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后厨直播,记者试吃,家长炸锅!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7 08:43 1

摘要:这事儿的主角,一边是咱们都挺熟悉的大餐饮品牌西贝莜面村,另一边是那个挺有名的、以前做手机现在搞直播的罗永浩。

最近这段时间,关于吃饭的一件事儿在网上闹得是沸沸扬扬,估计很多人都看到了。

这事儿的主角,一边是咱们都挺熟悉的大餐饮品牌西贝莜面村,另一边是那个挺有名的、以前做手机现在搞直播的罗永浩。

本来就是一次普通的饭后吐槽,结果一来二去,演变成了一场全民大讨论,把餐饮行业里一个大家心里有数但又不太愿意明说的东西——“预制菜”,给彻底摆在了台面上。

这事儿跟咱们每个出去吃饭的人都有关系,所以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好好聊聊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事情的起因其实很简单。

罗永浩去西贝吃了一顿饭,感觉体验不太好,就在网上发了个动态,说觉得菜品又贵又不好吃,像是预制菜。

这话一说,西贝的老板贾国龙立马就坐不住了。

他第二天就出来接受采访,话说得特别硬气,拍着胸脯向全国人民保证,说西贝的门店现在是百分之百没有预制菜,一道都没有。

不仅如此,他还说罗永浩这是在损害西贝的商誉,要起诉他。

这个态度,可以说是非常强硬了,完全没有要和解的意思。

可他面对的是罗永浩,一个向来以“较真”出名的人。

想当年,他因为西门子冰箱的门关不紧,直接在北京西门子总部楼下,当着所有媒体的面,抡起大锤子把几台冰箱砸了个稀巴烂,最后硬是逼得德国公司高管道歉。

所以,面对西贝的强硬回击,老罗根本没在怕的。

他反手就在网上发了个悬赏,说谁能提供西贝现在还在用预制菜的证据,他就给十万块钱奖金,还特别点名欢迎西贝的内部员工来爆料。

这一下子,就把事情彻底搞大了。

本来只是两个人之间的口水仗,现在变成了全民参与的“找证据”大赛。

西贝那边也很快做出了反应,他们宣布开放全国所有门店的后厨,搞起了二十四小时直播,让大家随时都能看到厨房里在干什么。

同时,他们还推出了一个所谓的“罗永浩菜单”,就是罗永浩那天点过的菜,保证供应,还打出“不好吃不要钱”的口号。

看起来,西贝是想用这种公开透明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清白,显得诚意十足。

但没想到,这个开放后厨的举动,非但没有平息争议,反而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成了一个大型的“翻车现场”。

很多新闻记者都跑去西贝的店里实地探访,把直播镜头直接对准了后厨。

这一看,大家就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地方。

比如,在一家杭州的西贝店里,记者看到后厨干净得有点不太正常,不像我们印象里那种热火朝天、锅碗瓢盆叮当响的中餐厅厨房。

厨师们操作的灶台,用的居然是电磁炉,而不是饭店里常见的那种能喷出熊熊火焰的猛火灶。

厨师炒菜用的工具也不是铁锅铁铲,而是硅胶铲,慢悠悠地在锅里搅动,动作看起来特别“温柔”。

整个操作台上,连酱油、盐、醋这些最基本的调味瓶都看不到。

最让人觉得奇怪的是记者点的一道大盘鸡,从开始做到出锅,全程没看见厨师往里加盐或者其他调味料。

等到记者试吃的时候,那个表情可以说是意味深长,他嚼了几口,脸上瞬间就没什么表情了,也没说好吃还是不好吃,最后默默地把剩下的菜打包带走了。

这一连串的细节,让直播间里的网友们瞬间就看明白了,评论区里全是各种调侃和质疑,大家都在问:“这菜的味道是提前就定好的吗?”“用电磁炉和硅胶铲炒菜,能有锅气吗?”

如果说这些还只是让大家觉得奇怪,那接下来的发现,就直接点燃了很多家长的怒火。

有记者在西贝后厨的冷柜里,找到了给小孩子吃的儿童餐食材。

其中,给孩子吃的鸡翅是冷冻包装的,保质期有九个月,这还能理解。

但旁边的西兰花,包装上的保质期竟然长达二十四个月,也就是两年!

这个消息一出来,家长们都炸了锅。

很多人都在网上吐槽说:“我家孩子才两三岁,这西兰花比我孩子的年纪都大,这能给孩子吃吗?”要知道,西贝一直以来都把儿童餐作为一个重要的卖点,去年还宣传说卖出了一千多万份,主打的就是健康、安全、适合孩子。

现在这个保质期两年的西兰花被曝光,让很多家长觉得自己的信任被辜負了,感觉受到了欺骗。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大家争论的焦点,其实已经变成了到底什么是“预制菜”。

西贝老板贾国龙之所以敢说“百分之百没有预制菜”,是因为在他和很多餐饮行业内人士看来,只有那种在工厂里完全做好,密封包装,送到餐厅后只需要简单用微波炉或者开水加热一下就能上桌的,才叫“预制菜”。

而像西贝这样,由中央厨房把食材统一买好、洗好、切好,甚至腌制、炖煮到七八成熟,然后冷冻配送到各个门店,最后由门店的厨师进行最后一步加热、翻炒、摆盘的,他们管这个叫“预制食材”或者“半成品”,认为这不属于“预制菜”的范畴。

但是在我们普通老百姓的认知里,可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我们花一百多、两百块钱去一家餐厅吃饭,图的是什么?

图的就是新鲜的食材、厨师现场的烹饪手艺,还有那股子刚出锅的热乎劲儿和烟火气。

如果我们吃到的菜,它最核心的调味和烹饪步骤早就在几个月前的工厂里完成了,门店的厨师只是像操作流水线一样,把它加热一下、组装一下就端上来了,那不管你给它起个什么好听的名字,在我们心里,它跟那种加热料理包的感觉又有多大区别呢?

这种感觉,就像是你花钱去听一场现场演唱会,结果发现歌手是在对口型假唱一样,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被欺骗感。

更何况,还有网友翻出了贾国龙以前的采访,他曾经公开表示,餐饮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就是工业化、预制化,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搞这个。

这种前后不一的说法,也让西贝的辩解显得特别没有说服力。

其实,大家并不是完全不能接受预制菜。

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去快餐店吃个几十块钱的套餐,或者在便利店买个十几块钱的盒饭,我们都知道那大概率是预制菜,但我们吃得也挺开心,因为它的价格和我们的预期是匹配的。

问题出在西贝这样的餐厅,它的人均消费不低,一直以来宣传的也是“天然”“手作”“健康”的理念,给大家的印象是一家高品质的正餐餐厅。

在这种情况下,你却用工业化的半成品来代替传统的现场烹饪,这就有点货不对板了。

说白了,这场风波的核心,不是“预制菜”这三个字本身有什么错,而是关于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我们作为花钱吃饭的人,有权利知道自己吃进嘴里的是什么。

这道菜是从田地里的新鲜蔬菜、案板上的生肉开始,由厨师一步步现场做出来的,还是从冷冻袋里拿出来加热的半成品?

这两种方式成本不一样,口感不一样,价值也不一样。

餐厅可以为了保证出餐速度和口味统一而使用半成品,这在商业上无可厚非,但前提是必须清清楚楚地告诉消费者。

就像隔壁的老乡鸡,他们就在菜单上明明白白地标注出来,哪些菜是现炒的,哪些是半预制的,把选择权交给了顾客,大家反而觉得他们很坦诚,吃得也放心。

这次的事件给整个餐饮行业都提了个醒,也给咱们所有消费者上了一课。

以后我们出去吃饭,可能都会多长个心眼,会更关注菜品是不是现场制作的。

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花了钱,就希望能吃得明明白白,吃得物有所值。

这场关于预制菜的拉锯战最后会怎么收场还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经过这么一闹,以后餐饮企业再想用一些模糊的说法来糊弄消费者,恐怕是越来越难了。

来源:憨批少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