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入脑,数日内丧命!印度罕见PAM疫情蔓延,死亡已达19人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21 16:12 1

摘要:最近在印度南部喀拉拉邦,一场由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引发的罕见疫情正在扩散,短时间内已有19人因感染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PAM)死亡,涉及人群从婴儿到高龄老人,最小仅3个月,最大91岁。

最近在印度南部喀拉拉邦,一场由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引发的罕见疫情正在扩散,短时间内已有19人因感染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PAM)死亡,涉及人群从婴儿到高龄老人,最小仅3个月,最大91岁。

这种病一旦发作,病原体迅速攻击大脑,潜伏期极短,致死率极高。

在全球范围内,PAM的平均存活率不足3%,即使是在医疗条件相对较好的喀拉拉邦,也只有24%的患者存活下来。

这次疫情的一个特殊之处在于,它没有出现传统意义上的“集中爆发”。

喀拉拉邦卫生部长乔治明确指出,所有病例为孤立出现,并未发现与单一水源相关的传染链条。

这让追踪感染源变得异常困难。

往年此类疫情,多与某一水体污染有关,通常通过锁定污染源进行封控。

但这一次,每一例病例看似独立,实则可能隐藏着更为复杂的生态传播路径。

PAM并不通过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这对很多人来说似乎是一个“安慰”,但正是这种“非人传人”的特性,使得它更容易被忽略。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主要存在于温暖的淡水与潮湿土壤中,尤其在湖泊、水池等静止水体中较为常见。

感染通常发生在水进入鼻腔之后,比如在游泳、洗澡、潜水时,水流带着虫体进入鼻腔,随后顺着神经系统进入脑部。

而一旦脑部受侵,病情发展极快,从感染到死亡,往往只需要短短几天。

这就对早期识别和干预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目前,喀拉拉邦之所以能将存活率提升至24%,主要依靠的是米替福新这种抗寄生虫药物的及时使用。

但它的有效前提是:必须尽早诊断,迅速用药。

问题在于,PAM早期症状与普通脑膜炎极为相似,如头痛、发烧、呕吐,很多患者在症状加重前已错过最佳治疗窗口,一旦发展到神志不清、抽搐阶段,治疗成功几率将大幅下降。

因此即便存在可用药物,早期识别能力和反应机制才是真正决定生死的关键。

目前,喀拉拉邦政府已启动全州范围的预防性筛查和水源检测,以期找出潜在风险点。

公共游泳池、水井、水坝等重点区域均被纳入检测范围。

PAM也不是什么新出现的疾病,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就有病例报告,但它之所以罕见,是因为其生存条件较为苛刻:高温、高湿、静水环境。

但随着全球气温上升、极端气候频发,PAM的生态环境正在拓展,淡水污染、水资源失管、自然生态失衡,都为这类病原体提供了更大的生存与传播空间。

这次喀拉拉邦的疫情像是一个信号:公共卫生安全与生态环境的关联,远比我们想象中更紧密。

来源:龙医生讲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