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在如今的乡村田埂上,常见的是佝偻着背的老人在地里忙活——中青年男子外出务工早已是常态,连曾撑起“半片天”的中年妇女,也为了更高收入、更好的子女教育,涌入城市的工厂、餐馆。这种“老弱病残守乡村”的景象,不仅让土地失去了“青壮年活力”,更悄悄埋下了粮食安全与乡村
田埂上的“银发脊梁”:农村劳动力空心化如何破局?
走在如今的乡村田埂上,常见的是佝偻着背的老人在地里忙活——中青年男子外出务工早已是常态,连曾撑起“半片天”的中年妇女,也为了更高收入、更好的子女教育,涌入城市的工厂、餐馆。这种“老弱病残守乡村”的景象,不仅让土地失去了“青壮年活力”,更悄悄埋下了粮食安全与乡村存续的隐忧。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空心化”,根源在于“乡村机会少、收益低”。一亩地种粮食,一年净利润往往不足千元,而中年妇女外出打零工,每月能挣3000-5000元,还能顺便照顾在城市读书的孩子;农村医疗、教育资源薄弱,为了让老人看病方便、孩子上好学,许多家庭即便不舍,也只能选择“候鸟式迁徙”。这种现实选择,让农村成了“劳动力输出地”,留下的老人不仅要种地,还要承担带孙辈、照顾更年长老人的双重压力,不少土地因此从“精耕细作”变成“粗放管理”,甚至出现撂荒。
更关键的是,劳动力老龄化直接制约农业发展。老人体力有限,难以应对规模化种植、机械化操作,新型农业技术(如无人机打药、智能灌溉)推广受阻;他们习惯了“看天吃饭”的传统模式,对优质品种、绿色种植的接受度低,导致农产品质量和产量难以提升。长此以往,“谁来种地”的问题会愈发突出——当这代“银发农人”种不动时,若没有新的劳动力补位,14亿人的吃饭根基或将动摇。
破局的关键,在于让乡村“留得住人、有奔头”。其一,靠“农业现代化”减人力、提收益。河南驻马店的合作社搞“土地托管”,农民把土地交给合作社,由专业团队用大型机械耕种,老人只需坐等分红,每亩地年收益比自己种多300元;江苏盐城推广“无人机植保服务队”,一台无人机一天能打药500亩,相当于20个老人的工作量,既解放了人力,又提高了效率。
其二,靠“乡村产业升级”创造新机会。四川青神县鼓励中年妇女返乡做“竹编电商”,在家门口就能把竹制品卖到全国,月收入不比打工低;山东寿光的“蔬菜大棚直播”,让妇女们一边照料大棚,一边通过手机带货,既守住了家庭,又盘活了产业。这些实践证明,只要有适配的产业,乡村完全能吸引劳动力回流。
其三,靠“公共服务补短板”稳住人心。在湖北黄冈,许多村庄建起“村级幸福食堂”,老人吃饭有保障;河南信阳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农村学校也能共享城市优质师资——当农村的医疗、教育跟得上,中年妇女不必再为“孩子上学、老人看病”被迫外出,自然愿意留在乡村。
农村不是“被遗忘的角落”,田埂上的“银发脊梁”也不该一直孤单。破解劳动力空心化,既要用技术为农业“减负”,也要用产业为乡村“增活力”,更要用公共服务为家庭“解牵挂”。唯有让乡村成为“能谋生、能安居、有希望”的地方,才能让更多人愿意回来、留下来,守住土地的生机,也守住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农”根基。
来源:耀中品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