坦问题上有了鲜活注解。2025 年 9 月联大期间,法国、英国、加拿大等 10 个国家相继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让全球承认总数突破 147 个。此时加沙地带的死亡人数已超 6 万,每 10 分钟就有 1 名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中国这句古话,最近在巴勒斯坦问题上有了鲜活注解。2025 年 9 月联大期间,法国、英国、加拿大等 10 个国家相继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让全球承认总数突破 147 个。此时加沙地带的死亡人数已超 6 万,每 10 分钟就有 1 名儿童丧生,北部医院因断粮出现 8 个月大婴儿饿死的惨剧。联合国大会以 145 票赞成的压倒性优势,允许巴勒斯坦官员视频参会,而投反对票的只有 5 个国家。当西方国家的钢笔签下承认文件,加沙的母亲能等到面包和药品吗?当美以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孤立,真正的和平就能降临吗?
一、从 “跟屁虫” 到 “唱反调”:西方国家为何转向?
巴黎面包店主莫萨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阿拉伯顾客不再抱怨他挂法国国旗,犹太老主顾也没再吐槽货架上的巴勒斯坦橄榄酱。这个细节藏着法国总统马克龙的政治算盘 —— 国内 10% 的穆斯林选民和历史悠久的犹太社群闹得不可开交,承认巴勒斯坦国既能安抚穆斯林群体,又能拉拢左翼选票,简直是 “一石二鸟”。英国更直接,230 名议员联名施压首相,要求 “别再当美国的跟屁虫”,毕竟伦敦街头每周都有上万人举着 “停火” 标语游行。
这些国家的转向,更像是被现实打醒。加沙每天流出的死亡视频成了 “国际舆论刑具”:以色列把饥饿当武器,连联合国援助车队都敢轰炸,自 5 月以来已有 1300 多人在抢食物时被杀害。加拿大外长在议会坦言:“再跟着美国硬撑,我们的国际形象就成筛子了。” 而欧洲国家心里另有小九九 —— 乌克兰危机让他们急需稳定的中东能源供应,可美国纵容以色列搞 “焦土政策”,把地区搅得一团糟,再不表态自己就要喝西北风了。
但普通巴勒斯坦人看得透彻。加沙医生萨拉在社交媒体晒出手术视频:手机灯光下,她用美工刀给伤员截肢,身后是三个等着用一台呼吸机的孩子。“法国的承认函不能当麻醉剂用。” 她的话戳破了这场外交秀 ——10 国宣布承认当天,拉法口岸的医疗物资仍被以军扣着,理由是 “可能混有武器”。
二、孤立的美以与尴尬的 “身份证”
华盛顿和特拉维夫的脸色难看到了极点。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在表决时拍了桌子,却挡不住盟友们集体 “叛变”—— 七国集团里,现在只剩美国和日本还没承认巴勒斯坦国。以色列总理在电视上怒斥欧洲国家 “忘恩负义”,可第二天就传来消息:以色列最大的欧洲武器供应商宣布暂停合作。这种孤立感在联合国会场尤其明显,当巴勒斯坦官员第一次出现在视频屏幕上,全场响起的掌声让美以代表坐立难安。
但这场胜利更像 “给了身份证却不给家门钥匙”。巴勒斯坦驻英大使在庆祝仪式上强颜欢笑:“147 个国家承认我们,可我去伦敦开会还得用约旦护照。” 欧盟虽然追加了 2 亿欧元援助,却规定钱要和 “政府改革” 挂钩,真正能到加沙难民手里的不足三成。加沙大学教授哈桑调侃:“他们承认我们是国家,却不承认我们有喝水、吃饭、活着的权利。”
民间的善意反而比政府表态更实在。欧洲志愿者用风筝把抗生素飞过隔离墙,以色列医生偷偷给加沙同行发手术视频,这些 “地下通道” 比安理会决议更温暖。35 岁的加沙教师法蒂玛收到法国中学生寄来的画,画上用阿拉伯语写着 “我们和你们在一起”,她把画贴在防空洞的墙壁上,那里早已布满弹孔。
三、和平不是签出来的,是活出来的
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名单还在变长,但加沙的饥荒死亡人数也在增加。这种荒诞让联合国官员无奈:“我们在纽约庆祝外交突破,却在加沙清点饿死的孩子。” 欧盟的援助支票上写着 16 亿欧元,可加沙每天需要的 500 卡车物资,现在只能运进 30 车。就像冬天里给冻僵的人递火柴,能点亮希望,却暖不了身子。
美以的孤立确实史无前例,但这未必能换来和平。以色列国内强硬派更疯狂地扩建定居点,美国国会还在讨论给以色列追加军事援助。而巴勒斯坦内部的分裂也没解决,法塔赫和哈马斯的对峙让 “两国方案” 成了纸上谈兵。就像巴勒斯坦诗人达维什写的:“世界给了我们国家的名字,却没给我们和平的地址。”
最动人的声音来自加沙废墟里的孩子。7 岁的穆萨在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信里画了个太阳,旁边写着:“我想要面包、水和不爆炸的天空。” 这个愿望和 147 个国家的承认函比起来,简单得让人心疼。或许我们该问的不是 “还要多少国家承认巴勒斯坦”,而是 “为什么承认了 147 次,加沙的孩子还在挨饿”?
当马克龙们在联大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时,萨拉医生正在给穆萨的妹妹做截肢手术。这场外交胜利究竟能改变什么?可能暂时改变不了加沙的现状,但至少让世界看到:默许屠杀的国家越来越少,渴望和平的声音越来越响。就像法蒂玛在防空洞里对孩子们说的:“他们承认我们,就像承认春天总会来 —— 虽然现在还是冬天,但种子已经埋下了。” 只是这颗种子,能等到开花结果的那天吗?
来源:每日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