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党员】历经千帆,少年归来——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代表二十一载护“未”之路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21 14:52 1

摘要:《当代党员》2025年第17期刊登了《历经千帆,少年归来——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代表二十一载护“未”之路》一文,对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代表梅玫、龚珊、唐焕然、吴波、李非白、孙文静、王莉等7位检察官的护“未”事迹作了专题报道,展现


《当代党员》2025年第17期刊登了《历经千帆,少年归来——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代表二十一载护“未”之路》一文,对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代表梅玫、龚珊、唐焕然、吴波、李非白、孙文静、王莉等7位检察官的护“未”事迹作了专题报道,展现了重庆市检察机关在党委领导下,忠实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宽严相济、惩防并举,推进综合履职、积极预防,推动“六大保护”协同发力,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生动实践。内容如下:

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代表与孩子们。

一前一后两扇门,形成一堵厚厚的墙。

墙的起点,贴着大小不一的信,“我知道错了”“以后我会好好做人”……目光所及满是少年的忏悔和憧憬;墙的尽头,挂着新旧不同的照片,或奔跑或大笑,抬眼所见尽是少年向阳而生的模样。

从墙的这端看到那端,不过数分钟,领略的却是无数少年重启的人生。

一左一右两堵墙,构成一条宽宽的走廊。

走廊左侧,题刻着“‘莎姐’青少年维权岗”,那是2004年发轫于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检察院、为全方位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而播下的一粒种子;走廊右侧,镌刻着“‘莎姐’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中心”,那是2024年重庆检察机关为未成年人撑起司法保护天空而筑就的堡垒之一。

从走廊的一侧走到另一侧,不过几步之遥,丈量的却是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代表21年的护“未”时光。

这是大渡口区“莎姐”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中心最不起眼的一角,来者若不停下来细细品味,是读不懂这简朴角落承载的重生与蜕变的。

21年前,一声少年的诘问,劈开重庆未成年人保护领域亟待开垦的荒野;21年后,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将地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蹚河探索,熔铸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事业的闪亮司法品牌,在曾经荆棘密布的荒野上,点亮万千少年归航的灯塔。梅玫、龚珊、李非白、吴波、孙文静、王莉、唐焕然,正是这支团队中涌现出的优秀代表。

二十一载步步为营,只为历经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冰山之下,莎草如茵

——少年说:“我知道错了,会好好悔改。我以后想好好赚钱,如果有能力了,想自己买台挖掘机当老板。

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代表梅玫走进校园为孩子们普法。

2004年,重庆某基层法院。

不到1年,抢劫32人、41次、657.5元,15岁的少年站在被告席上,浑身颤抖。

“当我父母离开,没人管我的时候,你们在哪里?当我被人欺负,无处求助的时候,你们又在哪里?现在我犯了罪,你们全都来了,来审判我!”面对讯问,少年的泪水在嘶吼里迸溅。

法庭一片死寂,少年的诘问好似冰镐,狠狠凿在所有人心上。

散庭后,彼时还是大渡口区人民检察院青年干警的梅玫,心情久难平静。

犯罪的冰山浮于海面,显露的只是一角。那些崩塌的家庭结构、迷失的青春航向、锈蚀的人生前景,才是深藏于海面下的庞然冰体。“‘一诉了之’或‘一放了之’,都无法医治未成年人犯罪的病根。”

“除了就案办案,我们还能为孩子多做些什么?”梅玫和同事们的心底回响着同样的叩问。

有一种野草,它生于贫瘠之地,却向阳蔓生,其根茎入药,可愈疾疗伤,名唤“莎草”。

“就叫‘莎姐’吧!”

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的发端——重庆市首个“莎姐”青少年维权岗由此诞生。

最初的团队,只有7人。他们在办案的间隙,搭建起一间可以倾诉心事的“莎姐谈心室”,一条随时守候的“莎姐热线”,一个传递心声的“莎姐信箱”,“莎姐”成为“比老师更懂法律,比父母更愿倾听”的存在。

爱的耕耘,终获回响。

2012年,45个“莎姐”青少年维权岗点亮重庆三级检察院;

2015年,重庆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等8部门共同推动“莎姐”法律志愿活动蓬勃开展,上千名“莎姐”志愿者将法治的种子撒向四方;

2018年,检察官履职向一体化办理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涉未成年人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转变,构筑起对未成年人双向、综合、全面的司法保护格局;

2023年,“莎姐”检察工作品牌跃升为重庆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工作的城市名片,“莎姐守未”专项行动全面铺开,学校、家庭、社会、政府、司法、网络“六大保护”力量共同织就护“未”天网……

“我们办的不仅是案子,更是孩子的人生。”现任大渡口区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的梅玫,道出团队代表的心声。

二十一载春秋流转,当初那株破冰而生的“莎草”,已蔓延成守护少年的广袤绿茵——

内涵日益丰盈。依托“莎姐守未”的广阔平台,重庆检察机关编织了一张集犯罪惩治、帮教矫治、权益维护和犯罪预防于一体的严密守护网,为未成年人撑起一片法治晴空。

队伍蓬勃壮大。从最初的7人,到如今已淬炼成一支由501人组成的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更有1600余位志愿者、40余个专业社工组织和100多位心理咨询师并肩同行,护“未”力量不断壮大。

影响声动四方。重庆“莎姐守未”工作,4次被郑重写入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2次获中央电视台权威栏目报道,团队代表捧回省级以上荣誉40余项。“莎姐”,成为声动全国、温暖人心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标志性品牌。

一株莎草融化了成长途中的冰山,终换来春色连天,群山披绿。

缄默深谷,雏鸟鸣春

——少年说:“为了不重蹈覆辙,我会给自己设置一个目标,等我想好后,我会第一个告诉你。”

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代表龚珊深入乡村为孩子们普法。

2019年初,重庆某派出所。

深夜,刚遭受侵害的女孩蜷缩在一角,任凭周围人如何询问,始终紧闭双唇。

“别怕,阿姨会保护你。”团队代表、重庆市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副主任龚珊脱下外套,温柔地裹住女孩。

外套下的小小身体渐渐停止战栗,可龚珊的心被揪得生疼——她见过太多这样“沉默的雏鸟”:有的被巨大恐惧吞噬了声音;有的因错过最佳时机丢了关键证据;更有的不得不在不同场合向陌生人,一次次撕开还在流血的伤口,重复那不堪回首的噩梦。这是司法工作者办理侵害未成年人案件扎心的痛点,也是护“未”路上无法回避的关卡。

如何避免“二次伤害”?怎样叩开冰封的心门?一个集办案询问、心理疏导、检查取证和综合救助于一体的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询问救助中心构想,在团队代表无数次的论证中成型。

既能保护隐私,又能及时实施救治,这地方该建在哪儿?团队代表四处奔走,目光最终默契地交汇于一点:医院!

缘分总在善意处相遇。

“我们免费提供场地和医疗支持!”在一次未成年人检察工作观摩活动中,时任重庆市中医院副院长的李延萍被深深打动。

就这样,2019年8月,全国首个省级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询问救助中心在重庆市中医院落地。

在这150平方米的温暖空间里,没有冰冷的询问桌,没有压抑的白墙,警官、检察官与医生得以“一站式”协作,医疗检查、心理疏导、案件询问能够一次性完成,那些决定案件走向和心灵愈合的关键环节不再被切割。

2020年9月,这份源自重庆的温暖探索,相关建设标准被最高人民检察院向全国推广。

这就足够了吗?

团队代表清醒地认识到,打击犯罪固然重要,但筑牢预防的堤坝更为关键,须从司法实践中不断创新,让全链条保护制度在法律与制度的空白处扎根,才能真正庇护雏鸟。

过去,发现难、取证难、救助难如同横亘在护“未”路上的三道坎。破局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介入、早阻断。于是,团队代表与各部门反复沟通,最终推动重庆市医疗、教育、民政等9部门联手出台《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实施办法(试行)》,要求各行各业在工作中发现未成年人遭受或疑似遭受不法侵害以及面临不法侵害危险时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全面落实强制报告制度,并在办案中开展责任倒查,让“及时报告、阻断风险”成为全社会共同守护的底线。

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像披着羊皮的狼,令人防不胜防。

2019年,团队代表推动重庆市检察院与市教委携手,搭建起全国首个省级教职员工入职查询平台。从此,每一位拟入职的教职员工都须先经过这道严格的“安检门”,全面筛查是否存在违法犯罪记录。后来,这道“安检门”不断完善,查询范围覆盖至救助站、福利院等所有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机构,让更多孩子被稳稳护在门后。

2020年,在重庆等地实践的基础上,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公安部等部门联合建立了教职员工准入查询性侵违法犯罪信息制度,国家法律也增设相应条款。同年,重庆未检工作的亮眼成果再度被最高检工作报告采纳。

……

从办理一件案,到防范一类案,在团队代表的工作簿上,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

“救一个孩子是职责,防千万个孩子受害才是使命。”龚珊的话,道出团队代表更深远的追求。

在时代奔涌的大潮中,团队代表将个案积累的解题思路不断升华为开创性制度成果,让“隐蔽的角落”被照亮。这片司法的绿意,孕育出希望的万里朝阳,终让万千雏鸟振翅高飞。

千帆织港,少年归来

——少年说:“无数次在梦里期待的场景终于实现了,现在的我很幸福。”

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代表。

2025年6月11日,大渡口区人民检察院。

“你看,这是什么。”梅玫笑意盈盈,指向一封泛黄的信件。

顺着梅玫手指的方向望去,刚成为璧山区人民法院法官助理的韩丹,一眼认出了自己10年前的稚嫩笔迹。

“这些活动提升了我们对学法律的兴趣,我最想考的大学就是政法类大学。”10年前的韩丹许愿道。

2015年,梅玫在重庆市第三十七中学校倡导成立了重庆市首个“莎姐”校园法律社团,高一学生韩丹成为副社长。在这里,梅玫带着孩子们根据真实案例自编自导自演法治情景剧,“期望成为像梅玫一样的人”的种子悄然在韩丹心田发芽。

10年来,韩丹坚定不移地奔跑在追梦路上,直至得偿所愿。在入职前夕,她特意回到起点,找到梅玫。两人肩并肩站立,当年那个仰望“莎姐”的女孩,如今也成了“莎姐”志愿者。

10年后,韩丹再次提笔许愿:“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像‘莎姐’一样将法治理念传播给更多的人。”

新旧信件交叠,映照着少年一路向阳而生的轨迹。

事实上,不只是韩丹,在团队代表的引领和守护下,无数少年重扬人生的风帆——

在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未成年人检察部副主任李非白持续7年的守护下,失去双亲的三姊妹有了自立自强的人生底气;

在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副主任孙文静的影响下,街头混混变身救火英雄;

在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未成年人检察部三级高级检察官吴波的感召下,“折翼天使”重展笑颜;

在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检察院检委会委员、未成年人检察部主任王莉的帮助下,“星星的孩子”被稳稳托住;

在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五分院未成年人检察部四级检察官唐焕然的奔波下,残疾儿童重返校园……

守护少年,从来不是独行的坚守。令人欣喜的是,爱的暖流越发汹涌。

“我想为‘莎姐’团队出一份力,尽我所能,帮助孩子!”

“我要加入‘莎姐’团队,和你们一起做孩子的‘点灯人’!”

……

翻开志愿者报名表,一句句滚烫的留言跃然纸上。他们当中,有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干部、工人,也有心怀热忱的企业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来自社会各界的涓涓暖流,正源源不断地汇入守护未来的江河。

21年来,在团队的温暖感召下,重庆已有501名检察官和1600余名社会志愿者陆续加入护“未”行列。他们携手社会各界,建立起12所专门学校、43个家庭教育指导站和73个观护帮教基地,推动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凝聚合力,形成关心未成年人成长的温暖氛围和良好环境。

护“未”的火种,正在代际传递与接力中,生生不息。

“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从一个品牌到一个制度体系,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的精彩历程,展现了重庆检察人司法为民的责任担当、呵护孩子的人文情怀、创新履职的专业精神和追求极致的进取精神。团队做的工作,非常有意义!”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走出大渡口区“莎姐”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中心,门前的莎草已高过人头,风过时,绿浪起伏,像无数只小手在挥别过往的迷途,又像在迎接归来的少年。

来源:重庆市人民检察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