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导当时对林黛玉的要求玄乎乎的,不光要“病弱美、诗人气质”,还得有“古典神韵”。那会儿全国海选,光争林黛玉的就有好几千人。热门人选是张蕾,长得那叫一个标致,就是年龄稍微大了点;还有个张静林,戏曲功底扎实,但性格太活泼,跟个小疯子似的。选来选去就卡住了,僵那儿了
#百度带货夏令营#还记得87版《红楼梦》选角时,那个从鞍山寄到剧组的自荐信吗?
里头夹着张特普通的生活照和一首小诗。听说副导演老刘瞥了眼照片就直撇嘴,可王扶林导演却盯着看了好久,愣是让人家姑娘来北京试镜。剧组里当时就炸了锅,都说王导是不是压力太大,眼神不好了。王导当时对林黛玉的要求玄乎乎的,不光要“病弱美、诗人气质”,还得有“古典神韵”。那会儿全国海选,光争林黛玉的就有好几千人。热门人选是张蕾,长得那叫一个标致,就是年龄稍微大了点;还有个张静林,戏曲功底扎实,但性格太活泼,跟个小疯子似的。选来选去就卡住了,僵那儿了。
陈晓旭那封自荐信里,有句诗特关键:“我是一朵柳絮,生来便不怕飘零”,就这一句,透着那股子哀婉劲儿,让王扶林一下子想到了“黛玉葬花”的意境。听说剧组每天收成百上千封信,就她里头附了自个儿写的诗。
但当时好看的女演员多了去了,王导自己后来都承认,陈晓旭“不是特别漂亮,演技也稍显不足”,在所有候选人里排第三。一开始的第一人选根本不是她,是演过西施的董智芝,那才是公认的大美女,明艳大气又带点忧伤,特别古典。但人家当时24了,剧组想要更小的,而且一拍得三年,她怕耽误跳舞的老本行,就没来。这可把王导给遗憾坏了,觉得要是她来演,视觉效果肯定更上一层楼。
所以陈晓旭能进培训班,一开始也挺悬,同期PK的主要是张静林和张蕾,张静林后来演了晴雯,长得漂亮,演技也好,但王导觉得她像个“疯丫头”,不够忧郁。张蕾呢,那双眼睛据说挺像书里写的“似喜非喜的含露目”,还有点仙气儿,这点陈晓旭都比不了,但她年龄偏大,最后给安排去演秦可卿了。
培训地在圆明园,一待就是好几个月,姑娘们得学原著、练仪态、背台词,陈晓旭那时候才八十多斤,瘦得跟风一吹就能倒似的,站那儿就有那股子病态美。但她也不是科班出身啊,听说最开始拍哭戏,十场有八场得靠滴眼药水,后来才慢慢融入角色,不用借助眼药水了。
王导心里也一直打鼓,迟迟没拍板定她,据说他还试探过陈晓旭,问要是演不了黛玉,别的角色有喜欢的吗。陈晓旭回答得特绝:“如果您让我去演其他角色,观众会说你让林黛玉演了别人。”这话可能真让王导下了决心。
剧组成立初期只有3个人,却花了整整1年时间在全国征集演员,坚持不用大牌明星,全剧151个角色153名演员全是草根出身。演员月薪仅几十元,剧组食堂常年只有白菜豆腐。为省钱,主演都得兼跑龙套,宝玉演过小厮,宝钗客串过丫鬟。
剧播出后,陈晓旭的林黛玉也没一下子被所有人接受,争议大了去了!好多观众说她形象太悲了,跟书里的林黛玉相差远;还有人说她天生“龅牙”;更离谱的说她“鼻梁过高,根本不是大家闺秀,充其量只能当丫环”。红学家和观众一开始都说陈晓旭的黛玉不漂亮,缺了书里“稀世俊美”的味道。甚至上了《人民日报》,官方报道里赞了王熙凤、贾宝玉、薛宝钗、花袭人,但黛玉没提好话。
陈晓旭能挺过来不容易,她自个儿也说:“我觉得自己就是林黛玉”,“我不觉得能演林黛玉是因为长得美或演技好,只是性格和气质与她很像”。她为黛玉写了几万字的人物笔记,还据说拍完三年都没法出戏,一度拒绝演其他角色,感觉“演黛玉把我掏空了”。
时间这东西吧,最后证明王扶林没看走眼,虽然陈晓旭一开始被吐槽不够漂亮,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她演的林黛玉成了很多人心里头无可替代的经典。金庸先生2007年做客北大时都说过:“我不知道林黛玉究竟长什么样子,但我猜想,应该像陈晓旭那样才名不虚传!”
陈晓旭后来的人生也挺让人唏嘘的,她演完《红楼梦》之后,好像一直没完全走出林黛玉的影子,演《家春秋》里的梅表姐,行为举止还带着黛玉的影子。再后来她皈依佛门,41岁那年因乳腺癌去世了,真应了那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让很多人觉得她跟林黛玉的命运有种说不清的相似。
所以啊,当年王扶林力排众议选了陈晓旭,到底是因为他眼光独到,看到了外人看不出来的那种“灵魂契合度”,还是说只是一种偶然的运气,刚好这个气质对的上了,哪怕颜值不是顶尖的?如果一个演员,她长得完全符合原著里倾国倾城的描述,但气质上差了那么点意思;另一个颜值稍逊但神韵十足,导演该怎么选?观众又会真的买账吗?
来源:猫县令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