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付费神话崩塌:健身房,才是真正的“跑路高手”!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21 17:35 2

摘要:近两年来,健身房跑路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从地方小型健身房到全国连锁品牌,甚至是中高端健身会所,皆陷入了“开店—圈钱—闭店”的恶性循环。

7月底,威尔仕上海徐汇苑店正式闭店,这个曾经号称“中国健身行业标杆”的品牌,彻底跌下了神坛。

近两年来,健身房跑路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从地方小型健身房到全国连锁品牌,甚至是中高端健身会所,皆陷入了“开店—圈钱—闭店”的恶性循环。

每一次跑路,都会有大批会员拉群维权、拉横幅讨说法,但皆石沉大海,成千上万块的年卡、私教钱都打了水漂。

甚至大多数店跑路都有特定的套路,春节后、暑假结束、双十一前皆是闭店高峰期,闭店前的操作一致:办活动、搞促销,堪称“跑路高手”。

更让人头疼的这场闭店潮是催生了“职业闭店人”,专门接手资金链断裂的健身房,基本操作就是表面上疯狂卖卡,暗地里换法人、转股权,卷钱跑路,让本就艰难的维权,难上加难。

短短几年时间,曾“一本万利”的预付费神话健身房,如今怎么就集体陷入了倒闭潮呢?

健身房接连倒闭,已从“个例”变成了一种行业现象乃至风险。

仅2025年中国健身房倒闭率已高达50%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的健身房闭店率一度超过20%,即使是头部品牌也难逃闭店潮。

有专业人士计算过,84%的健身房没法撑过开业后的第一年,平均生命周期仅16个月。

那句玩笑“十家健身房,九家在跑路”正在成为现实,也难怪有人感慨:“健身房卖卡的热情,永远比他们开门的决心要大得多。”

尤其是2023年中国健身相关企业注吊销数量同比大幅增长,过去5年倒闭总数超3万家,而倒闭后的维权更是艰难。

健身房维权有多难?据最高法数据显示,仅2025年预付式消费纠纷中,健身类案件占比18%,想要追回损失几乎不可能。

要知道,健身房曾经可是暴利行业,一张年卡动辄几千块,私教课一个季度就是上万,与“贵族运动”无异,但很多人都是咬牙买单。

而那时开健身房被认为是“稳赚不赔”的生意,很多人都是冲着“高回报纷纷入场,恨不得在核心商圈、社区一条街上开满门店。有多夸张?2021年全国健身房数已超14.9万家。

其实健身行业在过去的20年里,“开店-闭店-再开店”循环已是常态,但非简单的个体经营不善。

当然,比起闭店,更让人头疼的是,消费者的健身热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稳定。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80%用户月均到店次数不足4次,私教完课率仅12%。在一次次信任透支中,行业口碑也日渐崩塌,尤其是频繁跑路现象,更是让整个行业都陷入了信任危机。

中国健身行业一哥一兆韦德就是典型,这个高端健身房,会员费动辄五位数起步,巅峰时期全国开店超140家,可现如今也逃不过闭店、跑路、欠薪的魔咒,就连创始人也一夜之间清空了社交账号,神秘消失。

其实,欧美的健身市场也经历了大洗牌,这足以说明并非简单的市场问题,而是行业模式问题。

传统健身房的行业模式从一开始就有问题,严重依赖“预收款+高负债”逻辑,收入来源单一,且极度依赖现金流。

简单来说,健身房把用户付的年卡钱当作了当期利润,拿着预收款继续开店或投资,而非用于提高服务质量。

而年卡使用周期为12-24个月,如若新会员数量不足,那就会迅速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甚至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恶性循环。

更何况传统健身房通常需要大面积场地,且大都处于人流密集的商圈或大型社区,租金成本居高不下;人力成本更是大头,教练薪资、销售提成、奖金.....一圈摊下来利润少得可怜。

在经济繁荣时期,该模式靠着规模大和用户冲动消费还能吃得开,但当行业进入竞争激烈阶段,器械、课程都大差不差,唯一能卷的就是价格,一波又一波价格战下来,大家都没钱赚了。

尤其是口罩期间,传统健身房的自身痛点就显露无疑。彼时收入为零,房租、工资照发,巨大的现金流压力压倒了一大批门店,健身房曾赖以为生的预付费神话,就此开始崩塌。

而在此期间,用户习惯也已改变,大家更乐意在家跟着帕梅拉、刘畊宏跳操,或在keep上完成一节课程,健身房健身不再是首选,毕竟羊毛不薅白不薅。

等到健身行业缓过神来,传统健身房不仅失去了其优势,还要背负高额成本,闭店已然成为一种必选项。

与此同时,新业态的崛起,更是加速了传统健身房的衰退。

一大批“小而美”精品工作室专注团课、瑜伽、搏击,采用月付或次卡方式,降低了用户风险;而互联网健身平台则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凭借低成本、高灵活吸引了一大批会员,二者几乎以绝对之势碾压了传统健身房。

在行业信用危机下,不少连锁品牌也进行了自救,但还是挽救不了江河日下的健身房,就连香港规模最大的健身房舒适堡也倒下了。

虽说健身行业倒闭潮已然是不可逆之势,但健身市场的需求是毋庸置疑的,据统计中国有4亿健身潜在人群,且大都是年轻用户。

尤其是Z世代的崛起,正在重塑行业逻辑。

年轻人更追求性价比,比起动辄成千上万块私教年卡的传统健身房,Z世代更愿意选择月卡、季卡、次卡这样的轻量化消费方式;比起机械式地推或硬广,他们更相信口碑或KOL推荐,比起冷冰冰的器械,他们更愿意体验感、服务。

于是,各类新模式开始涌现。

“健身界瑞幸”乐刻用“小店+月付+24小时营业”切入市场,让健身变得像便利店一样方便。

超级猩猩直接取消年卡,只卖次卡,靠特色课程和教练IP吸引用户,做出了一种“健身的沉浸式体验”。

Keep则是线上线下结合,把健身当成一个全链路的数字化平台,用AI教练和社群打卡,把用户牢牢留在系统里。

3元共享健身房,凭借无人化、零推销以及价格优势,在高端健身房林立的上海也赚到了钱。

而这些新业态无一例外都有一个共同点:轻资产、轻负担、重体验,它们比传统健身房更懂用户,尤其更懂年轻人。

如果把目光放到国外,我们也能找到答案,美国的Planet Fitness就是低价月费+标准化门店的代表。

口罩期间,很多传统大店破产关门,但Planet Fitness反而继续扩张,还把会员价上调到15美元,依旧增长喜人。

也就是说,最终存活下来的都是轻量化、强标准化、低获客成本的高级玩家,所以说不是健身房不赚钱了,而是跟不上市场与消费者了。

而健身房倒闭潮,也是预付费神话的终结,毕竟消费者也不傻,谁也不会把钱提前交给随时跑路的店。

所以,未来的健身房该如何存活?答案很清楚,以年轻用户为中心。模式要轻,运营要精细,课程要有特色,让用户觉得“值得”。

当然,最重要的是修复信任。只有敢于承诺,敢于退卡,敢于透明经营,消费者才会再次买单。

其实,不管是威尔仕,还是一兆韦德,都不只是品牌的终结,而是传统健身房模式的退场,更是对整个健身行业的警示:消费者想要的不多,唯一真诚与透明矣。

而这场席卷整个行业的倒闭潮也并非是行业末日,而是市场从野蛮生长走向成熟理性的必经阵痛,更是重新洗牌的过程,健身依然是一个值得期待的万亿级市场。

来源:璐透社online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