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T台到国际T台!广西百色黑衣壮文化闪耀中国国际时装周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21 14:15 1

摘要:近日,在2025中国国际时装周(秋季)的炫目T台上,一场名为《56》的非遗时尚大秀在这里上演。聚光灯下,来自百色的11岁壮族女孩小米(周子然),身着一袭庄重典雅的黑衣壮传统服饰,手中捧着一个壮族绣球,迈着自信的台步,瞬间吸引了所有观众的目光。

近日,在2025中国国际时装周(秋季)的炫目T台上,一场名为《56》的非遗时尚大秀在这里上演。聚光灯下,来自百色的11岁壮族女孩小米(周子然),身着一袭庄重典雅的黑衣壮传统服饰,手中捧着一个壮族绣球,迈着自信的台步,瞬间吸引了所有观众的目光。

小米展示壮族绣球。周烨 摄

对于小米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表演,更是一次由家乡土地孕育、被艺术乡建之风托起的奇迹旅程。她的故事始于右江区江凤村那西屯稻田边一个名为“印象·那西”的新乡村文旅项目,一场充满乡土气息的乡村T台秀,最终绽放在国家级的时尚舞台。

艺术点亮乡村,“村T”走出“小超模”

中国国际时装周是中国最高规格的时尚盛会,每年在北京举办,汇聚国内外顶尖设计师与品牌,发布最新潮流趋势,推动商业合作与文化交流,是引领中国时尚产业发展的国家级平台。

那颗让小米走向国际T台的种子,最早在那西屯播撒蜕变。这个昔日的普通村落,经由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模式,通过“印象·那西”项目团队的精心打造,已成为一个汇聚独特农村建筑以及扎染、陶艺体验、活字印刷等非遗体验于一体的诗意田园和网红打卡点。

参加2025中国国际时装周(秋季)的模特合影。周烨 摄

百色市印象那西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烨介绍,百色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拥有壮族、瑶族、苗族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他希望能够创建一个平台,将这些散落于乡野的文化瑰宝挖掘出来、集中展示,让深藏于民间的非遗技艺与智慧被更多人看见。

今年广西“三月三”,“印象·那西”团队成功打造了一场盛大的“民族服饰T台秀”,集中展示了百色各民族的精美服饰。这场活动不仅现场气氛热烈,更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鉴于活动的成功和广泛影响力,“印象·那西”团队趁热打铁,将其升级为每周六晚定期举办的固定活动“印象·那T”,持续吸引百色市内外的民族服饰爱好者前来参与,从一个单次活动演变成了一个持续发声、展示民族文化自信的靓丽舞台。上周六的活动中,就有来自防城港的团队参加了走秀活动。

亮相2025中国国际时装周(秋季)的小米。 周烨 摄

这个充满活力的文化品牌也引起了远在贵州的“村T”团队的注意,他们通过社交平台关注到那西屯每周上演的民族时尚盛宴,并被其原生态的文化魅力所吸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他们向“那西·村T”发出了参加民族大秀的邀请,让百色民族文化走上了更高的舞台。

演出和比赛经验丰富的11岁壮族女孩小米担起这一重任,与来自其他55个民族的孩子们一起,代表自己的民族,站上中国国际时装周的舞台。

“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的民族文化底蕴”

回忆起刚刚结束的北京之行,小米的脸上依然洋溢着兴奋和自豪。

“参加这次大秀,我非常开心,也感到非常自豪,因为能和其他民族的小朋友一起展示我们民族文化的魅力,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的民族文化底蕴。”小米还讲解了她当天穿着的那套那坡的黑衣壮服饰,“这套服饰以黑为主,最特别的是它的穿法,第一层是裤子,外面穿一层百褶裙,上面再盖着上衣的边边。为了劳作和行走方便,会把裙脚三条边捆起,插在裙裤头中,看起来像是个不倒翁,非常可爱。”而她手持的绣球,也是代表吉祥和祝福的礼物。

9月5日,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2025中国国际时装周(秋季)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本季时装周以“耀”为主题,聚焦“东方美、新科技、绿色环保、非遗创新、促消费”,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和地区的近230个品牌、400多位设计师呈现180余项秀展活动,其中首发首秀数量超过140场,创历史新高。新华社记者 魏 海 摄

小米对民族文化熟悉,源于她平时就喜欢去参加那西的非遗活动,也会参加学校组织的研学,做麽乜、体验陶艺和扎染。在这些活动里,她越来越觉得非遗真有魅力。正是这份日常的浸润,让小米在面对大舞台时,拥有了超越年龄的从容与自信。

后台的经历同样让她难忘。她第一次见到了那么多不同民族的漂亮衣服,还能和来自天南地北的小伙伴们一起交流。“我看到各个民族的服饰,都非常漂亮,也会有小朋友来问我穿的是什么民族的衣服,还夸我们的衣服好看!”小米笑着说。这份经历,让她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丰富与多彩。

小米走秀视频发布后,在各大社交平台的评论区,无数在外的壮族儿女纷纷留言:“看到黑衣壮和绣球,眼泪差点掉下来,想家了!”“这就是我们百色的姑娘,我们百色的美!”“小妹妹太棒了,把我们的文化展现得这么好!”一条条留言,充满了由衷的自豪与浓烈的思乡之情。值得一提的是,一名IP在云南的网友“棒棒没有糖”还专门写了一首诗《赞壮乡小模特小米》:壮锦裁成民族风,登台时装周上红。银饰叮当传古韵,花帽巍峨展新容。百色女儿多壮志,非遗风采贯长空。且以青春为笔砚,写就家乡万种景。

这场讨论更从服饰延伸,演变成一场自发的文化推介会。网友们开始热情地科普黑衣壮的分布和文化特色,如数家珍地介绍百色的芒果、糍粑、五色糯米饭等美食,邀请全国网友“一定要来百色看看,尝尝我们的手艺!”

这意外的一幕,恰恰印证了周烨的理念:“非遗和民族文化要在乡村振兴中有所体现。”小米的T台秀,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在外游子的情感闸门,也激发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与传播的自觉。而小米也表示,以后有机会还会参加这样的活动,希望能够把我们家乡的民族服饰展现给更多的人看,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百色的美丽民族服饰。

乡土育出新苗,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小米的故事,是一个“以点带面”的生动案例。它始于“印象·那西”项目用非遗点亮乡村的实践,通过本土活动被看见,最终通过国家级平台被放大。这为乡土文化的传播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新路径。

自去年8月开始建设至今,项目已建成扎染馆(那西文化艺术中心)、麽乜馆、陶艺馆、活字印刷馆以及“村T”走秀舞台等多个非遗文化体验空间。截至2025年9月,已陆续开展扎染、陶艺体验、活字印刷等非遗技艺体验,承办研学、交流、团建等活动300余场次。项目还与百色学院等高校合作,不仅共建了那西柴窑,还让村民在“艺起富”共富工坊学习手艺,提升了传承能力的同时也增加了收入。不少曾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开始陆续返回那西屯,开办农家乐、加入文创团队或承包微果园,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那西屯文化振兴的路子越走越顺,项目通过举办如村BA、“村T”走秀、火把节等活动,以及承办中新建交35周年文化综艺电视节目《我们来了》拍摄制作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媒体关注,知名度不断提升,已成为百色乡村旅游的新热点和面向东盟的文化交流窗口。在即将举办的百色市文旅大会和广西文旅大会上,那西屯也成为了现场参观点。

小米的走秀,不仅是个人的高光时刻,更是这座村庄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缩影。它证明了文化的生命力根植于民间,文化传承便成为一股流动的、充满活力的、走向未来的力量。

如今,回到家乡的小米,带回来的不仅是一段记忆,更是一份开阔的视野、一份文化的自信,和一个让家乡被世界看见的、闪闪发光的梦想。

来源:南国今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