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暑期档,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以黑马之姿突围,荣登中国影史二维动画电影票房榜首,获得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其背后的出品方——成立于1957年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上美影”),曾创作出《大闹天宫》《哪吒闹海》《黑猫警长》《葫芦兄弟》《宝莲灯》
由经典动画角色组成的灯箱墙(格雷/图)
2025年暑期档,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以黑马之姿突围,荣登中国影史二维动画电影票房榜首,获得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其背后的出品方——成立于1957年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上美影”),曾创作出《大闹天宫》《哪吒闹海》《黑猫警长》《葫芦兄弟》《宝莲灯》等伴随了几代中国人成长的经典动画作品。
泰康美术馆坐落在北京CBD中央商务区(格雷/图)
在《浪浪山小妖怪》上映期间,一场聚焦上美影的综合性文献和艺术展“绘动世界:上海美术电影的时代记忆与当代回响”在北京泰康美术馆开幕。展览依据从“台前”到“幕后”的展示逻辑,呈现的上千件展品涵盖了百余个经典动画角色原稿、签绘台本、美术设计稿、模型、赛璐珞片和美术工作者的口述影像等,不仅重现了经典动画的创作现场,也展示了中国美术电影的工艺美学与媒介创新。
在互动体验区,孩子们可以在展墙1.5米高的巨型填色纸上尽情涂鸦(格雷/图)
这场经典动画展引发的情感共鸣跨越代际。展览现场,活泼好动的儿童和重温童年记忆的成年人被一个个鲜活的动画形象吸引,他们在屏幕前全神贯注地观看,影片结束又跟随着熟悉的旋律手舞足蹈地哼唱着,大人和孩子一起重拾那份简单纯粹的快乐。
第一个展厅的墙壁上摆放着近两百本美术电影的完成台本,它记录了每一部动画片的镜头顺序、景别、对白、音乐、音效等内容(格雷/图)
在《大闹天宫》的放映屏幕前,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格外醒目,他们或许见证了这部中国动画长片里程碑之作的诞生。《大闹天宫》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初,它融合了京剧表演的程式动作,美术风格兼具中国传统装饰艺术手法和西方现代绘画观念。法国《世界报》称之为“迪士尼做不到的东方艺术”。
一位观众在动画片《大闹天宫》主角孙悟空的造形稿前拍照(格雷/图)
回顾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以传统神话、民间故事、历史传说为主要题材,《哪吒闹海》《天书奇谭》《葫芦兄弟》等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作。
20世纪80年代,中国迈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随着电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动画片进入普通百姓的视野,《黑猫警长》在此时应运而生。导演戴铁郎(1930-2019)在2016年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的青少年各类东西都有了,特别是古代的东西和传承下来的文化,但现代的太少,明天的更没有。”
展览入口处的经典动画海报林(格雷/图)
戴导在这部带有科幻色彩的警匪动画片中,运用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科普知识,如“追踪子弹”、“移动电话”等,这些设定在当时非常前卫。“我们的动画片拍什么?”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再拍以前拍的那些东西,我觉得落后了。要用科学的行为和头脑去启发青少年,我们的国家才能跟这个时代接轨。”
展览现场(格雷/图)
近年来,上美影在新语境下延续着对中国美术电影的探索。2023年,由上美影出品的中式奇幻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上线B站,迅速火爆出圈。它在传统美术风格和制作手法的基础上,运用最前沿的CG(Computer Graphics)和“三渲二”(将3D模型渲染出2D手绘效果)等现代技术,还尝试了素描与中国水墨韵味的创新结合,在二维与三维之间诠释中国意境,讲述中国故事。电影《浪浪山小妖怪》正是脱胎于《中国奇谭》中的短片《小妖怪的夏天》。
美术电影《阿凡提的故事》的还原场景(格雷/图)
展览出口处,屏幕上滚动播放着上美影不同时期作品的片尾集锦,为展览画上句号。动画电影,绝不仅是给儿童看的娱乐消遣,或是供成年人怀旧的情感疗愈,它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缩影。
南方人物周刊特约撰稿 格雷
责编 杨静茹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