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国明, 于2011年开始发表、2016年出版了从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里、找到百回全本《红楼梦》后20回曹雪芹文笔的成名作:《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做出了校对、纠正了前八十回文本中1000多个错误,根据脂批本补全了第21回,以考
咋说,租居在亭子间的著名作家唐国明,真是棵“雷劈不倒,火烧不死,永不改其奋发向上之志,起地顶天”的树
【正文在本文第一张图片下】
唐国明, 于2011年开始发表、2016年出版了从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里、找到百回全本《红楼梦》后20回曹雪芹文笔的成名作:《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做出了校对、纠正了前八十回文本中1000多个错误,根据脂批本补全了第21回,以考古复原方式,删除了第67回不是曹雪芹的文笔,正文中带文句汇校标注、一点精选脂批、词句注释、难字注音本的《再现曹雪芹百回红楼梦》这部大书。此外,为传播自己的理念,唐国明于2019年和2022年陆续出版了《零乡》大部分草稿《鹅毛诗》和《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2018年作品《这样论证哥德巴赫猜想1+1与3x+1》于上海作协、华东师大获奖。自2013年成名后,多次因学术主张、作品出版、文学话题登上热搜,最热时,一次光微博热搜阅读量就是1.2亿。
【半途主义就如前所未有的给世界带来“鹅毛风范、长风情怀”精神的唐国明,最初以《鹅毛诗》《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出版了成熟部分的《零乡》一书中表达的那样: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将来,只在途上;不在别处,不在远方,只在路上;不在故乡,不在他乡,此刻只在半途之上。】
具有鹅毛风范骨、清风明月肉、闲云流水血、长风情怀心的学者、诗者、智者。
找到《红楼梦》80回后曹雪芹文笔。前所未有地发现论证了,在项数为m的等差数前后,数差d相同,项数n相同,且与项数为m的等差数互相为连续数的两组数的和差b= dn(m+n)=d(mn+ n²);则当两组数中间的等差数项数m为0时,则两组项数n相同、数差一律是d的整数,自然相互是连续数,其和差b=dn²。开创鹅毛诗、半途主义、诗意流;集文学家、哲学家、红学家、数学家于一身的著名作家唐国明作品
53、阅读本书作者唐国明的日记6则:居向阳村亭子间记
∮1、写于2016年5月10日:诗书爱晚亭
时值5月7日,应约到岳麓山爱晚亭。当时风雨交加。为避风雨,小小一亭,天下旅客咸集。为消闲愁,一清风明月女子要我为之随心而诗,赏其容、闻其香,我随意歌之曰:“你来自远方,来自鹅毛体上,鹅毛一样飘扬。飘扬在岳麓山下,爱晚亭中,天涯琴上。”毕,亭外风雨更猛。至5月9日,又突然有感,而写下《当我不在,你才会长叹》。自吟自唱道:“不见麓山唐国明,枉来长沙爱晚亭;不见当年唐国明,枉来人世走一程。”一人和曰:“不见唐国明,枉来爱晚亭。”当时,岳麓山下,向阳坡上,风雨又大作不停。
∮2、写于2018年1月19日:奇景天成记
天以无为之力成此一奇观,安然于山中。我未来之前,无人命名,我去之后,也无人命名。藏之深山,无意于声名远播;安于路旁,无意于人迹所至。不依大江,只伴小溪,面朝高山,背负苍天;似风似水,似雾似云,如梦中求景而景在,似野中求诗而诗存。
所谓好景于荒山世外,天然而在,自然而生,让你来之入梦,归去梦之。然我观之后,不知何年何月何日,此处又将会为天下人所知。在未知之前,此处在天下俗眼之外,知之后,此处又成天下一奇观。
天下人观此奇景,此奇景不观天下人。天下人找此奇景,此奇景不找天下人。天长地久修于此处,成一奇观;一成奇观,终逃不过高人慧眼所识。一被一人所识,终将为天下人所识。一被天下所识,不被天下所用,就被天下所观。
所幸者,路绕其背从其侧而过,此奇景而未被所废;所幸者,路无意到此,而此景被慧眼无意见之、识之、观之。
我来之,此处仍静好,我去之,未知此处将何存。既自然而成,就顺其自然于世。得大自在者,惟无形无影之清风;德配天地事,惟大雅大俗之圣贤能为。
天命所在,我能为者,惟以一腔之力,用江河奔腾天下之势歌之而去。
∮3、写于2018年7月3日:此在记
此在有一山,山上有一坡,坡上有一石,石下有一泉,泉下有一流,一流之下有一潭,潭上有一亭,潭下游鱼数十。有来此散坐者,有来此闲步者,三三两两,谈笑自如。唯我闲云流水如草木无言,于此静坐了一年又一年。
潭边银杏,绿了又黄,坡上枫叶落霞一样飘飞了一年又一年。而我仍是一人一纸,一日一餐,陋居一室,坚守一梦,不知日月流逝,不识人间烟火,只觉一切,黄了又绿,绿了又黄,去了又来,来了又去,过眼无尘,不见着落。
若问此在何处,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4、写于2018年8月15日:一棵雷劈不倒、火烧不死的树
世上有树,已活千多年。千多年里,风吹雨击,冰熬火煎,成长成材。因植于村口,挡风配水护村,被拜为神,而免遭砍伐之祸。却因其长得太高,被雷击去其顶;因其长得太大,而被火烧去其心。相传烧三天三夜之后,从树底直烧透其顶,最后火才被暴雨浇灭,而残存幸活于世至今。
被雷击去其顶之树,我在他乡见过;被人为破坏,因树高冠大荫蔽稻田,由于本地村规,不能砍,而被人在树底削其皮一圈,而幸存活的大树,我在吾故土胡山界村见过。而被雷劈不死,被火烧其心而不亡之树,我仅于故乡长安营见之。初见它时,是1996年9月,再见它时,已是2016年8月。20年前真不知20年后,会以作家之身份来之。回想这20年所经所历,又何不似其树遭遇过“雷劈其顶,火烧其心”之艰难;又何不似此树,不改“雷劈不倒,火烧不亡,永不变其奋发向上,直抵苍穹,遮天盖地之志”。
这么多年来,曾老想从自身从其它故地事物,寻找故乡之魂,故乡之灵,寻找从自身中涌流而出的精神根源;是来自何处的精神文化底蕴,让我耳不红心不跳喝水吃饭一样向天下人随口喊叫出:“似神仙下凡,寻残觅缺,考古《石头记》残卷,不失长风情怀;如曹公再世,食风餐月,找回《红楼梦》全本,已具鹅毛风范。”“死心塌地,以肝为纸,丢得起用得当学得专积得厚,闲云流水,是非任他众生论;居高临下,沥血书辞,看已透拿已定说已思悟已真,朗月清风,功过自留后人评。”“思危奋发图强,实事求是,认知世界真理,考古复原红楼梦;写文安和天下,与时俱进,改造现实命运,大声传唱鹅毛诗。”
找来找去,思去想来,我以“一餐饭先生”之精神而不变追梦之心,何不似生于故土长于故土的此树。我多年后随口呼喊出来的豪言壮语,何不似我小时站在我屋后看牛山山顶,立于群山之上,面对山涛雾海想对天下发出的雷霆之声。
想想长于斯生于斯,于高坡山顶深谷大沟老林下活下来的祖祖辈辈的故乡人,又何不是雷劈不倒、火烧不死,生生不息、人丁兴旺地存活于湘西南边地。
吾若有成,又何不是故乡此树“雷劈不倒,火烧不死,永不改其奋发向上之志,起地顶天”的精神发挥。虽此种精神或来自一人,或来自一树,或来自一县,或来自一省,又何不是来自吾整个中华及世界之文化,而形象于吾乡一树上。可以说,吾整个中华及世界之文化,更如一棵雷劈不倒、火烧不死之树。
我写此文时,其树还存,我写此文后,不知此树还能存活多少年。愿吾文长存,愿此树长青。
∮5、写于2020年7月14日:居向阳村亭子间记
于岳麓山之下,租居最底层8平方米之内,与小衣柜、小书架、小卫生间、桌子、凳子、旧台式电脑、床、被子、书、杂志、纸、笔墨、扇子、电风扇、门四目相对,含情脉脉。
能为我发声者,皆是入窗吸我鲜血蚊虫与门外从下水道出来偷食的老鼠。
切片面包、鸡蛋、麦片、芝麻糊、热得快壶煮的茶,及每日于湖南师范大学校园内小饭馆一餐,填我肚子之沟壑。
与赫石坡下岳王亭水潭金鱼,桃子湖中、吹香亭外枯荷,穿石湖边走廊,上岳麓山的斜径;这些不谈名利之友相交。与春夏风雨,秋冬红叶;这些不讲柴米油盐的红颜知己相游。
常以清风明月当肉、闲云流水当骨,以《再现曹雪芹百回红楼梦》,以出版、发表的《零乡》大部分草稿,当酒为宴,待天下来往之友。
来于看牛山顶白云之上,曾是白云之子;寄于岳麓山星球之中,常以神仙自居。问学江湖之外,守八尺之室,与天地同进退,共生死。
身来尘世难足百年,将心留于几部百万年传世之书上,摆成长风情怀之骨,鹅毛风范之肉,煮江湖大海之汤,饱天下肠胃之饥,成就千古之名,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往。
∮6、写于2020年9月15日:此湖记
山中有湖,在穿石坡,曰穿石坡湖。湖在山中,我在山下。我来此山时,湖还没有。山中闲走见之后,从此便知山中已有此湖。此湖在山中,见之人知之。我在山下为文写诗,天下人已知之。然天下人知此山,也知山下有我此人,而还不知山中有此湖。所以写文告之天下,让天下人知之。
唐国明的书法:鹅毛帖
半途主义是由著名作家唐国明提出的哲学思想与文学观念。其核心观念是:我们都是途中人,此刻我们都是一群在途上去成就自己和天下的人。
他经典的表述为:“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将来,只在途上;不在别处,不在远方,只在路上;不在故乡,不在他乡,此刻只在半途之上。”
唐国明通过已经发表、出版大部分草稿的《零乡》,以诗意流方式融合诗、文、史、哲、数理,将半途主义具象化为对“归属感缺失”与“人类永恒漂泊”的哲学反思,形成了独特的“鹅毛诗式的诗意流半途主义废话”文学风格。
半途主义认为人生与世界处于永恒的变化与过程中,既无绝对的起点也无绝对的终点,一切皆在“途中”。
人作为“途中人”,既不属于过去、现在或未来,也不拘泥于故乡与他乡,而是始终处于半途之上。生命的价值在于“此刻”,即“除了拥有此刻,我们一无所有”,在千难万险中,以鹅毛风范、长风情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每个人都如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一样,心中都装有一个精神上的皇帝。在《零乡》这书中,主人公唐国明是以自己为自己的皇帝,士兵是以皇帝为皇帝。
《零乡》一书中主人公,唐国明,是以自己为自己的皇帝;士兵,是以皇帝为皇帝。他们与每个都如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一样,心中都装有一个精神上皇帝的形形色色人,在长城要塞上交集,共同演绎出一部跨越几千年的史诗。展现了无归的人类为了寻找归,而艰难奋进的历程。
一个忠于自己的皇帝的士兵,一个不失鹅毛风范骨、长风情怀心,开创鹅毛诗、诗意流、半途主义,找到《红楼梦》八十回后曹雪芹文笔,写有《零乡》、忠于自己理想的作家唐国明,与一些神神色色的人,以长城要塞为中心,共同交集出了一部从古至今,跨越几千年的话剧一样的、百科全书式的史诗。整部作品以鹅毛满天的方式,以诗意流的形式,讲述了永处半途之上、永处无归零乡状态的“我们”,为了一个归,一个此刻又一个此刻艰难奋进到今的历程。
唐国明的《零乡》是一部融合自传、哲学思考与诗意表达的长篇作品。该书被视作“诗意流”与“半途主义”文学的开创性实践,以独特视角探讨人类普遍的精神困境,被称为“一部关于我与我们被零乡的书”。
作为“百科全书式的自传小说”,《零乡》结合了文学、哲学与数学思维,通过碎片化的废话叙事展现个体在当代社会的生存困境。书中包含2019年、2022年前后出版的《鹅毛诗》《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
从文学哲学上说,“零乡”是唐国明开创的一个词。通过“零乡”这一概念,指出人类处于“无根、无确定性、无依靠感”,“在途上、无归、老在此刻、此处”的状态。“我们都是途中人”,“此刻才是我们唯一的归宿。”提出了“我们既不在过去,也不在现在,更不在将来,我们只是在途中、在此刻此处”,以及人类在“重复在此”里,不得不把此刻此处作为归,归于一个又一个此刻此处的哲学主题。
2025年3月14日安徽全椒县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好书推荐”发布了何章平先生写的《在喧嚣中觅得诗意栖居:》一文里——称唐国明为“都市生活的诗人哲学家”。称《零乡》一书“书中的每一页都闪烁着智慧的熠熠光辉,每一章都蕴含着对生命本质的深度叩问,如同镜子一般,清晰地映照出我们的生活状态与精神困境。”
唐国明2016年出版从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找到《红楼梦》80回后曹雪芹文笔的书。
唐国明说过:续写《红楼梦》一万年也没有意义
编辑
唐国明,具有鹅毛风范骨、清风明月肉、闲云流水血、长风情怀心的学者、诗者、智者; 集文学家、哲学家、红学家、数学家于一体,集找到百回全本《红楼梦》后20回曹雪芹文笔,开创鹅毛诗、半途主义、诗意流成就于一身的著名作家。在《钟山》《诗刊》《鸭绿江》《延河》《星火》及其他国内外书报杂志上发表作品近100万字。于2011年开始发表、2016年出版了从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里、找到百回全本《红楼梦》后20回曹雪芹文笔的成名作:《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做出了校对、纠正前八十回文本中1000多个错误,根据脂批本补全了第21回,以考古复原方式,删除了第67回不是曹雪芹的文笔,正文中带文句汇校标注、一点精选脂批、词句注释、难字注音本的《再现曹雪芹百回红楼梦》这部大书。此外,为传播自己的理念,唐国明于2019年和2022年陆续出版了《零乡》大部分草稿《鹅毛诗》和《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2018年作品《这样论证哥德巴赫猜想1+1与3x+1》于上海作协、华东师大获奖。自2013年成名后,多次因学术主张、作品出版、文学话题登上热搜,最热时,一次光微博热搜阅读量就是1.2亿。
另外,唐国明在数学上——
一、发现论证了等差数列3个新规律
1、项数n相同,数差一律是d,且相互是连续数的两组整数,其和差为d与n²的乘积,即b=d×n²。如1、2、3、4与5、6、7、8;这两组数之和的和差就是它们的数差1乘以它们的项数4的平方16。如2、3、4与5、6、7。这两组数之和的和差就是它们的数差1乘以它们的项数3的平方。如2、4、6和8、10、12,这两组数之和的和差就是它们的数差2乘以它们的项数3的平方。
这个规律可以通过数学公式来证明。假如一组数为a、……、a+(n-1)d;另一组数为a+nd、……、a+(n+n-1)d,则:
b={【(a+nd)+[(a+(n+n-1)d)]】×(n÷2)}-[a+(a+(n-1)d)×(n÷2)]= d×n²。
若a前与a后数差d相同,项数n相同,且与a互相为连续数的两组数的和差b为d(n+ n²),即:b= dn(1+n)=d(n+ n²),如4前的1、2、3与4后的5、6、7,和差就是数差1乘以项数3加3的平方,为12。如12之前的9、10、11与12之后的13、14、15,和差就是数差1乘以项数3加3的平方,为12。如12之前2、4、6、8、10与12之后的14、16、18、20、22,和差就是数差2乘以项数5加5的平方,为60。如100之前的91、94、97与100之后的103、106、109,和差就是数差3乘以项数3加3的平方,为36。如16前的1、4、7、10、13与16后的19、22、25、28、31,和差就是数差3乘以项数5加5的平方,为90。
这个规律可以通过数学公式来证明。a前等差数列为:(a-nd) 、……、a- d ;a后等差数列为:(a+ d) 、……、a+nd;则:
b= { [ (a+d)+(a+nd)]×(n÷2)}-{ [ (a-nd)+(a-d)]×(n÷2)}= dn(1+n)=d(n+n²)
同样可推导出,在项数为m的等差数前、后,数差d相同,项数n相同,且与项数为m的等差数,互相为连续数的两组数的和差b= dn(m+n)=d(mn+ n²)。如4、5、6前的1、2、3,与4、5、6后的7、8、9,和差就是:数差1×[(中间数组项数3×两边数组项数3)+两边数组项数3的平方]=18。如“14、16、18”前的6、8、10、12,与“14、16、18”后的20、22、24、26;和差就是:数差2×[(中间数组项数3×两边数组项数4)+两边数组项数4的平方]=56。
这个规律可以通过数学公式来证明。“a、a+d、……、a+(m-1)d”前等差数列为:(a-nd) 、……、a- d ;“a、a+d、……、a+(m-1)d”后等差数列为:a+md 、a+md+d、……、a+md+(n-1)d;则:
b= { [ (a+md)+【a+md+(n-1)d】]×(n÷2)}-{ [ (a-nd)+(a-d)]×(n÷2)}= dn(m+n)=d(mn+n²)
综上所述,在项数为m的等差数前、后,数差d相同,项数n相同,且与项数为m的等差数,互相为连续数的两组数的和差b=dn(m+n)=d(mn+ n²)。若中间,间隔等差数,项数为0,即m=0时,则两组项数n相同、数差一律是d的整数,必然相互是连续数,其和差为d与n²的乘积,即b=dn²。
2、项数n相同、数差是d,且相互是连续数的两组整数之和的和差,与另一项数n相同、数差是d,且相互是连续数的两组整数之和的和差相等。如:2、4、6、8与10、12、14、16这两组数之和的和差,等于15、17、19、21与23、25、27、29,两组数之和的和差,都是32。
3、从1开始的,项数相同、数差是2,且相互是连续数的两组奇数,一组数之和是另一组之和的3分之1。如1、3、5和7、9、11,这两组数之和的比就是9:27。如1、3、5、7、9、11与13、15、17、19、21、23,这两组数之和的比就是36:108。【可以不看的简单证明:设每组数的项数为n,即{ [1+【1+2(n-1)】]×(n÷2)}÷{(1+2n)+ [1+2n+2(n-1)]×(n÷2)}=1/3。】
二、在论证哥德巴赫猜想的过程中,发现至少存在一对素数对称分布于任意大于3的整数左右两侧,且这两素数之和是此整数的2倍。即 t=[(t÷2)-q]+[(t÷2)+q]。 这一发现为哥德巴赫猜想1+1形式的成立提供了确定的支持。
三、 开创性的将3x+1猜想拓展为哲学模型,来解释宇宙万有的生成过程。通过“奇变递增为偶”和“偶变递减为奇”的运算规则,指出任何大于0的自然数最终都会落入一个特定的类似于3x+1猜想,“奇数x乘3加1,奇变递增为偶”和“偶数除以2的n次方,偶变递减为奇”的运算规则下,产生的4、2、1数字循环圈中,形成一种“万有总在途中”的通变模式。即:
……2x ↔ x ↔ (3x+1)÷2ⁿ ↔ …… ↔ 2ⁿ ↔ 4、2、1……
从而推导出宇宙星系万有的诞生与演化,不可能来自于爆炸,而是遵循类似于3x+1猜想“奇变递增为偶,偶变递减为奇”的圈套生成,最终归于“4、2、1”循环模式的形式。即:宇宙不始于爆炸,宇宙始于似递增递减的奇偶扩散造化中。
来源:作家唐国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