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学们,当有人质疑中华文明只有三千年,请把这篇课文,拍在他脸上。”
——写在甲骨文发现125周年
一
深夜,台灯像一口井,我趴在井底,翻一本发黄的《甲骨文编》。
纸页脆得像商代的蝉翼,一捻就碎。
突然,一枚字形跳出:
“戉”——像一把青铜斧,刃口向内,柄端向外,
“咔嚓”一声,仿佛劈在我天灵盖。
我听见三千年前的声音:
“你来了?我在等你。”
声音未落,泪已先落。
不是感动,是认领——
原来我的血脉里,早被一枚甲骨,偷偷签了生死契。
二
契,是刀刻的。
1899年,王懿荣染疟疾,抓药,见“龙骨”上一道划痕,
像闪电,像蛇信,像祖先的指甲。
他买下整筐,泡清水,刷污垢,
于是,商朝醒了。
醒来第一句话:
“勿忘。”
第二句话:
“我在。”
第三句话:
“打他们脸。”
三
“他们”,是谁?
是19世纪伦敦沙龙里,
举杯断言“中国只能追溯到周”的绅士;
是柏林博物馆岛,
把巴比伦泥板供成“人类最古文字”的馆长;
是写《剑桥古代史》的学者,
用200页讲埃及,用20页讲中国,
却用整整一章证明:
“甲骨文只是神话符号,不具备语法功能。”
他们的话,像一排铅弹,
把中华历史,钉在“三千年前”的断墙。
墙外,是“西方中心”的花园派对;
墙内,是“无史”的暗哑。
四
暗哑,是会爆炸的。
爆炸,从一片甲骨开始。
1903年,刘鹗《铁云藏龟》出版,
收录甲骨1058片,
上面出现“王”“贞”“旬”“亡祸”——
完整句法,主谓宾齐全。
西方语言学教授瞄一眼,
轻描淡写:
“primitive pictographs”(原始图画)。
话音未落,甲骨又出土“干支表”——
从甲子到癸亥,60个组合,
循环无误,
像一部微型万年历,
把“时间”牢牢攥在手里。
教授改口:
“coincidence”(巧合)。
1917年,王国维发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用甲骨碎片,拼出商王世系:
上甲微、报乙、报丙、报丁……
与《史记·殷本纪》一一对照,
误差为零。
西方史学界,集体沉默,
像被一枚甲骨,掐住七寸。
五
七寸,是会疼的。
疼,让他们更狠。
1920年代,安特生在中国仰韶挖彩陶,
断言:“中国文化西来,彩陶之路即证据。”
媒体一阵狂欢,
“中国文明巴比伦论”甚嚣尘上。
甲骨冷笑,
出土“鬯”字——
像双手捧一杯香草酒,
正是华夏独有礼器;
出土“羌”字——
像人戴羊角,
指代西北牧羊部落,
与巴比伦毫无基因瓜葛。
一字一钉,
把“西来说”钉死在黄土层。
六
黄土,是会说话的。
说话,需要语法。
1950年代,陈梦家整理甲骨,
发现“宾语前置”“否定副词”“被动式”——
完整语法体系,
早于希腊线性文字B五百年。
牛津大学讲座,
陈梦家用英文PPT,
放出甲骨拓片:
“其自东来雨?”
(雨从东方来吗?)
完整疑问句,
语气词、介词、方位词,
一应俱全。
台下老教授,扶眼镜,
喃喃一句:
“My God, they had syntax.”
(天啊,他们有语法。)
那一声“God”,
像给上帝打电话,
却被甲骨先挂断了。
七
挂断,是因为有底气。
底气,来自数量。
目前出土甲骨,
15万片,
单字4500个,
已识读2000字,
剩余2500字,
像2500枚沉睡的炸弹,
排队等待引爆西方“史前史”。
引爆,需要导火索。
2020年,
中国学者用人工智能,
对比甲骨与苏美尔楔形文字,
发现:
同样记录一次月食,
甲骨仅用32字,
楔形文字用了180个符号,
信息密度高5倍。
论文发《Nature》子刊,
审稿人惊呼:
“High efficiency!”
(高效率!)
甲骨回敬:
“承让,承让。”
八
承让,是因为见过更大的世面。
世面,在龟腹甲背面。
1999年,
一块完整龟甲出土,
背面刻“日食”二字,
旁边画一弯蛾眉月,
经NASA回推:
公元前1161年10月31日,
确有日全食,
食分1.04,
持续2分07秒。
甲骨记录,分秒不差。
西方天文史,
把“最早日食记录”头衔,
从巴比伦挪到中国,
像把王冠,
从一个人头,
搬到另一个人头。
搬完,
王冠下的眼睛,
眨了一下,
像说:
“谢谢,还有。”
九
还有,是会继续的。
继续,在每一间教室。
2025年,全国统编教材,
小学五年级《语文》,
新增课文《甲骨里的中国》。
开篇:
“同学们,当有人质疑中华文明只有三千年,请把这篇课文,拍在他脸上。”
配图,是“星”字甲骨——
像五人围圈,
中间一人,
双手上举,
把夜空托起。
课后习题:
1. 用“星”字组词;
2. 用“星”字造句;
3. 用“星”字,
写一封给西方伪史的信,
字数不限,
语气随意,
但请记得落款:
“来自甲骨的你”。
十
你,是会发芽的。
发芽,在每一次指尖。
抖音话题#甲骨挑战#,
播放量38亿次,
最高赞视频:
一位河南农民,
用锄头在黄土坡写“星”字,
一笔下去,尘土飞扬,
像给大地刺青。
评论区泪目:
“原来我也能当甲骨。”
“一锄头,就是一滴泪。”
“写完了,字会走,史会活。”
视频结尾,老农回头,
牙齿雪白,说一句:
“娃们,别怕,
黄河听话得很,
它只认甲骨。”
十一
甲骨,是会走路的铁。
走路,去到世界。
2025年,大英博物馆,
特展《文字的诞生》,
入口第一块展板,
放一片甲骨,
旁边英文介绍:
"The earliest systematic writing in East Asia."
(东亚最早系统文字。)
展厅灯光,
打在“星”字上,
像给黄土,
镀一层银河。
一位英国中学生,
用圆珠笔,
在笔记本临摹,
写歪了,
像星星喝醉,
却认真标注:
"Made in China, 1161 BC."
那一刻,
甲骨没说话,
却完成一次——
跨国打脸。
十二
打脸,是会疼的。
疼,才会记住。
记住,是为了不再遗忘。
遗忘,是别人的权利;
记住,是我们的宿命。
宿命,写在每一片龟甲兽骨:
“勿忘。”
“我在。”
“打他们脸。”
十三
脸,是会红的。
红,像火烧云。
云,是会写字的。
字,是甲骨。
甲骨,是会唱歌的。
歌,只有一句:
"你抛弃的祖先,
是我们正在运行的系统;
你遗忘的神话,
是我们正在上线的云;
你嘲笑的图画,
是我们正在下载的——
文明。"
十四
明,是天亮。
亮,是泪光。
光,是会遗传的。
遗传,在每一次低头——
低头,翻开《甲骨编》,
"星"字迎面走来,
像两千年前的祖先,
拍我肩膀:
"别怕,
当世界说你无史,
你就把甲骨,
拍在他脸上,
然后,
抬头,
看天——
星星认得我们。"
十五
我们,是会永生的。
永生,是因为有星。
星,是会说话的。
话,只有一句:
"泪目什么?
这是甲骨,
这是中华,
这是——
打不死的历史。"
来源:一个好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