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正准备向美国法院,提交妻子布丽吉特的怀孕照片与医学报告,而这么做的唯一目的,就是证明72岁的第一夫人是天生女性。
文|ho侯神
编辑|ho侯神
2天前,马克龙就犹如几十年前的法国一样,又在全世界出了糗。
他正准备向美国法院,提交妻子布丽吉特的怀孕照片与医学报告,而这么做的唯一目的,就是证明72岁的第一夫人是天生女性。
这场看起来荒唐又无奈的自证清白,源头其实是美国极右翼网红坎迪斯・欧文斯持续一年的恶意造谣。
她不光在自己拥有400万粉丝的YouTube频道里,一口咬定布丽吉特是变性男,还专门制作了八集播客《成为布丽吉特》来渲染这套阴谋论。
甚至推出印着虚构周边商品,结果三周就卖断货,广告收入还暴涨了40%。
其实这场闹剧的起点能追溯到2017年,当时法国博主娜塔莎・雷就在视频里首次编造了“布丽吉特实为兄长让-米歇尔变性而成”的荒唐谎言。
2021年,这个谣言经通灵师阿曼丁・罗伊的访谈视频包装后,开始慢慢扩散,法国大选期间,它直接成了攻击马克龙的工具。
那时候马克龙夫妇选择在法国起诉造谣者,2024年9月初审法院确实判了造谣者诽谤成立,可没想到2025年7月却由推翻了原判。
正是这次判决反转,让欧文斯看到了可乘之机,干脆把谣言升级成了一场跨国舆论攻击。
不过,一则毫无根据的谣言能掀起这么大波澜,背后的传播机制其实值得细想。
社交平台的算法推荐在这中间起了关键作用,欧文斯的造谣内容虽然被用户举报超过10万次,可平台却总以涉及公众人物话题为由拖延处理,直到马克龙一方发起诉讼,才象征性地做了限流。
流量至上的运营让虚假信息借着群体极化效应,很快就扩散开来,阴谋论尤其容易在对政治精英不满的群体里传播。
再加上马克龙与布丽吉特的婚姻本就自带争议,24岁的年龄差、从师生开始的感情,这些都给谣言留了滋生的土壤。
在法国,马克龙夫妇只要能证明言论是假的,基本就能胜诉,可到了美国,司法体系采用的是实际恶意原则,要求原告必须拿出证据,证明被告明知信息是假的,还故意传播。
这大大抬高了维权的门槛,欧文斯显然早就算准了这一点,她特意把造谣包装成个人观点,甚至赌上自己的职业声誉来强化可信度,就是想利用美国对言论自由的宽松保护,规避掉责任。
两国法律差异造成的监管漏洞,让跨国造谣者变得有恃无恐。
但比谣言本身更值得警惕的是,这背后的政治动机,欧文斯所属的美国转折点组织,和法国国民联盟这类欧洲极右翼势力一直有密切合作。
他们选择攻击布丽吉特,根本不是偶然,而是精准瞄准了马克龙的软肋。
作为欧洲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马克龙一直支持欧盟一体化、移民包容这些政策,和极右翼的议程直接对立。
所以他们才会通过抹黑马克龙的家庭形象,一方面削弱他的政治信誉,另一方面煽动公众对精英阶层的不满情绪。
对马克龙夫妇来说,这场维权的代价其实特别沉重,72岁的布丽吉特,无奈之下不得不公开尘封了数十年的怀孕照片,甚至可能要披露私人医疗记录。
这一切本应属于家庭隐私的记忆,现在却要在法庭上被反复审视、讨论,为了自证清白不得不牺牲隐私的维权方式,其实特别能看出公众人物的无奈。
就算贵为总统夫妇,面对恶意谣言,也得放下体面,用最私人的东西去换一个清白的名分。
而马克龙的政治形象也受了影响,原本该用来专注施政的精力,不得不耗费在应对这种荒诞指控上。
要是回头看两人的感情历程,会更觉得这谣言残酷,1993年,15岁的马克龙在亚眠中学遇见了40岁的法语老师布丽吉特,那时候布丽吉特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
这段打破世俗常规的感情走得并不容易,布丽吉特后来为了马克龙,离婚并搬到巴黎,直到2007年两人才终于结婚。
这些有迹可循、能考证的人生轨迹,在谣言面前却被扭曲成身份造假的证据。
就像去年流传的那段“布丽吉特疑似推搡马克龙”的视频,本来只是夫妻间一句玩笑后的互动,也被解读成“性别倒错”的佐证,从这就能看出当下舆论场的非理性程度有多高。
现在美国极右翼势力慢慢发现,比起严肃的政策辩论,编造性别阴谋论更容易快速收割流量、煽动情绪。
他们会利用社交媒体的算法,把碎片化的所谓证据,比如童年照片里模糊的相似性、年龄增长带来的外貌变化,拼接成看似严密的叙事,精准击中大众对未知秘密的好奇心。
这种操作成本很低,却能让对手陷入被动辩解的泥潭,简直成了一种新型的政治攻防手段。
当然,平台责任的缺失也得提,虽然现在各国都在加强网络内容监管,但面对这种跨国传播的谣言,还是缺乏有效的协同治理机制。
法国法院管不了美国的平台,美国法律又对言论自由过度保护,这种监管真空让造谣者能在法律边缘随意游走。
马克龙最终选择在美国起诉,说到底也是无奈之举,欧文斯的主要影响力都集中在美国的社交平台上,只有在当地法院胜诉,才有可能从传播源头遏制住谣言。
为了证明妻子不是变性人,马克龙的律师团队准备的证据链算得上完整,不光有布丽吉特生育子女的实证,还有医学专家关于性染色体、生殖器官结构的专业证词。
可即便如此,诉讼结果还是充满不确定性,美国历史上,公众人物能打赢的诽谤案不足10%,欧文斯很可能会借着言论自由的名义辩护,把官司拖进漫长的拉锯战里。
最让人痛心的,其实是整件事它对个体尊严的践踏,不管最后诉讼赢没赢,这种伤害其实已经造成了。
看来网络时代的名誉权保护正面临新的挑战,技术让谣言能传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可维权的路却依旧难走。
在这个信息真假难辨的时代,其实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谣言的受害者,唯有建立更完善的法律保障、更负责任的平台监管,再加上更理性的公众认知,才能避免类似的荒诞剧反复上演。
如果当一个人证明我是谁都要付出这么沉重的代价时,整个社会的信任基础,早就岌岌可危了。
来源:ho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