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接吻虫”名字虽然好听,但它传播的却是一种足以导致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的查加斯病。美国疾控中心CDC的最新数据,已有约28万人感染这一疾病,而传播媒介“锥蝽”已在美国32个州现踪。
“接吻虫”名字虽然好听,但它传播的却是一种足以导致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的查加斯病。美国疾控中心CDC的最新数据,已有约28万人感染这一疾病,而传播媒介“锥蝽”已在美国32个州现踪。
中国南方多个省份已发现红带锥蝽,我们离这种“温柔杀手”并不遥远。
面对传播风险,公众和疾控系统又应当如何应对呢?
“接吻虫”学名锥蝽,属于夜行性昆虫,叮咬人类时往往集中在面部,尤其是唇部周围。这种昆虫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它携带的克氏锥虫可引发查加斯病。
这种疾病的早期症状通常表现为发热、乏力、头痛等常见症状,极易被误认为普通感冒。约20%至30%的感染者会在数年后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中风,部分病例最终可能导致死亡。
虽然中国没有本土患者,但中国南方早已发现与“接吻虫”同属的昆虫——红带锥蝽。
海南、广西南宁、广东顺德、福建沿海等地都有其分布记录。一旦出现输入性病例,就可能与本地锥蝽形成传播链。而且,查加斯病还可通过受污染的食物、血液、器官移植、母婴传播等多种途径扩散,这使得防控难度大大提升。
美国CDC估算已有28万人感染,但明确的重症及死亡数据尚未统计完全。早期感染者往往无明显症状,即便在医疗资源发达的美国,许多医生也未能在第一时间识别出该病。
在中国,公众对锥蝽的认知几乎为零,基层医生对查加斯病的了解也极为有限。中国疾控中心建议加强锥蝽监测与防控,同时将相关诊断知识纳入基层医生培训体系。
随着气温升高,原本局限于热带地区的昆虫开始向北迁移。美国南部的气候条件已经让锥蝽逐渐扎根,而类似的条件在中国南方部分地区同样存在。
目前,中国尚无查加斯病本土病例,但这并不意味可以掉以轻心。在全球化背景下,疾病的传播早已超越地理边界。无论是出国旅行者带回的肉眼不可见的虫卵,还是外来宠物、植物中夹带的病媒昆虫,都可能成为引发传播链的“引爆点”。
这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对手不是病毒本身,而是我们对风险的认知能力和应对体系。
真正危险的,不是已知的威胁,而是那些我们未曾重视的可能性。
在这场跨越地理与时间的公共卫生挑战中,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
全球联防联控、科学认知普及、基层医疗能力建设,才是面对这类沉默杀手最有效的防线。
来源:妇产科医生小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