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朝印记:五味什字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21 16:11 1

摘要:在西安城墙朱雀门里有一条东起南广济街、西至四府街的普通街巷——五味什字。它名字里带着“什字”,却不是十字路口;名字里带着“五味”,实际经历却远不止于中药的甘、辛、酸、苦、咸。

在西安城墙朱雀门里有一条东起南广济街、西至四府街的普通街巷——五味什字。它名字里带着“什字”,却不是十字路口;名字里带着“五味”,实际经历却远不止于中药的甘、辛、酸、苦、咸。

历史变迁:从皇城官署到市井巷陌

唐长安城实行“里坊制”,今天的五味什字街当年大约位于唐皇城第六横街中段,当时横街北侧是宗正寺和御史台,属于皇城核心区。唐末韩建缩城后,皇城废为民居。

元代《长安志图》把南广济街称为药市街,清《西安府志》将南广济街南部称作五味什字。明清两代至民国初年,这一带已发展成西北最大的药材集散地,曾有万年堂、树仁堂、复元成等多家中药店,其中藻露堂、敬元堂和敬信堂等最负盛名,此街以中药分甘、辛、酸、苦、咸五味而得名。1966年曾名五星街中段,1972年恢复原名。

据光绪《西安府图》标注,五味十字街西段北侧曾有清代修建的万青寺、多忠勇公寺,最耀眼的是山东、两湖、安徽、中州、湖广、浙江六大会馆林立,可谓旗幡招展、商帮云集,盛况一时。会馆附设戏楼、祠堂、义学,既是商贾协商议事之所在,也是旅人抚慰乡愁之港湾。

名人轶事:半部近代西北史

1923年,康有为曾寓居中州会馆“可园”,题写《咏可园》十首,留下“老来犹作青门客,一枕钟声到梦迟”的唏嘘。

1933年3月,经杨虎城授意,南汉宸、王季陶等人在五味十字中州会馆创办私立西京医院,1936年迁往西五路新院址。

读贾平凹的散文《五味巷》,依稀可见1980年代巷子风貌。那时街边种的柳树,老城区比较少见。巷子北口有四间门面,分别卖醋、椒、盐、碱,南口一间铺子专卖甘蔗,凑起来刚好“五味”。秋季多雨,房子潮湿,砖缝、木隙成为蛐蛐的家园,孩子们自然是喜爱的,只是不知有多少大人能听出一种生命之歌、欢乐之歌!

校园与老药铺:两条文脉的交汇

五味什字小学。1944年安徽同乡会借会馆祠堂创办“安徽小学”,1952年更名为“五味什字小学”。1998年,建华小学、湘子庙小学、大保吉巷小学都合并至该校。2022年,学校因土地置换迁至盐店街北侧,原址现在是铭师堂补习培训中心。

这是迁到盐店街的五味什字小学。虽然校址向北平移了一个街区,学校名称得以保留,仍以“五味文化”育人,校园走廊挂“酸甜苦辣咸”五字,设“小小中药馆”,把孙思邈、李时珍请进课堂,让孩子们“知五味、辨百草”。

西安市第六中学。1952年,政府在中州会馆原址上建起西安市第六中学,沿用至今。门楼墙壁上贴的白瓷片有些旧了,大门东侧的电子屏却及时播放着学校的新鲜事。每天上下课的铃声与操场上的呐喊,为老街注入不竭的青春气息。

西安广播电视大学。巷子南侧创立于1979年的西安广播电视大学,曾经弥补了无数人学历教育的遗憾,2020年正式更名为西安开放大学,继续为西安市民提供终身学习的公共教育服务平台。

四百年老药店藻露堂。明天启二年(1622年),湖北荆州籍郎中宋林元在五味十字街东口北侧创办“德润堂”,后易名“藻露堂”。该店研制的妇科良药“培坤丸”誉满海内外,是西安现存最古老的中药铺之一。其“藻露堂”金字招牌由乾隆年间书法家张玉德题写,培坤丸配方1955年向国家公开,1966年收入《中国药典》。2001-2007年西大街整体拓宽改造,沿街木构老铺拆改殆尽,昔日前店后厂、“药香半城”的格局难觅踪迹!

市井美食:老城味道的“新五味”

药香散去,炊烟升起。如今的五味十字临街店铺餐饮业居多,成为美食者“逛吃”的老据点。

海荣锅贴馆——民国28年(1939年)创号,牛肉韭黄锅贴外脆内嫩,配一碗酸辣肚丝汤,是“老西安”的早餐标配。

凹串串老火锅——原址是国营老食堂,红木窗格、水泥地板已经焕新,涮一把麻辣牛肉,辣得“嘶嘶”吸气却停不下筷子。

二十年臭豆腐——小推车、铁篦子、慢火深炸,蘸汁里添一勺蒜水,外酥内绵,隔着半条街都能闻到“臭香”味。

澄城水盆羊肉——澄城会馆与小杨家隔街相望,都主营澄城水盆羊肉,隔街相望、模式互补。每天清晨起灶,汤清肉烂,月牙饼一掰,胡椒与羊汤的白雾扑面而来。

一街两行,各类小吃不胜枚举……

千百年来,这条小街见证了皇城内院、药市街、会馆群、小吃铺……层层叠叠的世事更迭、光影交汇,也把“酸、甜、苦、辣、咸”熬进了时间,发酵成老西安的沧桑岁月、生活百味。

西南城角的巷子各有特色,就名字而言最喜欢的还是五味什字。除了它的历史和风味,还有一个原因,我最最喜欢的秦岭野果——五味子,也具备甘、酸、辛、苦、咸五味,它的美妙只有喜欢的人才懂!

如果你也想找一条品味历史的巷子,来五味十字吧。走着,看着,回忆着,选一个喜欢的小馆,点几样心仪的美食,坐在二楼临街的窗角慢慢品尝,看散学路上流动的校服,听老住户闲聊古今,数数窗外老槐树枝头的“豆荚”,也许可以体会“市井即人间,五味皆人生”。#西安本地#

来源:在长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