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人认为,只有先完全掌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数学课程,才能在物理学上取得进展,甚至觉得数学水平直接决定物理学习的上限。但事实上,这种观念可能带来误导。如果不理解数学与物理之间真正的联系,盲目投入大量时间学习数学,反而可能使学习路径变得迂回,延长入门时间。
金秋九月,大学校园迎来了一批新生。许多物理专业的学生可能都有这样的疑问:是否必须拥有极强的数学基础,才能开始学习物理?
不少人认为,只有先完全掌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数学课程,才能在物理学上取得进展,甚至觉得数学水平直接决定物理学习的上限。但事实上,这种观念可能带来误导。如果不理解数学与物理之间真正的联系,盲目投入大量时间学习数学,反而可能使学习路径变得迂回,延长入门时间。
物理的英文名字是“Physics”,它和我们最常用的动词“be”(存在)竟然是“本家”,都来源于古老的印欧词根,核心意思就是探索“自然界中存在的万事万物”。听听,是不是很接地气?
物理的使命,就是去揭示宇宙的奥秘,去理解我们身边的世界是如何运转的。
那么数学呢,它更像一套精准描述世界的语言和工具。就像一个木匠要建造房屋,他需要尺子、锤子、锯子等各种工具。
房屋才是目的,工具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同样的道理,你想研究一棵树是怎么生长的(这是物理问题),你就得用尺子去量树干周长、记录生长速度,用数学去建立生长模型。
但你不能说,我得先把世界上所有尺子、所有工具的原理都研究个透彻,才能开始研究树。
所以,物理才是你要研究的“树”,而数学只是你观察、描述、分析“树”的工具。如果把主次关系搞反了,一味地沉迷于数学工具本身,而忘记了研究物理世界的初心,那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很多人觉得“数学越好,物理就越强”,这就像一个魔咒,困扰着无数物理学子。但翻开物理史,你会发现那些真正的物理巨匠,恰恰是“物理先行者”,而非“数学追随者”。
古希腊的阿基米德,那是绝对的物理学天才。他在发现浮力定律、杠杆原理时,并没有等着别人把“微积分”发明出来再用。
相反,他为了解决这些实际的物理问题,自己就捣鼓出了类似“无穷小分析”的思想,成为微积分的早期奠基人。他不是先学好了现成的数学,而是为了物理的需要去“创造”了数学。
再看看牛顿,这位“力学之父”。为了精确描述行星的运动轨迹,为了解决复杂的变速运动问题,他等不及了!
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自己动手发明了微积分。要知道,在那之前,根本没有现成的微分方程来处理这些问题。是行星运动的物理规律,推着牛顿这位物理学家,硬生生地开辟了数学的一片新天地。
更近代的例子是100年前海森堡创造矩阵力学。
当时他压根不知道“矩阵”是什么,甚至没听说过这个词!他只是根据原子发光的那些离散谱线规律,用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把原子跃迁的坐标量表示成了一个个二维数组。
后来,他的导师玻恩一看,惊呼,这不就是矩阵乘法吗?海森堡简直是“无意中”重新发明了矩阵。
你想想,如果当时没有矩阵这个概念,量子力学对线性代数的需求,会不会像当年牛顿力学对微分方程的需求一样,极大地推动线性代数的发展?答案是肯定的!
这些大师们的故事都在告诉我们:物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往往是驱动数学发展的第一动力。他们是先遇到物理的难题,然后才去寻找、发明甚至创造合适的数学工具来解决它,而不是抱着厚厚的数学书,啃完所有知识点,才开始思考物理。
有时候,太执着于数学的“严格性”,反而会成为物理学习和研究的障碍。
举个例子,量子电动力学(QED),这是物理学史上最成功的理论之一。它计算出的电子磁矩,与实验测量值之间的差距,竟然小到十亿分之一!
这种惊人的精准度,足以让任何物理学家兴奋。然而,如果用纯粹数学家的眼光来看,这个理论却“漏洞百出”。因为在计算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无穷大”!这显然是“不物理”的。
为了得到有意义的有限结果,物理学家们发明了“重正化”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巧妙地把两个“无穷大”相减,得到一个有限值。在数学家看来,“无穷大减无穷大”这种操作简直是病态的,根本不成立!
但物理学家可顾不了那么多。
他们的思维是:“嘿,你看,我用这个方法,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得这么好!这说明我的理论方向是对的,至于数学上的那些小瑕疵,咱们以后再慢慢完善!”这就好比你要出门办件急事,数学家会苦口婆心地劝你:“先计算好路上的堵车概率、下雨概率,证明你能100%安全高效地往返,才能出门。”
而物理学家的思路是:“先出门!遇到堵车、下雨再说!总不能因为可能出现问题,我就宅在家里什么也不干吧?”
这种“先解决问题,再追求严谨”的思维,正是物理学的魅力所在。如果物理学家非要等到所有数学工具都完美无瑕、所有理论基础都严丝合缝了,才肯向前迈一步,那物理学的发展恐怕要被大大拖累。
甚至连微积分,在它被牛顿、莱布尼茨发明后的近200年里,也是在一种“不严格”的状态下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辉煌成就,直到19世纪中后期才被严格化。
所以,对于物理专业的同学来说,别在数学的“严格性”上钻牛角尖,物理学的重点是理解自然现象的本质,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实际问题。
那么,学物理最该学什么?不是死记硬背公式,也不是机械地进行数学推导,而是培养“物理学家的思维方式”。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物理图像”。
中科院教授强烈推荐大家去读读《费曼物理学讲义》,这本书简直是物理学习的“武林秘籍”!它最厉害的地方,不是直接告诉你物理定律是什么,而是带着你一步步“重现”那些定律是如何被发现、被构建出来的。
费曼就像一个高明的向导,他不会直接把鱼直接给你,而是带着你甩鱼竿开始,体验钓鱼的全过程。整个过程充满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画面,几乎没有枯燥的形式化推理。
许多世界级的物理学家,都承认是《费曼物理学讲义》让他们爱上了物理。
我们常说“数学是物理的语言”,但很多物理学的“意境”,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如果你只顾着推导公式,却不明白公式背后描绘的是什么物理画面,那就像一个只会背字典的人,却无法理解文章的含义。
我有个数学家朋友,他能看懂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所有微分方程,数学上对他来说毫无难度。但他却苦恼地问我:“我怎么还是不明白电磁波到底是怎么发射出来的?”
我给他解释了法拉第的“电力线”概念:想象一下,正负电荷之间连着一根根富有弹性的“橡皮筋”(电力线)。当电荷振动时,这些“橡皮筋”也会跟着弯曲,这种弯曲像波浪一样传播出去,这不就是电磁波吗?就像吉他弦一样,你拨动它,它就发出横波。
电磁波也是这样一种横波!有了这个生动的物理图像,再去看麦克斯韦方程,你就会发现,这些看似复杂的数学符号,其实就是精准描述这些“橡皮筋”如何振动、如何传播的语言。
所以,学习物理,千万不要迷失在数学的“公式迷宫”里。公式只是表达物理思想的符号,理解公式背后所代表的物理图像和物理过程,才是核心。
对于担心“学物理能否有所成就”的同学,其实不必总想着非要做出重大发现或成为杰出科学家。成功的定义是多元的,更取决于个人的体验与感受。
物理学家费曼曾鼓励一位觉得自己研究“太渺小”的留学生,他说,课题无分高低,任何未解的问题,哪怕只推进一点点,都是有价值的。哪怕只是帮同事解决一个具体问题,也会被人真心感谢——那就不再是“无名小卒”。
这是一种“不因事小而不为”的务实态度。物理真正的乐趣,往往来自于逐步理解自然、一步步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不论是弄懂一个复杂理论、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或是帮同学搞懂一道习题——都是这条路上真切的进步。
来源:奇闻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