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168个海岛如珍珠般散落东海,串联起这片海域的发展记忆与未来愿景。曾经,这里的渔民“靠海吃海”,却深陷青年外流、产业单一的发展困境;如今,以“碧海蓝天也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洞头在缩小城乡、地区、收入“三大差距”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生态
央广网温州9月21日消息(记者 项楠)在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168个海岛如珍珠般散落东海,串联起这片海域的发展记忆与未来愿景。曾经,这里的渔民“靠海吃海”,却深陷青年外流、产业单一的发展困境;如今,以“碧海蓝天也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洞头在缩小城乡、地区、收入“三大差距”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生态赋能、城乡协同、青年聚力的海岛共富路径。
数据见证蜕变:2024年纳入全省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后,洞头GDP全省排名提升3位,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至1.49,农村居民收入居省山区海岛县第2;今年上半年GDP增长7.6%,增速位列全省第五,为全国县域“缩差共富”提供了鲜活的海岛样本。
“坚持‘碧海蓝天也是金山银山’,是洞头创造性落实‘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是海岛推进‘缩差共富’、建设海上花园的必由之路。”在浙江省寻找“缩差共富”县域样本主题调研采访活动启动仪式上,洞头区委副书记、区长何莉平的话语,道出了当地发展的核心逻辑。
浙江省寻找“缩差共富”县域样本主题调研采访活动启动仪式现场(央广网发 林锐 摄)
生态蝶变:从“蓝色整治”到“共富底色”
沿着洞头环岛路前行,昔日被侵蚀的沙砾滩重现金黄,废弃矿山披上绿装,清澈海水与蓝天相映成趣——这是洞头全域推进蓝色海湾整治的成果。作为全国首个海洋类EOD项目落地地,当地打出破堤通海、矿山治理、沙滩修复、林相改造、增殖放流“组合拳”,累计修复15个侵蚀退化沙砾滩,复绿废弃矿山和裸露边坡40万方,成功入选国家级和美海岛、美丽海湾。
生态的改善正加速转化为共富实效。东屏街道东岙村的转型便是典型例证。“20年前,全村八成以上村民靠捕鱼为生,户均收入才2万元;现在我们有108家民宿、17家渔家餐饮,去年游客量近百万,户均收入涨到20万元。”望着湛蓝的海湾与金黄的沙滩,东岙村党支部书记洪求伟笑着说,随着蓝色海湾整治修复持续推进,东岙村“环境美了、游客多了、村民幸福感更强了”,“今年暑假,村里游客多到要限流,真正实现了‘黄沙变黄金’!”
东岙村沙滩(央广网记者 项楠 摄)
城乡协同:片区组团+医疗保障织密民生网
“我们牢记‘大力弘扬海霞精神’的殷殷嘱托,把红色基因和山海资源结合,打造了东沙不夜港、环球鱼市、《向洞头》船体实景演艺秀等项目。”在洞头区北岙街道海霞村10号展厅,讲解员指着立体展板介绍,以海霞村为核心的“大海霞”片区,正推动东沙村、大王殿村等6个村社组团发展,构建红色引领的乡村振兴共同体。2024年,该片区村集体总收入达3897万元,经营性总收入2956万元,较组团发展前翻了两番。
在东沙村卫生室,导诊台、输液区、诊室、药房等功能区域一应俱全,还专门配置自助检测设备,方便村民自主开展体脂、血脂、血糖等检查。“村民将初步筛查数据提供给坐诊医生,记录到个人健康档案中,就能动态监测指标,为问诊提供可靠参考。”洞头区卫生健康局局长梁友谊介绍,通过“固定医生+流动村医+上级专家下沉”模式,“大海霞”片区村民均建立健康档案;片区内布设的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与3个村卫生室,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业医疗服务。针对渔民需求,当地还推出“休渔期专项体检”和“最长6个月慢病长处方”服务,破解渔民出海看病难、带药难问题。
洞头区推行的“两慢病”免费用药机制,减轻群众用药负担(央广网记者 项楠 摄)
青年聚力:政策“筑巢”引才海岛添“活水”
“别低估这座小岛的潜力,返乡不是退步,而是换一种方式前进。”在洞头“满天星”直播电商共富工坊,洞头籍青年陈舒雯告诉记者,2023年从杭州返乡创业的她,如今已带领工坊培训超千名农村电商人才,带动渔农文旅产品线上销售额超2000万元。“刚开始回来时,有人说‘小地方没发展’,但我觉得家乡的渔产、美景都是宝藏。”陈舒雯说,当地政府推出的“青年上岛”政策给了她关键支持,“7天免费食宿体验让我安心考察,创业补贴、租房补贴减轻了压力,现在团队30多人都是返乡青年。”
青年是海岛发展的“活水”。为破解“青年外流”难题,洞头出台“青年上岛12条”创业扶持举措,推出“7天免费食宿体验”“最高2.4万元创业补贴”“5年租房补贴”等政策,已撬动上千名青年从“上岛过客”变为“留岛主人”。
在“花园里·海创空间”,1500余个海景共享工位吸引“数字游民”“非遗传承人”等人才;在赛尔码头,“95后”主理人周正宇将废弃码头改造成网红打卡点,“旺季时日均营业额超10万元,还带动20多名村民就业。”
洞头籍青年陈舒雯向记者介绍自己回乡就业的经历(央广网记者 项楠 摄)
从洞头实践放眼浙江全省,“缩差共富”画卷正徐徐展开。“聚焦山区海岛县、聚焦农村农民,是缩小‘三大差距’工作的关注重点,把山区海岛县的工作做到位了,我们全域缩小‘三大差距’工作才能做得更加到位。”浙江省缩小“三大差距”工作专班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浙江正以“千万工程”为牵引,锚定缩小“三大差距”主攻方向,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公共服务均等覆盖。
记者从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今年上半年,浙江县城人口占县域人口比重62.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1%、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7%,城乡居民收入倍差1.67、同比缩小0.01,已顺利实现缩小“三大差距”重点任务“双过半”“半年红”。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