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名师大咖奔赴成都四十九中!聚焦跨学科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

摘要: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强调了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倡导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科实践,推进育人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在此背景下,为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政策导向,充分利用先进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2024年12月11和13日,在四川省成都市第四十九中学校枫林校区隆重举办“聚焦

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强调了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倡导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科实践,推进育人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在此背景下,为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政策导向,充分利用先进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2024年12月11和13日,在四川省成都市第四十九中学校枫林校区隆重举办“聚焦跨学科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主题开放周活动。活动紧密围绕“跨学科学习的实施策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路径”两大主题,通过课例展示、专题讲座、主题发言、圆桌会议等多种形式,旨在探索跨学科教学在基础教育中的有效应用,同时强化学生对非物质文化的认识与传承责任感,共同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与文化自信的深度增强。

本次活动由成都市教育局指导,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成都市成华区教育局联合主办,成都市成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四川省成都市第四十九中学校承办。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谭文丽副院长、成华区教育局叶树文副局长、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所黄静梅所长、四川教师发展中心正高级教师彭建老师、成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李春歌院长、成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党支部陈萍书记、成华区政府督学邓丽、成华区教育局督导室曹建全主任、成华区教育局人事科谭伟科长、成华区教育局中教科郭红彬副科长、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所黄宇老师、成华区教育局人事科朱江老师,以及来自各友好学校的领导及教师代表参与现场活动。

PART01

活动开幕 领导致辞

四川省成都市第四十九中学校副校长钟巧担任开幕式主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谭文丽、成都市成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春歌、四川省成都市第四十九中学校校长任小林发表致辞。

四川省成都市第四十九中学校副校长钟巧主持开幕式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谭文丽指出:当下教育发展走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时期,核心素养导引下学生的学与教的变革,是我们深度思考的话题。素养培养具有整体性、融合性、发展性、迁移性和生成性的特征,我们要将育分的思路转变为育人的思路,注重学生知识的内化、转化和活化,让学生的情境中,在深度学习中,在认知、理解、探究、发展思辨和价值涵育中,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把学习、生活、学科的逻辑深度结合,在任务驱动的跨学科学习中实现五育融合是着力探究的问题。此次活动,聚力教育核心问题,将非遗文化与跨学科学习有机融合,对于探索在人工智能、数字赋能的当下,既走向创新,又能秉持文化传统,具有积极意义。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谭文丽致辞

成都市成华区教育局副局长叶树文同志指出:近年来,成华区在大力实施教育强区幸福工程的过程中始终把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坚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创新型教师、创新型学校,成都四十九中是区域教育发展的缩影,立足于学校实际,着力打造“梯进式”校本研修体系,推动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激发了广大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众多市级基地校中入选开放周活动,反映了近年来学校在教师发展、办学质量、办学规模、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

成都市成华区教育局副局长叶树文致辞

四川省成都市第四十九中学校任小林校长表示:四十九中始终秉持“育模范人格、琢栋梁坯璞”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积极探索和实践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模式。他强调,本次活动聚焦跨学科学习,旨在通过非遗文化与多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同时,任校长也提到学校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及教育教学改革上的不懈努力,并表示将以此次开放周为契机,展示教育成果,探讨教育未来,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共同推进成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成都市第四十九中学校校长任小林致辞

PART02

水韵文心 学科共舞

——非遗民俗之都江堰放水节

放水节是都江堰民众为庆祝都江堰水利工程岁修竣工而举行的庆典仪式,战国时建成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而都江堰的岁修制度发展到明清以后即演变为枯水时置放杩槎、拦水修堰,次年清明前后砍断杩槎、开堰放水的习俗,流传至今。都江堰清明放水节,再现了成都平原农耕文化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先贤、崇德报恩的优秀品质,具有弘扬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我校语文组的活动即围绕放水节展开,在平时开展多项活动的基础上,2024年12月11日上午,语文组在多功能厅进行了成果汇报。

专题讲座(李论)

李论老师带来《水润天府 智慧结晶 ——非遗“都江堰放水节传说”的跨学科探索之旅》的专题讲座,李老师以“都江堰放水节传说”为核心,从教育方式变革、课程标准设置、学学习方式转变、学校发展需要等方面探索了跨学科的历史必然性与时代召唤;然后挖掘都江堰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活动形成、文化精粹等角度简要解析都江堰放水节的多维度解析;随后,围绕都江堰放水节这一核心主题,整合历史学、地理学、环境科学、民俗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知识,从研制项目目标,确定项目主题;创设问题情境,规划项目进程;搭建学习支架,明确认知策略;团队合作探究,生成项目作品;公开项目成果,进行全程评价等五个方面阐释了跨学科学习的实施策略。在讲座的最后,李老师深有感触地说,“教育教学的变革与坚守中,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勤勉求实、乐业奋进的成都四十九中语文人一直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征程中,在教育改革创新的道路上……我们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索之旅定能繁华竞放,硕果累累!”

微课例展示(王娇)

王娇老师带来《走进放水节:调查寻踪多角度探究内涵》的微课例分享。本次主题学习活动以完成都江堰放水节调查报告为载体,以都江堰放水节的价值意义为核心内容,了解、梳理都江堰放水节的起源、历史发展、主要活动和仪式、面临的挑战、保护建议等。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升跨学科、跨媒介学习能力,从不同维度了解都江堰放水节,科学的认识放水节的价值。同时,结合自己的调查研究,得出自己的认识,并尝试完成调查报告,来加深对放水节的认识。用制作完成调查报告的方式开展跨学科学习,能够引领学生挖掘放水节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为深入了解都江堰放水节提供独特视角。

微课例展示(王桂兰)

王桂兰老师进行了《多文体下的文化盛宴——都江堰放水节多文体写作的魅力与实践》微课例展示。学生通过对都江堰放水节这一非遗文化的多文体写作尝试,学习了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并对放水节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描述、分析和评价,在写作中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化素养,而且加强了对非遗文化传承的意识。

微课例展示(刘蕾)

刘蕾老师的课例《思辨放水节:申遗之路的智慧碰撞——都江堰放水节模拟申遗答辩会》立足于都江堰放水节,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化身非遗大使,参与模拟申遗答辩会。通过这场答辩会,我们将以语文为舟,以文化为帆,在实践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共同探索都江堰放水节的历史价值、文化意义及现代的传承与发展。

专题讲座(吕丽)

我校语文组吕丽老师分享了题为《跨界深度合作,解读璀璨文化》专题讲座。主要从活动背景、活动安排、活动过程、活动意义及活动反思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和总结本次开放周活动。本次活动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运用跨学科任务群的理念,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文、地理、历史、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及跨媒介搜素资料的能力,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以都江堰放水节为研究主题,展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跨学科学习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了发现美、认识美、宣传美和传承美的积极价值观和审美态度,培养跨学科思考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升了文化素养和综合素养能力。

多人沙龙

最后,四川省教师发展中心专家、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彭建老师首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本次都江堰放水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此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旨在通过深入了解和体验都江堰放水节,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和实践能力。活动融合了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多元的学习平台。然后就现场老师们存在的困惑进行了答疑解惑。共同探讨如何将都江堰放水节传说融入现代教学之中,促进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本次开放周活动设计了民俗、传统美术、传统体育、传统戏剧和传统技艺五类项目,展现了非遗的独特魅力和深远意义。通过跨学科学习,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新的教学思路和模式,力求在传承与创新中提升教育质量。

PART03

艺体双馨 多科并进

——非遗传统技艺之成都漆艺

成都漆艺以其精湛细腻、光彩照人的独特工艺,承载着千年的蜀地文化与匠心精神,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了全面揭示这一传统工艺的无限魅力与深厚底蕴,我校精心策划了一场“成都漆韵,跨界共赏”跨学科探索之旅,旨在引领学生近距离观赏那些历经岁月洗礼却依然熠熠生辉的漆艺作品,感受它们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匠人精神。

通过跨学科的学习与交流,从艺术、历史、化学等多个角度,学生对成都漆艺的制作工艺、艺术特色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本次活动由成华区美术学科带头人蒋雪娇老师担任主持。

专题讲座(常江)

我校美术教研组长常江老师分享题为《成都漆艺·多科融汇:历史、技艺与跨学科学习探索》专题讲座:介绍成都四十九中积极响应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号召,将成都漆艺纳入校本课程体系,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成都漆艺的历史与技艺。学校不仅注重课程内容的构建,还强调教师的专业成长,确保教学的专业性和实践性。此外,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如漆艺工作坊、社团活动实践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漆艺文化的传播。学生们在亲手制作漆器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传统工艺的魅力,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微课例展示(范钰琴)

美术青年教师范钰琴进行《漆韵成风:探秘成都漆器纹样之美》微课例展示:以成都漆器纹样为载体,引导学生理解非遗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课程的特点在于实践性强,融合地方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通过本节课,学生不仅学到了传统艺术的知识,还在创作中提升了审美与创新能力,进一步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专题讲座(蒋雪娇)

成华区美术学科带头人蒋雪娇老师分享题为《美术学科主导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模式建构——以“成都漆艺”为例》专题讲座:介绍成都四十九中美术组是如何结合课标,紧密围绕“跨学科学习的实施策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路径”两大主题,以成都漆艺为例开展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跨学科学习设计与实践的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入地了解成都漆艺这一传统技艺,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创新精神,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传承者与创新者奠定基础。

PART04

八段锦艺 学科交融

——非遗传统体育之河南八段锦

八段锦,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千年的养生智慧与哲学思想,其根源可追溯至古代导引术,融合了中医经络理论、呼吸吐纳之法与肢体动作的和谐统一。在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背景下,八段锦以其简单易学、效果显著的特点,成为了促进人们身心健康、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持续推动与跨学科教育理念的蓬勃发展,我校紧跟时代潮流,精心策划了一场跨学科探索之旅,旨在引领学生深入探索八段锦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化身为多重身份的探索者。

微课例展示(樊先德)

体育青年教师樊先德进行《跨学科学习课例设计之非遗体育——八段锦》微课例展示:本课以八段锦为载体,融合体育与传统文化,注重学生技能提升、促进健康与文化认同的综合发展。教学目标包括掌握八段锦基本动作、提升身体柔韧性与呼吸调节能力,并了解其历史渊源及养生价值。课程分为导入、动作教学、健康与文化讨论及课后延伸四个环节。通过教师分段示范与纠错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并引导整套动作的连贯练习;鼓励学生与家人共同练习,强化健康体验与文化传承的双重价值。

专题讲座(武文雯)

本次开放周、市级跨学科课题负责人武文雯老师分享题为《非遗体育:八段锦——从“历史脉络”到“科技应用”的跨学科学习设计》专题讲座:以八段锦为核心,跨学科探索其从古代养生术到现代健康实践的演变。通过历史课程追溯八段锦的深厚文化底蕴,体育课程教授基本动作与呼吸调节,生物课程解析其对身体的生理影响与养生机制,语文课程解读相关文学作品以深化文化理解,信息技术课程则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记录与分析练习数据,全面展示八段锦的多元价值。旨在通过多学科融合,促进学生不仅掌握八段锦的健身技能,深刻理解其文化内涵,培养信息技术应用与健康管理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提升跨学科教学能力,深化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融合的理解,优化课程评价体系,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教学持续创新与提升。

多人沙龙

最后,在多人沙龙《非遗之“力与美”:传统美术、体育主导下的跨学科学习设计与实践》研讨中,成华区美术教研员刘莉萍老师点评道:此次“艺体双馨,多科并进”的探索活动,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实践。成都漆艺与河南八段锦作为非遗文化的瑰宝,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式,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成都漆艺的探索,不仅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其历史渊源与技艺特色,更通过动手实践,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这样的教学模式,既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也体现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希望各校能够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探索跨学科教学的路径,共同推动美术和给予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四川省美术特级教师、天府名师杨书虎老师指出:本次活动是一次富有创意与深度的跨学科教学实践。成都漆艺与八段锦的跨学科探索,不仅展示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成都漆艺的教学,通过多科融汇的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了这一传统技艺,并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审美能力。而八段锦的教学,则巧妙地融合了体育、历史、生物等多学科知识,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深化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了文化自信。希望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在更多学校推广,为美术和体育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PART05

红袍茶韵 香飘中外

——非遗制作技艺大红袍

武夷山,万里茶道的起点,塑造了武夷山岩茶独特的风骨。大红袍,最为出名的武夷岩茶,入口岩韵悠长,茶香醇厚。在武夷山生长的,不仅是一方好茶,更有璀璨的文化。为了深度探索武夷大红袍制茶技艺及文化,领略中国人民的生活智慧与处世哲学,我校以“红袍茶韵,香飘中外”为主题开启了这一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旨在引领学生感受中华茶文化的多样性和源远流长,传承武夷大红袍茶制茶技艺及文化,并探寻大红袍茶的当代发展路径。

通过跨学科的学习与交流,从英语、政治、历史等多个角度,让学生了解了大红袍的制作工艺,历史渊源和政治经济文化内涵。本次活动由张婧老师担任主持。

课例展示(赵洋)

英语青年教师赵洋进行《非遗技艺之武夷大红袍:英语视角下的茶文化探索》课例展示:在本课例中,以武夷大红袍为主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通过上网查阅和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大红袍,并制作英文PPT和双语视频来呈现他们的小组合作成果。小组展示不仅从历史和政治角度探索了大红袍的意义和价值,还呈现了繁琐复杂的制茶技艺和茶艺表演,更有小组以英语剧表演的形式展现大红袍的由来。学生通过课堂不仅能感知茶文化,还能亲身体验茶文化,实践性强。通过本节课,学生拓宽了视野,培养了审美观和礼仪意识,还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主题发言(王静)

历史老师王静以《红袍茶韵,政史同辉:探寻大红袍辉煌历程》为主题,深入剖析了跨学科视域下高中历史项目式学习的有效实施路径与实践活动。王老师围绕项目主题,精心设计了一系列项目式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究大红袍的辉煌历程。在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展现了出色的团队合作精神,不仅学会了如何搜集、整理资料,还锻炼了与他人有效沟通与协作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展示各组的项目成果,既让学生们学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又深刻体验了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跨学科思维能力。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为高中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微课例展示(冯薪亦)

英语青年教师冯薪亦进行《非遗技艺之武夷大红袍:大红袍英文宣传手册制作》的微课例展示。本次微课例通过链接课例和探究性活动,从不同角度展现武夷大红袍的魅力。通过实践性活动掌握“英文宣传手册制作”和“宣传手册评比”的技巧,自主设计“大红袍英文宣传手册”,拓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审美鉴赏和创造的能力。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培养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本课例通过项目式学习这一模式,旨在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课堂教学优势,促进了认知能力的发展,提高了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

微课例展示(母利)

高中政治组母利老师带来主题为《红袍茶韵:展望大红袍的璀璨未来》的微课例展示。本课例坚持立德树人、紧扣课程标,生本理念、着眼持续发展,素养导向、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理念,采用项目式学习法和议题式教学法,推进跨学科学习,以“探索大红袍的未来之路”为本次项目式学习主题,在此主题下又确定了三项驱动性任务:初见大红袍,感受红袍茶韵;再识大红袍,洞见红袍发展症结;制定方案,助力大红袍飘香中外。此课例对于将项目式学习法与议题式教学法相结合共同推进跨学科学习,实现学科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以及推进学科思政教学与大中小思政一体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专题讲座(张婧)

英语教师张婧进行了《红袍茶韵,香飘中外-非遗制作技艺大红袍:英语历史政治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讲座。跨学科主题学习和项目化学习都旨在引导学生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本次政治、历史、英语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是通过三个学科的联结,以我国非遗文化-大红袍茶文化为主题,以项目任务化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将大红袍这一非遗传承文化置于不同时间、不同学科背景下体验、理解,并获得新的非遗传承心得。本组教师通过确立“跨”的原则、挖掘“融”的内在价值、探索“创”的实施策略,以“非遗传承--大红袍茶文化”为统领,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学科间精巧、有机的融合,用项目化的方式推进综合性的学习,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聚焦核心素养的体现。

多人沙龙

最后,在多人沙龙《红袍茶韵 香飘中外—福建武夷大红袍跨学科学习设计与实践多人沙龙》研讨中,成都市初中英语教研员薛蕾蕾老师指出在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应如何有效解决学生语言能力低于认知水平的问题,强调了跨学科路径的重要性,涵盖学科并重型与学科为主型两种模式。提出了利用英语教材或单元主题,开发新学习材料及课外活动等多元学习方法,并突出了教师指导在提升学习成效中的关键作用。在深入探讨项目式学习的实施策略时,指出需要帮助学生设定明确目标、任务分解及教师的适时介入与评价,以确保学习过程的高效与质量。最后,薛老师还强调了项目式学习成果与传统考试成绩的相互补充性,倡导教学评一体化及多元评价维度,旨在全面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与深度学习的实现。整体而言,此次多人沙龙突显了跨学科教学与项目式学习在当前教育情境下的重要价值及实施策略。

非遗古韵焕新彩,文化传承照四方。本次非遗跨学科学习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更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勇敢革新。通过打破学科壁垒,教师得以创新教学方法,拓宽知识视野,加强团队协作,实现了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的双重提升;学生在认知传统文化、提升综合素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团队精神及促进自主学习等方面收获满满。

同时,本次活动有力促进了知识的融合与创新,推动了素养教育的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非遗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生活,让更多学生了解非遗、热爱非遗、传承非遗”的目标。

展望未来

我们将继续秉承“育模范人格、琢栋梁坯璞”的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在跨学科教学实践方面将探索更多富有创意与文化底蕴的教学主题,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跨学科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不懈努力,共同书写教育事业的新篇章。

来源:成都好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