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思想解放运动如春风般吹遍大地,为文学创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在这个充满激情与探索的时代,文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各种文学形式和流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思想解放运动如春风般吹遍大地,为文学创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在这个充满激情与探索的时代,文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各种文学形式和流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
与此同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如潮水般涌入中国,为中国作家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文学的窗户 。许多作家开始积极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和理念,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尝试 。先锋文学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和对传统文学规范的挑战,成为当时文学界的一股重要力量 。寻根文学则致力于探寻民族文化的根源,从地域文化、民俗传统中汲取营养,试图为中国文学找到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发展道路 。
在这样一个思想活跃、创作多元的时代背景下,《红高粱》的出现可谓是恰逢其时 。它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的某些元素,又融合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创作技巧,以一种独特的姿态在文坛崭露头角 。
莫言的创作灵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的童年经历和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他出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一个农村家庭,那里的土地、人民、风俗和故事,都成为了他文学创作的丰富素材 。在童年时期,莫言就听长辈们讲述了许多关于家乡的传说、故事和历史,这些口头传承的文化财富,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1983 年春节,莫言回到家乡高密,从朋友张世家那里听说了公婆庙惨案的情况 。这一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让莫言深受触动 。高密人民在抗日斗争中所表现出的英勇无畏和侵略者的残暴血腥,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给莫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1985 年,是抗日战争胜利 40 周年,文学界对战争小说、军事文学的讨论日益热烈 。在一次军事题材小说座谈会上,老作家们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漫长,但缺乏军事题材的经典小说,而新作家又没有战争经验,这让莫言陷入了思考 。他认为,没有经历过战争历史的人可以另辟蹊径,不强调经验真实而重在复现感觉真实和考察人性,舍弃正面描写战争转而描写战争对人的精神的影响 。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莫言心中那颗早已埋下的 “红高粱种子” 开始破土发芽 。他将童年的记忆、家乡的故事以及对战争的思考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了《红高粱》这部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 。
《红高粱家族》以余占鳌的土匪生涯、抗日经历以及他与戴凤莲的爱情传奇为主线,将读者带入了那个充满战火与激情的年代 。余占鳌的一生跌宕起伏,从一个普通的轿夫,到成为土匪头子,再到投身抗日,每一段经历都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的性格豪爽、勇猛无畏,但同时也有着农民的狡黠和鲁莽 。在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时,他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带领着兄弟们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展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 。
戴凤莲,这位美丽而坚强的女性,她的命运同样坎坷 。被父亲卖给患有麻风病的单家儿子,她的婚姻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悲剧色彩 。然而,她并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在与余占鳌相遇后,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她不仅在爱情上勇敢追求,在生活中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 。她帮助余占鳌打理酒坊,将酒坊经营得红红火火,成为了余占鳌的得力助手 。在抗日时期,她也积极参与其中,为保卫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
小说中,莫言以真实而残酷的笔触描绘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 。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高密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罗汉大爷被剥皮、“我” 奶奶被日军枪炮打死、二奶奶被蹂躏致死、小姑姑被日本人刺刀挑死、“我” 爷爷被抓去北海道做劳工…… 这些悲惨的场景让人触目惊心 。同时,莫言也展现了高密人民在抗日斗争中的英勇无畏和顽强不屈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高密人民没有屈服,他们纷纷拿起武器,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
莫言在《红高粱家族》中运用了多种创新的写作手法,为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 。在语言运用上,莫言采用了心理化语言,细腻地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描写戴凤莲与余占鳌时,莫言通过对戴凤莲内心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她对爱情的渴望和对自由的追求 。“奶奶觉得自己的身体像一片羽毛,在微风中轻轻飘荡 。她的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满足,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美好起来 。”
意识流情节的运用也是小说的一大特色 。莫言通过意识的流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故事的叙述更加自由灵活 。在小说中,常常会出现回忆、幻想、梦境等情节,这些情节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 。例如,在描写余占鳌的抗日经历时,莫言通过他的回忆和幻想,展现了他在战争中的内心挣扎和对家乡的思念 。
之后许多青年作家受到《红高粱》的启发,开始尝试用新的视角和手法去创作军事文学作品 。他们从莫言的创作中汲取灵感,打破传统的束缚,勇于探索和创新 。一些青年作家借鉴《红高粱》中对人性的细腻描写和对战争场景的独特呈现方式,创作出了一批具有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的军事文学作品。
《红高粱》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成为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通过这部作品,世界各国的读者得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的精神风貌 。他们被作品中所展现的中国人民的顽强抗争精神、对自由和爱情的追求以及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所吸引 。在西方读者眼中,《红高粱》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农村和抗日战争历史的窗户,让他们看到了一个不同于以往认知的中国 。
小说还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 。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红高粱》,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电影中那片火红的高粱地、激昂的音乐以及演员们精彩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电影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了《红高粱》这部作品,也让中国电影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电视剧版《红高粱》则以更加细腻的叙事和丰富的人物形象,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舞剧《红高粱》则通过舞蹈的形式,将作品中的情感和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独特的艺术盛宴 。
传统抗日小说多以军队、英雄的宏大叙事为主,而《红高粱》将镜头对准高密乡的普通百姓 —— 酿酒人、农民、土匪。他们的抗争并非源于明确的家国理念,而是为了守护土地、亲情与尊严(如余占鳌为救戴凤莲抗击日军)。这种 “非典型英雄” 的叙事,让历史更具烟火气与真实感,打破了抗战题材的刻板化表达。
书中人物无一是传统意义上的 “好人”:余占鳌是土匪,戴凤莲违背礼教。但莫言恰恰通过这些 “不完美”,展现了战争中人性的多面性 —— 他们的勇敢与自私、正义与野蛮并存。这种复杂的人物弧光,比 “高大全” 的英雄形象更具文学张力,也更贴近真实的人性逻辑。
《红高粱》的核心并非单纯歌颂胜利,而是借抗日故事探讨更深层的主题:
比如生命的野性与力量:红高粱作为意象,象征着原始、旺盛的生命力,暗含对民族韧性的赞颂;历史的模糊性:小说中 “我爷爷”“我奶奶” 的故事带有传说色彩,打破了历史叙事的绝对真实性,引发对 “记忆与历史” 的思考;反战与反思:通过战争的残酷(如剥人皮、屠杀百姓),不仅控诉日军暴行,更反思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主题深度远超一般抗战小说的 “复仇” 逻辑。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