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华与华,可能不少人先想到的,是蜜雪冰城那首能循环脑子里的主题曲,或是厨邦酱油一眼就能看见的绿格子包装。
9月14日,罗永浩在直播里炮轰了华与华,说华与华给西贝做的营销“纯属扯淡”。
半开玩笑说,以后哪个企业再找华与华,大家可能得怀疑这品牌是不是“智力有问题”。
这话一出来,营销圈立马炸了,华与华不是小公司,手里攥着不少大家常吃常喝的品牌客户。
提到华与华,可能不少人先想到的,是蜜雪冰城那首能循环脑子里的主题曲,或是厨邦酱油一眼就能看见的绿格子包装。
这家公司的运作模式其实挺特别的,它是华杉、华楠兄弟2002年办起来的,不搞投标比稿那一套,也不专门找人拉新客户,只接全年的全案营销咨询。
这种“姜太公钓鱼”式的做法,在营销圈真不算常见,毕竟多数同行比如叶茂中团队,以前为了抢项目还得通宵赶方案。
华与华能这么“硬气”,靠的就是手里的案例。
蜜雪冰城靠那首歌火到门店超3万家,下沉市场比星巴克还多,厨邦酱油的绿格子包装,硬是把“视觉锤”这个说法落地成了销量助力。
我倒觉得,罗永浩的吐槽不全是情绪化,他自己当年做锤子手机时,也搞过“工匠精神”“漂亮得不像实力派”的营销。
虽然手机销量没达预期,但品牌声量确实打出去了。
或许正因为有过这种“过来人的经历”,他才更清楚营销的边界,营销能帮品牌“锦上添花”,却没法“雪中送炭”。
西贝走的是“高端西北菜”路线,要是套用蜜雪冰城那种魔性传播的路子,反而可能把“正宗”的调性给冲没了。
毕竟没人会因为一首洗脑歌,就觉得一家餐厅的菜做得地道,这点罗永浩看得挺透。
其实营销圈里靠“互怼”抢注意力的事,以前也有过,比如王老吉和加多宝当年的商标之争,本质上都是想把公众的目光拉到自己身上。
罗永浩本身就自带流量,这次点名华与华,既在营销圈刷了存在感,也让大家重新看了看华与华的模式。
说实话,华与华能拉到西贝、海底捞这些客户,肯定有它的过人之处。
但“不投标、不比稿”的模式,也不是没争议,有人觉得是行业清流,靠实力说话,也有人觉得是“霸王条款”,少了对企业需求的灵活适配。
最核心的问题,还是营销效果该怎么算。
不少企业花几百万请咨询公司,最后可能只拿到几个听起来厉害的概念,销售额没涨,库存倒堆了不少。
我接触过一个连锁品牌老板,他说“请咨询公司就像给孩子报补习班,成绩没提高,至少家长心里踏实”。
这种“花钱买心安”的心态,其实让不少咨询公司能靠着“卖概念”生存。
罗永浩这一闹,说不定以后企业签咨询合同时,会多加上“效果不达标退部分费用”的条款,倒逼这些公司从“说漂亮话”转向“做实在事”。
现在营销圈还有个趋势,就是越来越看重“效果营销”,不是光打品牌声量,还要看实际的转化。
比如小菜园今年上半年广告花了5000多万,外卖业务跟着就涨了不少,这就是把钱花在了能看见回报的地方。
对比下来,华与华那种一套方法论用到底的做法,可能得调整了。
比如给蜜雪冰城这种快速扩张的品牌,用简单直接的策略没问题,但给西贝这种想转型升级的品牌,就得更精细,像裁缝量体裁衣一样,而不是套模板。
这场“舌战”到现在还没个明确结果,但它留下的影响已经在慢慢显形。
企业选咨询公司会更谨慎,不会再光看案例数量,咨询公司也得琢磨怎么把方案做得更贴合企业需求,就连消费者,也开始琢磨广告背后的逻辑,不再随便为概念买单。
说实话,商业世界就是在这种碰撞里进步的,电商大战让网购更方便,外卖大战让吃饭更省事,这次营销圈的争论,说不定能推着大家更务实。
毕竟不管是企业还是咨询公司,都得记住产品本身才是根本,营销只是帮好产品被更多人看见,要是产品不行,再亮眼的口号也没用。
来源:小郑史影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