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消息出乎很多人的预期,相较于GPU、AI芯片、先进制程这些领域,模拟芯片总被认为是“配角”,但这一次,中国却选择了在模拟芯片领域向美国亮牌。
9月13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模拟芯片开展反倾销调查。
这个消息出乎很多人的预期,相较于GPU、AI芯片、先进制程这些领域,模拟芯片总被认为是“配角”,但这一次,中国却选择了在模拟芯片领域向美国亮牌。
在消息发酵之后的9月15日,国产模拟芯片概念股全面走强,圣邦股份、纳芯微、思瑞浦等公司涨停,板块整体情绪迅速升温。
但美股多家国际模拟芯片巨头却同日走弱,德州仪器(TI)下跌3.1%、安森美下跌2%、ADI下跌3%,资本市场快速反馈了反倾销调查的影响。
模拟芯片虽然不像GPU那样被热炒,也不是AI算力的核心构件,但在整个电子系统里,它的作用却不可替代的。
根据WSTS(全球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统计数据,2024年全球模拟芯片市场规模已达794.33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占280亿美元,相当于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
此次调查对象包括德州仪器(TI)、亚德诺半导体(ADI)、安森美(onsemi)和博通(Broadcom)四家美企。这些企业出口到中国的模拟芯片,多为40nm及以上工艺制程的通用接口芯片与栅极驱动芯片。
根据申请人提供的数据,2022至2024年,这类芯片的平均出口价格从3.36元/颗降至1.62元/颗,三年内价格下降超过51%,但进口数量却从11.59亿颗增长到15.90亿颗,增长了37.13%。
这种底价倾销的直接后果,是国产模拟芯片厂商不得不被动跟随。
2023年和2024年,国产同类产品的加权平均价格每年下调12.56%和16.95%,2024年更是较2022年累计下调了27.38%,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
国产厂商的经营状况也在同步恶化,2024年与2022年相比,人均工资下降了5.37%,劳动生产率下降27.41%,库存增长21.39%。
而税前利润则从2023年开始转为亏损,2024年亏损额进一步扩大7.05%。这些数据说明,低价倾销的冲击是实实在在的。
9/15日A股模拟芯片概念股集体拉升
如果不及时干预,大量本土企业将在价格战中失去生存空间。而反倾销调查的启动,也为国产企业争取一段相对“干净”的竞争时间。
例如,圣邦股份在2024年实现营收33.46亿元,同比增长27.96%,净利润4.9亿元,同比增长了81.95%,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重高达27.90%。
思瑞浦也在2024年完成对创芯微的并购,布局锂电池保护芯片,进一步完善了产品线。
反倾销调查的影响,显然不是一刀切,而四家被点名的美企中,受到的影响程度也是差异明显。
德州仪器(TI)是全球模拟芯片的老大,产品线覆盖电源管理、信号链、MCU等多个领域,其在中国的客户群体遍布消费电子、工业控制、教育、汽车等多个行业。
TI在多个场合明确表示,中国客户贡献了其全球收入的约20%,一旦反倾销措施落地,TI的在华业务将首当其冲。
ADI的对华营收占比也在22%–23%之间。其核心产品集中在高精度模拟、混合信号和车规芯片领域,在新能源车和工业制造中占据重要位置。
安森美近年来大力发展SiC功率器件,2024年其SiC业务已占公司总收入的60%,中国是其重要增长市场。
但博通则相对特殊,虽然也在名单中,但模拟芯片并非核心业务其受影响较小,更像是政治信号下的“象征性打击”。
9月15日,A股模拟芯片板块迎来涨停潮。圣邦股份、纳芯微、思瑞浦、等公司集体拉升。但这轮行情是否具有长期支撑力,不少投资者也是心存疑虑。
国产模拟芯片要想真正走出低端替代的宿命,就必须在性能、可靠性和产业生态上实现质的突破。而这次反倾销,只是让国产厂商“活下来”的第一步。
来源:晓婷医生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