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首次证实术后ctDNA和CTCs是未接受围手术期化疗的可切除CRLM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21 14:24 1

摘要: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是临床诊疗中的重大挑战。尽管根治性切除为部分患者带来治愈希望,但术后1年内复发率仍高达50%,这凸显出传统治疗策略的局限性。如何精准识别高危复发人群并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成为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问题。在此背景下,MIRACLE研究通过前

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是临床诊疗中的重大挑战。尽管根治性切除为部分患者带来治愈希望,但术后1年内复发率仍高达50%,这凸显出传统治疗策略的局限性。如何精准识别高危复发人群并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成为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问题。在此背景下,MIRACLE研究通过前瞻性、多中心设计,首次在未接受围手术期化疗的可切除CRLM患者中,系统探讨了术后循环肿瘤负荷(ctDNA与CTCs)对预后的预测价值,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当前该研究结果已于近日发布于The Lancet子刊eClinicalMedicine(IF:10.0),本文现将研究关键内容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研究简介

研究方法

MIRACLE研究是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生物标志物研究,2015年10月~2021年12月期间共纳入188例未接受(新)辅助化疗的孤立性可切除CRLM患者。分别于术前(基线)和术后三周采集血液样本。主要研究终点是评估术后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与切除术后1年内疾病复发的相关性。次要研究终点分析术后循环肿瘤细胞(CTCs)检测与1年内复发的关联。基线ctDNA采用二代测序进行检测,术后通过数字PCR检测术前发现的基因变异。CTCs计数采用FDA批准的CellSearch系统。

图1. 研究设计和患者纳入路径

研究结果

患者中位年龄为67岁,男性占69%。61%的患者存在原发灶淋巴结转移,37%为同时伴有肝转移,47%的患者肝转移灶超过1个。根据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未接受术前或术后化疗。170例(91%)患者达到R0肝切除。中位随访时间为37个月,共有106例(57%)患者在1年内出现复发。

ctDNA检测与切除术后1年内疾病复发的相关性

在纳入分析的188例患者中,1例基线样本因cfDNA量不足无法分析,5例基线样本CTCs计数失败。通过NGS分析,187例可评估患者中117例(63%)在基线(T0)检测到ctDNA(图2a)。基线检测到的突变类型如图2b和图3所示。基线检测到KRAS突变的患者1年RFS较队列中其他患者更短(1年RFS率:37% vs. 55%,P=0.028)。

在基线ctDNA阳性的117例患者中,术后104例可评估患者中28例(27%)仍为ctDNA阳性(T3,图2a),其中TP53(50%)、KRAS(32%)、PIK3CA(11%)和APC(7%)为常见突变。

基线ctDNA阳性与阴性患者的RFS无显著差异(1年RFS率:45% vs. 58%,P=0.089,图4a)。而术后3周(T3)ctDNA阳性患者的RFS显著更短(1年RFS率:25% vs. 54%,P=0.0011,图4b),即术后ctDNA阳性患者中75%在1年内复发,而术后ctDNA阴性患者中仅46%复发。基线或术后ctDNA阳性与阴性的患者,其肝内或肝外复发模式无显著差异。

图2. CTC与ctDNA检测率(a);基线血液样本二代测序检测到的突变数量(b)

图3. 术前血液样本二代测序鉴定突变的肿瘤图谱

图4.RFS:术前和术后ctDNA突变(a,b);RFS:术前和术后CTC计数(c,d);RFS:术前ctDNA/CTC联合状态(e,f)

CTCs检测与1年内复发的关联

在183例可评估患者中,37例(20%)基线(T0)检测到CTCs,术后(T3)158例可评估样本中14例(9%)检测到CTCs(图2a)。

基线CTCs阳性与阴性患者的RFS无显著差异(1年RFS率:50% vs. 47%,P=0.93,图4c)。而术后CTCs阳性患者的RFS显著更短(1年RFS率:15% vs. 53%,P=0.0004,图4d)。实际上,术后CTCs阳性的14例患者中85%在1年内复发,而术后CTCs阴性患者中仅47%复发。基线或术后CTCs阳性与阴性的患者,其肝内或肝外复发模式无显著差异。

大部分患者在术前(n=184)和术后(n=98)同时检测了CTCs和ctDNA。基线时,超过半数患者为CTCs阴性/ctDNA阳性(52%)。术后最常见生物标志物的组合为CTCs阴性/ctDNA阴性(占68%)。基线时检测到任何循环肿瘤负荷(CTCs和/或ctDNA)的患者1年RFS较无循环肿瘤负荷的患者更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RFS率:44% vs. 63%,P=0.052,图4e)。而术后检测到任何循环肿瘤负荷(CTCs和/或ctDNA)的患者1年RFS显著更短(23% vs. 55%,P

在本患者队列中,单变量分析显示术后ctDNA和/或CTCs、Fong临床风险评分及原发灶位置与1年RFS显著相关。校正预设临床风险因素后,多变量分析显示,术后CTCs阳性(HR 2.98;95%CI:1.56~5.71;P=0.0010)和ctDNA阳性(HR 2.35;95%CI:1.34~4.11;P=0.0028)患者的1年RFS显著更短。同样,术后任何循环肿瘤负荷(ctDNA和/或CTCs)也是1年复发的预测因素(HR 2.77;95%CI:1.64~4.66;P=0.0001)。

研究结论

本研究首次在未接受(新)辅助化疗的可切除CRLM患者中证实,术后检测到的循环肿瘤负荷对1年RFS具有预测价值。与术前检测不同,术后ctDNA和CTCs检测均是局部治疗后RFS缩短的强效独立预测因素。

研究分析

本研究在未接受任何围手术期化疗的可切除CRLM患者中,首次证实术后循环肿瘤负荷(包括ctDNA和CTCs)对局部治疗后1年RFS具有显著预测价值。术后3周检测发现,ctDNA或CTCs阳性的患者1年RFS显著缩短:ctDNA阳性患者1年RFS率仅25%,明显低于阴性患者的54%;CTCs阳性患者1年RFS率更低至15%,而阴性患者为53%。多变量分析进一步确认,术后ctDNA和CTCs均为RFS缩短的独立危险因素(HR分别为2.35和2.98)。值得注意的是,术后任一标志物阳性(ctDNA或CTCs)的患者1年复发风险高达77%,显著高于全阴性群体的45%,提示双标志物联合检测可能更全面识别高复发风险人群。

与既往研究相比,本研究结果更具临床特异性。术前基线ctDNA或CTCs检测未显示明确的预后价值,可能与肿瘤负荷动态变化或检测阈值设置相关。而术后标志物状态因更直接反映微小残留病灶(MRD),其预测价值更为可靠。例如,本研究术后ctDNA阳性率(27%)与采用肿瘤知情检测的GALAXY试验(32%)相近,且结果不受化疗干扰,更真实体现自然病程下的MRD状态。此外,本研究证实术后ctDNA阳性患者的RFS显著更短(HR 6.3~4.5),与Tie等人和Ogaard等人的研究结论一致,进一步支持ctDNA作为复发预测的核心指标。

从临床转化角度看,当前国际指南虽推荐围手术期化疗,但随机试验未能证实其总生存期(OS)获益,提示需更精准的患者筛选策略。MIRACLE研究显示,术后ctDNA/CTCs阳性患者可能从辅助化疗中获益,这一假设需通过随机试验(如ctDNA指导的辅助化疗)验证。技术层面,ctDNA检测因简便、阳性率高更易整合至临床实践,但需警惕克隆性造血等非肿瘤来源突变的干扰(本研究发现3例);CTCs计数虽受限于数量少及技术复杂性,但其反映转移潜能的特性仍具研究价值。未来,通用型检测(如甲基化标记)或双标志物联合方案,可能在效率与成本间取得平衡,推动个体化治疗策略的落地。

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术前ctDNA检测采用固定基因panel,可能漏检部分突变;术后CTCs阳性率较低(9%),需更大样本验证;长期OS数据尚未成熟,需持续随访以确认最终生存获益。总体而言,术后动态监测ctDNA/CTCs为精准识别高复发风险CRLM患者提供了可靠依据,未来需结合多组学技术及随机试验,进一步优化辅助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Wullaert, LissaAyez, Ninos et al. Circulating tumour cells & circulating tumour DNA in patients with resectable 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 (MIRACLE):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biomarker study. eClinicalMedicine, Volume 87, 103406.

来源:肿瘤瞭望消化时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