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12月8日,“星火计划——网罗新视界”系列活动上海场隆重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沈玺教授和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毕燕龙教授担任本次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吴继红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陈芝清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
2024年12月8日,“星火计划——网罗新视界”系列活动上海场隆重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沈玺教授和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毕燕龙教授担任本次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吴继红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陈芝清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俞素勤教授、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陈吉利教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敏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叶盼盼教授作为讲者,来自上海和浙江的多位教授为讨论嘉宾。多位专家齐聚一堂,就眼科领域的前沿话题进行交流探讨。
大会致辞
沈玺
教授
毕燕龙 教授
沈玺教授和毕燕龙教授作为大会主席进行开场致辞。他们表示,“星火计划——网罗新视界”系列活动致力于汇聚眼科界的杰出人才,构建高质量的学术研讨环境。通过这一平台,专家们能够交流最新的科研成果,共同解决临床实践中的复杂挑战,从而促进眼科诊疗技术的革新与进步。两位教授期待通过本次活动,参与者能够不断学习和探索,以开发出更精确、更高效的眼科诊疗方案,为患者送去光明和希望。
专题分享:第一篇章
吴继红 教授
吴继红教授以《眼底疾病创新药物研发应用》为题,围绕着眼底疾病的病理基础、现有治疗方法以及新型药物法瑞西单抗的研发和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眼底血管不稳定是眼底病发病的基础,包括血管渗漏、新生血管形成和纤维化三大特征。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是视网膜疾病的有效治疗方式,但需要高频率注射,且在部分病例中治疗效果不佳,血管生成素(Ang)/内膜内皮细胞激酶-2(Tie2)信号通路是一种创新性的治疗靶向通路。法瑞西单抗作为首个用于眼内的双特异性抗体,能够同时抑制VEGF和Ang-2,稳定血管的同时抑制炎症、延缓纤维化,达到更持久疗效并维持视力长期获益,以更少的玻璃体注射次数来实现视力持续改善和疾病控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在眼底疾病治疗中具有强大的潜力和优势。
陈芝清 教授
陈芝清教授带来了《法瑞西单抗——从临床研究到真实世界》这一主题演讲。她指出,关于抗VEGF药物的临床试验结果常常与临床实践中的真实效果存在差异。法瑞西单抗作为首个眼内双特异性抗体,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引人关注。目前法瑞西单抗的真实世界研究已纳入超过100000名患者,其数据支持了法瑞西单抗在视力改善、解剖学结构恢复以及延长治疗间隔方面的积极效果。此外,法瑞西单抗的安全性与临床试验结果一致,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且大多较为轻微。这些发现证实了法瑞西单抗在视网膜疾病治疗中的潜力,为患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治疗选择。陈教授还分享了几例初治的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的病例,展示了法瑞西单抗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的积极疗效。
讨论环节
王聪 教授
沙倩 教授
西湖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王聪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上海市浦东医院)沙倩教授深入探讨了法瑞西单抗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和效果,他们认为这种双靶点药物在治疗特定眼底疾病,尤其是难治性病例时,显示出独特优势。专家们分享了自身的临床经验,指出治疗效果与病因的复杂性紧密相关,并强调了患者的个体差异对治疗反应的影响。
专题分享:第二篇章
俞素勤 教授
俞素勤教授详细讲述了《如何选择扫描模式,获取临床满意的 OCT/OCTA影像》,强调不同模式的选择对获得满意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结果而言至关重要。她结合多个临床病例,介绍了如何根据临床场景、病变部位和特点来选择线扫描、区域扫描,以及不同模式的OCTA等,并指出在诊断时需要有全局观,不应仅依赖单一扫描线的结果,以免误诊。通过对具体病例的分析,俞教授展示了选择合适的扫描模式对于发现和诊断眼底病变的重要性,并阐述了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成像(SS-OCT)在长线扫描方面的优势。最后,俞教授再次点明,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OCT/OCTA扫描模式,以获得准确和满意的影像结果。
陈吉利 教授
陈吉利教授分享了《AI在基层医院眼病筛查真实世界应用研究》,概述了人工智能(AI)技术在中国基层医院眼病筛查中的应用和成效,强调了AI在提高眼底疾病诊疗能力、预测慢性病风险以及促进居民健康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目前AI技术主要用于智能阅片,辅助诊断常见眼部疾病。陈教授结合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的实践经历,展示了AI辅助诊断系统在眼底照相和OCT影像分析中的高准确性和特异性,以及在实际医疗场景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AI筛查项目和慢病管理项目中的应用。这些应用不仅提高了诊疗效率,还有助于实现分级诊疗和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基层医院提供了有效的眼病筛查和慢病管理工具。
讨论环节
张瑜 教授
夏伟 教授
宋正宇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瑜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夏伟教授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宋正宇教授围绕着专题报告的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他们强调了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OCT/OCTA扫描模式的重要性,认为AI技术在处理大量眼底病数据方面具有巨大潜力,能够为医生提供更多诊断信息。在法瑞西单抗的使用经验上,专家们发现该药物在一些难治性眼底病患者中显示出显著效果,尤其是在其他抗VEGF药物治疗无效时。专家们普遍看好法瑞西单抗的应用前景,并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最后,他们指出,随着对疾病机制理解的深入,会发现更多未知领域,这将驱动科研和临床实践的不断进步。
专题分享:第三篇章
王敏 教授
王敏教授介绍了《法瑞西单抗的真实世界临床运用》,强调了我国眼底血管性疾病的高发性和高治疗需求。尽管抗VEGF治疗是多类眼底血管性疾病的一线治疗方案,但部分患者在治疗后依旧存在积液的问题。研究表明,即使提高药物浓度,对于难治性病例的积液消除效果也不理想。法瑞西单抗作为一种双特异性抗体,能够同时抑制Ang-2和VEGF,从而更全面地提升血管稳定性,防止积液产生。王教授介绍了法瑞西单抗的结构特点和临床研究结果,结合多个真实世界案例,突出强调法瑞西单抗在消除积液和改善视力等方面的效果。他期待法瑞西单抗进入医保后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并认为法瑞西单抗可能成为眼底病患者初治的首选治疗方案。
叶盼盼 教授
叶盼盼教授讲解了《遗传性黄斑营养不良的临床诊断》,结合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遗传性黄斑营养不良病例,分享了关于这一疾病的诊断经验。黄斑营养不良是一种双眼对称性改变的黄斑病变,具有遗传性,主要表现为中心视力下降、畏光和色觉改变。这类疾病主要影响光感受器层,导致其结构改变。诊断黄斑营养不良需要综合眼底检查、自发荧光、OCT、视野检查和电生理检查等多模式影像学和功能学检查结果,以及遗传学检查来确定致病基因突变。叶教授提到了隐匿性黄斑营养不良、视锥细胞营养不良、Stargardt病、Best病和X连锁视网膜劈裂等多种黄斑营养不良病变类型,展示了它们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情况,为听众提供了关于遗传性黄斑营养不良的深入理解和临床诊断方面的宝贵指导。
讨论环节
苏晶 教授
谭烨 教授
项敏泓 教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苏晶教授、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谭烨教授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项敏泓教授作为讨论嘉宾,对黄斑营养不良疾病和法瑞西单抗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专家们回顾了黄斑营养不良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同时对基因治疗的新进展表示期待。此外,专家们讨论了法瑞西单抗在临床上的应用,强调了其双靶点作用机制在稳定血管和抑制新生血管方面的优势,并关注了法瑞西单抗的用药方案和安全性,尤其是在老年患者中的使用。
会议总结
毕燕龙教授对本次会议内容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本次会议汇聚了众多国内眼科领域的杰出专家,他们从多维度深入剖析了眼科疾病的内在机制和治疗方案,通过药物效果观察和病例分享,突显了治疗的显著成效。毕教授对诊断技术的进步和新治疗药物的潜力充满期待,认为这些进展将极大地推动国内眼底病治疗的革新,并对眼科医疗的发展前景抱有高度期望。
编辑: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杨子琦
来源: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