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意外!主持央视天气预报将近30年的宋英杰,竟是兼职的&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21 14:06 1

摘要:上世纪80年代末,电视机在国内慢慢普及,大家每天守着看《新闻联播》,但后面的《天气预报》却让人生气,就一张静态地图,配着听不懂的术语,看完还是不知道明天要不要带伞。央视想改改这个情况,决定找个“懂天气的人”来当主持人,把天气讲明白。

上世纪80年代末,电视机在国内慢慢普及,大家每天守着看《新闻联播》,但后面的《天气预报》却让人生气,就一张静态地图,配着听不懂的术语,看完还是不知道明天要不要带伞。央视想改改这个情况,决定找个“懂天气的人”来当主持人,把天气讲明白。

国家气象局里,领导盯上了宋英杰。他19岁考进北京气象学院(现在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的是大气动力学,毕业后进气象局做幕后科研,每天对着电脑算数据,是个“只会和云、风打交道的理工男”。领导说:“他懂气象,口才也亮,让他试试。”

1993年3月1日宋英杰第一次站在央视镜头前,那时候没提词器,他下午5点才拿到6页的气象稿,得赶紧提炼出100秒的内容背下来;演播室里全是蓝色幕布,没有实际地图,他得对着空幕布“指”北京上海的位置,练了整整一个星期,才敢上镜。就这么“兼职”做主持人,一做就是30年,身份始终是气象局的“外派人员”,没进央视正式编。

去年12月很多观众发现,消失了一段时间的宋英杰,又回到了《天气预报》的镜头前。他穿着浅灰色的西装,头发白了几根,但声音还是那么稳:“明天华北会有小到中雨,大家上班要带伞。”

其实这些年宋英杰没离开天气,他退居幕后做气象科普,写了本《二十四节气史》,不是讲老黄历,是用气象数据说“惊蛰不是打雷,是气温升到10℃以上,昆虫醒了”“冬至不是最冷,是太阳直射点到南回归线,后面才会更冷”。书卖了10万册,很多学校把它当课外书。

至于“临时身份”,他说过“我本来就是气象局的人,到央视是帮着讲天气的。身份不重要,能让老百姓听懂天气,比什么都强。”现在他还是每天看气象数据,偶尔去央视录个节目,日子过得和以前一样只是多了个“气象科普作家”的头衔。

宋英杰的“临时身份”,不是央视故意的,是体制问题,当年央视和气象局是合作关系,气象局派他去当主持人,身份还是气象局的“外派人员”,所以央视没法给他正式编。但他不在乎,因为他的注意力都在“讲天气”上。

和他一样的还有当年《东方时空》的主持人敬一丹,她也是“借调”到央视的,做了10年“临时人员”,直到后来才转正。但敬一丹说:“有没有编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把节目做好。”

宋英杰的“优势”,是他的气象专业背景。当年央视找主持人,没找学播音的,找了学气象的他,因为他能把“副热带高压”说成“南方要下雨了”,能把“冷锋过境”说成“北方要降温了”。他做主持人的“秘诀”,是把科研时的严谨用到了播报里:每一句话都有数据支撑,每一个城市的位置都记在脑子里,误差不能超过3秒。

还有他的《二十四节气史》,是用30年的气象数据写的。比如“立春”,他查了1990-2020年的气象资料,发现全国平均气温在立春后5天会升到5℃以上,所以“立春不是春天到了,是春天要来了”。书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他做科研时积累的。

宋英杰的故事让我想起一句话,“铁饭碗不是装饭的碗,是端碗的本事。”他在央视做了30年“临时主持人”,靠的不是身份,是“懂天气”,能把复杂的气象数据变成“带伞”“穿羽绒服”的大白话,能记住每个城市的位置,能做到30年只失误5次。

现在很多人盯着“正式编”“铁饭碗”,但宋英杰告诉我们:真正的稳定,是你手里的本事。不管是做科研、当主持人,还是卖早点、修手机,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比什么身份都靠谱。就像他说的:“我就是个讲天气的人,把天气讲对了,比什么都强。”

来源:天天看娱乐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