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世纪20年代,中国狂犬病疫苗从动物脑组织疫苗起步,研发水平不断提升。目前,中国已进入细胞培养狂犬病疫苗阶段,生产工艺逐步成熟且稳定。从年产20-50人份到2022年年产2000万人份,中国已成为全球人用狂犬病疫苗的生产和使用大国。这一历程使人群狂犬病发病
自20世纪20年代,中国狂犬病疫苗从动物脑组织疫苗起步,研发水平不断提升。目前,中国已进入细胞培养狂犬病疫苗阶段,生产工艺逐步成熟且稳定。从年产20-50人份到2022年年产2000万人份,中国已成为全球人用狂犬病疫苗的生产和使用大国。这一历程使人群狂犬病发病率降至0.0111/10万,其中疫苗的贡献尤为显著。
狂犬病疫苗的生产涉及三大核心技术:毒株、细胞基质及生产工艺。这三者的结合,决定了疫苗的免疫效率和质量。狂犬病疫苗的生产,可以形象的比喻为果实的种植:毒株是种子,细胞基质是土壤,生产工艺是播种工具,而疫苗就是最终收获的果实。
毒株是狂犬病疫苗所培育的种子,种子的优劣决定果实的质量。狂犬病疫苗的有效成分为灭活的狂犬病病毒固定毒,毒株与自然感染病毒株(街病毒株)的同源性越高,产生的抗体针对性越强,保护效果越好。
目前国内狂犬病疫苗使用的毒株有CTN-1V株、aGV株、PV株和PM株。从时间、地域、来源和基因等维度分析:CTN-1V株更适合预防中国的狂犬病
时间维度:PV株和PM株源自1882年来源于法国巴黎一头疯牛中提取,aGV株源于1931年,北京猎杀的病犬中分离,CTN-1V株则源自1956年山东一位狂犬病患者的脑组织。地域维度:PV株与PM株来源于法国,aGV株和CTN-1V株则是中国本土毒株。基因同源性:研究显示,CTN-1V株与中国街病毒株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2.4%-97.7%,高于aGV株(87.2%-92.9%)、PV株(87.4%-92.6%)和PM株(86.1%-90.8%)。
疫苗生产的基质相当于种植的“土壤”,决定果实的产量和质量。目前我国批准上市的狂犬病疫苗可分为以下三类:
地鼠肾细胞疫苗:第一代技术,污染风险高,难以大规模生产。人二倍体细胞疫苗:第二代技术,细胞分裂能力有限,生产成本较高。Vero细胞疫苗:第三代技术,可稳定传代150代,适用于大规模生产,成本低且批次质量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人二倍体细胞仅能用于改良的PM株疫苗生产,其他毒株在二倍体细胞中无法正常生长;而Vero细胞可以支持CTN-1V、aGV、PV三种毒株的生产,为疫苗研发提供更多选择。
优化生产工艺是提升疫苗品质的关键。目前,国内已从传统的转瓶培养技术向生物反应器培养技术过渡。
生物反应器优势:高效率:提高细胞密度和培养基利用率;全自动化:全封闭系统有效控制污染,无需添加抗生素;稳定性强:产品质量均一且可控;多样化技术支持:悬浮培养、微载体培养和片状载体培养满足不同需求,后者尤其在成本和稳定性方面表现突出。
与传统转瓶培养相比,生物反应器显著提高了疫苗生产规模、质量稳定性和经济性,为中国狂犬病疫苗产业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生产疫苗使用与当地流行毒株的同源性高的毒株,可以有效避免免疫逃脱的概率,可以更有效的进行狂犬病的防控;CTN-1是国内唯一人源,且同源性最高毒株,但二倍体狂犬病疫苗却无法使用。但Vero细胞疫苗因灵活性强、毒株选择多样,正逐步成为疫苗研发的主流方向。未来,中国的狂犬病疫苗产业将在毒株、细胞基质和生产工艺的不断优化中,持续为公共健康保驾护航。
来源:医师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