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默默无闻的模拟芯片,最近突然登上了中美科技摩擦的主战场。9月13日,商务部正式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模拟芯片开启反倾销调查。这是中国首次就具体半导体品类对美发起贸易反制,信号明确:模拟芯片不再是“幕后英雄”,它已成为产业安全的关键一环。
曾经默默无闻的模拟芯片,最近突然登上了中美科技摩擦的主战场。9月13日,商务部正式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模拟芯片开启反倾销调查。这是中国首次就具体半导体品类对美发起贸易反制,信号明确:模拟芯片不再是“幕后英雄”,它已成为产业安全的关键一环。
很多人一提芯片,就想到CPU、GPU那些光鲜亮丽的“计算核心”,而模拟芯片常常被忽视。但如果说逻辑芯片是“大脑”,模拟芯片更像是“神经系统”——它们负责电压调节、信号转换、传感器接口等,是电子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
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模拟芯片市场规模高达794.33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就占了280亿美元,接近全球三分之一。这个体量,注定了中国对外依赖的风险,也解释了为什么这次反倾销调查会落在模拟芯片上。
被调查的美企包括德州仪器(TI)、安森美(onsemi)、亚德诺(ADI)和博通(Broadcom),涉及产品主要是使用40nm及以上制程的通用接口芯片和栅极驱动芯片。按照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美国这些产品的倾销幅度高达300%以上,价格战打得非常凶猛。
从2022年到2024年,中国进口的这些芯片数量连年暴涨,从11.59亿颗涨到15.90亿颗,三年增长超37%。但价格却一路下滑,从每颗3.36元跌到1.62元,整整腰斩,降幅高达51.77%。
面对美企的低价冲击,国产厂商只能硬着头皮跟降。结果呢?2024年国产同类产品的平均价格比2022年也跌了27.38%。收入下降还不是最糟的,利润才是真正的“灾后现场”:2023年开始,国产厂商整体转为亏损,2024年亏损金额再扩大了7.05%。
更严重的是,一连串“负面连锁反应”已经显现:人均工资比2022年减少了5.37%,劳动生产率下滑27.41%,库存上升21.39%,开工率也在持续下降。这不是短期阵痛,而是实打实的产业伤害。
这次反倾销调查,表面上是“对冲不公平定价”,背后其实是为国产厂商争一口气,也争一个机会。
调查刚宣布,A股模拟芯片板块就迅速拉升,多只国产芯片股涨停。圣邦股份、纳芯微、思瑞浦、上海贝岭等公司迎来资金追捧。究其原因,不只是政策扶持,更是国产厂商这几年真的在努力追赶。
比如圣邦股份,2024年上半年营收33.46亿元,同比增长近28%,净利润增长近82%,研发投入占比接近28%。纳芯微、思瑞浦等也都加大了在车规芯片、工业控制和储能领域的研发布局,并且在部分细分市场实现了替代突破。
但也要看清现实:即使有政策窗口,国产厂商想真正吃下这块蛋糕,还远远不够。目前核心技术、可靠性、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与国际巨头仍有差距。尤其在高端模拟芯片领域,要实现从“能用”到“好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大美企中,德州仪器(TI)无疑是重灾区。它有20%以上营收来自中国客户,是国内最主要的模拟芯片供应商,产品线覆盖电源管理、信号链、MCU等。如果中国市场设置贸易壁垒,其价格与市占率都会承压。
ADI虽然体量比TI小一些,但其22%左右的营收也来自中国,重点集中在新能源车和工业应用,受影响也不小。安森美则在功率器件领域(尤其是SiC)与国内厂商竞争激烈,此次调查若影响其成本结构,将直接波及其新能源车业务。
反观Broadcom,模拟芯片只是其庞大业务中的一小部分,受冲击相对有限。但从战略角度看,它的“被列入”更像是中方释放信号:博弈不只围绕GPU和AI芯片,底层基础芯片也不容忽视。
过去我们总觉得模拟芯片“低端”“不起眼”,但这场反倾销调查狠狠打醒了大家:正是这些“低调”的芯片,才是产业链稳定运行的基石。没有它们,高端芯片也只能停在实验室。
从国家层面看,这次调查是对美科技压制的有力回应;从企业层面看,是国产厂商争取喘息与成长的机会;从行业层面看,则是一场深水区的角力:不是比谁喊得响,而是比谁更能扛得住。
未来的半导体竞争,不再只是“刀尖上的博弈”,更是“地基上的较量”。模拟芯片,正在成为那块不能失手的根基。
来源:亓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