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60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将正在筹备的动画长片《大闹天宫》的导演任务交到万籁鸣手里。当时万老先生已年过花甲,接到任务后他激动不已,因为创作《大闹天宫》是萦绕在他心头多年的一个愿望。
上世纪60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将正在筹备的动画长片《大闹天宫》的导演任务交到万籁鸣手里。当时万老先生已年过花甲,接到任务后他激动不已,因为创作《大闹天宫》是萦绕在他心头多年的一个愿望。
中国动画之父——万氏兄弟有人说,“一部解放前的中国动画电影史约等于万氏兄弟的动画创业史。”从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到第一部有声动画片,再到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他们创造并见证了这些历史时刻。
万氏兄弟
万氏兄弟共四人:万嘉综、万嘉綨、万嘉结、万嘉绅,从业后他们大多使用自己的号,即籁鸣(上图右二)、古蟾(上图左二)、超尘(上图左一)、涤寰(上图右一)。兄弟四人出生于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因为顽闹,母亲为了图安宁,托人买回画册等让他们围在一起习画。这一偶然决定竟成为他们走上绘画道路的契机,老大万籁鸣更是自此沉迷于绘画。有时晚上为了哄他们睡觉,万母还会给他们做各种手影,如“兔儿拜月”、“老农晚归”和各种小动物。这可谓是万氏兄弟最早的“动画”梦。
老大万籁鸣高中毕业后,考入了上海商务印书馆美术部,后来弟弟们从美专毕业后也考入商务印书馆影戏部。当时的商务印书馆是中国最大的出版业巨头,它旗下的活动影戏部其实是一个独立的电影公司。“近水楼台先得月”,万氏兄弟对电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万籁鸣通过在影戏部工作的弟弟们了解到,电影是利用人眼“视觉残留”效应的工作原理。于是兄弟四人开始模拟试验,他们用画稿代替胶片,在每张画稿上画一匹马的不同动作,然后快速翻动纸张。经过几次尝试,画上的马真的“动”了起来。
之后,万氏兄弟立志要创作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动画。为此,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没有试验场地,就把大家的起居室——一间仅有7平米的亭子间作为实验室(这间位于苏州河北岸闸北地区天通庵路的亭子间,可谓是中国第一部动画诞生的地方,可惜于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毁于日寇的炮火);欧美严格封锁动画技术,没有资料参考,他们就靠自己摸索推理,不断的试验;机器设备方面,他们有幸在旧货市场上淘到一台“安赖蒙”木壳摄影机,再加上全家人节衣缩食,勉强维持胶片等设备的费用。
经过无数次的探索,终于在一个夜晚,亭子间的墙壁上映出了动画形象,兄弟四人相拥而泣。影戏部得知了动画片试验成功的消息,便委托他们为打字机厂商做广告,于是便有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短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这部动画片后来在万籁鸣看来是“简陋可笑”的,但“却是以后动画片的雏形和先声,为我们提供了制作动画片的原始经验和极为朴素的动画理论根据。”
1926至1930年,万氏兄弟制作出《大闹画室》《纸人捣乱记》和《一封书信》等动画短片,放映后反响热烈。
《纸人捣乱记》剧照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全国都发起抗日救亡的运动,万氏兄弟也将动画片当作宣传的有力武器,制作出大量的爱国影片。万籁鸣说,“动画片一在中国出现,题材上就与西方的分道扬镳了。在苦难的中国,我们没有时间开玩笑。”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兄弟四人决定继续从事电影工作来参加抗战。由四弟万涤寰改做照相馆生意,用来维持四家人的生活费用。其余三人前往武汉加入中国电影制片厂,并在短时间内制作出《抗战特辑》《抗战歌曲》等系列动画。
1938年秋,日军进犯武汉,万籁鸣又和两个弟弟随厂迁往重庆。
《大闹天宫》的萌芽与《铁扇公主》的诞生1939年,万籁鸣和两个弟弟辗转返回上海。当时上海租界已成为沦陷区中的孤岛。为了不使中国动画夭折,万籁鸣苦苦游说于众资本家之间寻求投资。因为当时动画片还比较新奇,再加上摄制成本大、周期长,没人愿意合作。后来有个资本家表示愿意投资,并提出要万氏兄弟绘制动画长片《大闹天宫》。这可乐坏了他们,因为《西游记》可谓是他们儿时听大人讲的最多的故事。
接到这个项目后,他们紧锣密鼓地开始准备工作,用了几个月的时间精心设计了《大闹天宫》中各种人物和主要场景。这时资本家却忽然命令他们停止拍摄。因为此时的电影胶片等价格飞涨,把胶片卖掉比用来拍动画可以多赚好几倍的钱。就这样,万氏兄弟和《大闹天宫》失之交臂。
1940年初,美国迪斯尼推出动画长片《白雪公主》,立刻风靡一时。资本家们看到它的票房价值,又纷纷找万氏兄弟合作。因此便有了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
《铁扇公主》剧照
《铁扇公主》放映之后盛况空前。除了国内,影片还在新加坡、印尼等多地放映,均受到热烈欢迎。它甚至影响了后来很多的日本动画从业者,其中就有日本“动漫之父”之称的手冢治虫。
《铁扇公主》的成功刺激了万籁鸣的创作欲望,他渴望能有好的创作环境和条件来继续探索动画艺术。可是山河破碎,他的渴望成为了奢望。为了追求动画事业,1946年,万籁鸣离开家人,前往香港,但始终未有机会再施展才华。
一波三折,《大闹天宫》终面世1954年,万籁鸣回到上海,参观了上海美术电影厂。“一进厂,我怔住了,展现在我眼前的是广阔的厂房,崭新的设备,大量有才干的年轻人……这不是我梦寐以求的工作环境吗?”他毅然决定放弃在香港的优渥待遇,选择留在上海。他后来在回忆中写到:“这是我个人的新生,也是我动画艺术理想的新生。”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首任厂长特伟(左一)与万氏三兄弟
万籁鸣在上美厂先后导演了《大红花》、《墙上的画》等彩色动画短片。重新焕发的艺术青春让他深埋心底多年的愿望又萌芽,那就是把《西游记》中最激动人心的“孙悟空大闹天宫”绘成动画。
创作背景——新中国早期的动画风格曾一度模仿苏联,乃至有的作品(如获意大利第八届威尼斯儿童电影节奖的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乌鸦为什么是黑的》)被电影节评委误认为是苏联动画。这使得全厂上下开始意识到,发扬自己民族风格的必要性。
在此背景下,一大批优秀的民族风格动画短片先后涌现出来,如《神笔》、《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等。上影厂领导又了解到拍摄《大闹天宫》是万籁鸣多年的心愿,于是决定让他做导演,拍一部中国民族风格的动画长片。影片由李克弱与万籁鸣担任编剧;张光宇、张正宇兄弟分别负责人物造型和美术设计;严定宪、林文肖、浦家祥等八人组成原画组。美影厂还特意请来上海交响乐团、上海京剧乐队帮忙录制配乐。
剧情改编——《大闹天宫》的剧情改编自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前七回。李克若和万籁鸣在力求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对其分析、整理和改编。两人先是有意略去了石猴的来历和成王的经过,将着重点放在美猴王的“美”上:其出众的才能和高尚的品质。
另外在“御马监”这场戏里,为了情节发展的更加合理,加入了“马天君”这样一个新角色。在第七回后段,两人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将“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这部分全部删除,“改为让孙悟空踢翻八卦炉,拿起金箍棒,打上灵霄宝殿,几乎使玉帝坐不成宝座”。
人物造型、动作设计——除了精彩浪漫的剧情,《大闹天宫》给人震撼冲击的首当美术设计。当时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执教的张光宇负责人物造型。《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玉皇大帝、哪咤、东海龙王等主要人物的造型设计皆出自他的画笔。他的创作吸收了民间木刻、剪纸、戏曲造型等,结合西洋现代艺术,风格独树一帜。
现代中国装饰艺术的奠基者之一 张光宇
不过对于张光宇设计的孙悟空造型,万籁鸣觉得装饰性较强,不太适合动画表现。张老也非常开明,表示愿意接受大家的改动。于是由严定宪在张光宇设计的基础上,经过多次修改,才有了我们后来看到的孙悟空形象:身着鹅黄色上衣,腰束虎皮短裙,大红的裤子,脚下一双黑靴,脖子上还围着一条翠绿的围巾。万籁鸣用八个字形容:“神采奕奕,勇猛矫健”。
由张光宇设计、严定宪修改的造型,奠定了之后孙悟空的主要动画形象
孙悟空的造型设计出来了,下一步就要设计他的动作。如何把美猴王这个角色画“活”、画出灵气,这是对原画组的巨大考验。
大家请来京剧名家、有“南猴王”之称的郑法祥,向众人传授经验。此外众人还去戏剧学校、京剧团等,观摩猴戏演员的动作。原画组每人还在工作台上放一面镜子,根据图画情景对着镜子做各种动作和表情,经过仔细端详和揣摩,然后画下来。
严定宪对照镜子绘图
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先后参加《大闹天宫》创作的原画师只有8位,加上动画师也才30多位,承担起这部两个小时的大片,实属不易。日本、美国一个小时左右的动画大片,原画动辄也要几十人,多则上百人。比如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就有100多个主创人员。
为了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万籁鸣给每个人极大的发挥空间。他让八个原画分组、分段、分戏去设想剧情,然后再向他汇报。每个人也都充满热情,对作品的要求都很高,经常和导演讨论、交流心得,有不好的地方就一改再改,直到大家都满意为止。
1961年,《大闹天宫》上集完成,全组人员坐下来讨论总结。大家都认为上集节奏太闹,观众没有舒缓的时间会感到疲劳。林文肖、严定宪以及副导演唐澄都提出,可以在下集创作一段抒情的片段,让整部影片显得跌宕起伏。万籁鸣听从了大家的意见,于是就有了“七仙女桃园摘桃”这段歌舞。
孙悟空与哪吒大战时,他从自己颈后拔下三根毫毛一吹,随即变出了另外三个孙悟空一起攻击哪吒。这样的一个镜头,在荧幕上只有5秒钟,但在镜头卡袋中,却要画上100多张画稿。当时没有电脑制作,全凭原画手中一支画笔。摄制组规定三天一个镜头,很多镜头的设计其实不止三天。大部分人晚上、周末都在加班画稿。原动画师画好画面后,再由辅助人员在赛璐珞片上描线、上色,再用摄影机拍摄。那个时代没有多高的待遇,大家都凭着一股热情。
最美不过愿望实现——1964年,《大闹天宫》所有镜头终于全部完成,上下集共绘制了15万4千余幅图画,胶片长达一万余尺。
第一次试片时,美影厂试片室里挤满了人,每个人都全神贯注,屏气凝神。等到室内灯光一暗,伴奏音乐响起,只见孙悟空神采奕奕,腾云而来……众人都看得如痴如醉。黑暗中,65岁的万籁鸣看着银幕上的孙悟空,百感交集,禁不住热泪盈眶。回想自己和弟弟们为了梦想,挤在七平米的亭子间创作出中国第一部动画;为了资金四处奔走求人;因为《铁扇公主》被日寇通缉;在旧社会搞了十几年动画却找不到出路……如今夙愿得偿,眼泪纵横的他在心里默默地说:“孙悟空,我们终于见面了!”
《大闹天宫》下集完成后,得到的指示却是“暂时不放”。万籁鸣他们不知道,一场浩劫正在暗流涌动。在后来的“十年动乱”中,《大闹天宫》被指“影射党的领导”而不能与世人见面。创作者们也纷纷被批斗、下放。直到1978年,《大闹天宫》才得以重见天日,尤其是上下集合映后,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和赞扬。
对社会和后世的影响据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统计:《大闹天宫》曾先后参加过全世界14个国家和地区举办的18个国际电影节的映出,并多次获奖:1962年捷克斯洛伐克第13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1963年第二届“百花奖”;1978年英国第22届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等等。此外,还向44个国家和地区输出、发行和放映。
《大闹天宫》剧照
美国《综艺》周报评论说:“《大闹天宫》是最好的动画片。”美联社的报道则说:“美国最感兴趣的是《大闹天宫》,因为这部影片惟妙惟肖,有点像《幻想曲》,但比迪士尼的作品更精彩,美国绝不可能拍出这样的动画片。”
1983年6月,《大闹天宫》在巴黎放映一个月,观众近10万人次。法国《人道报》指出:“万籁鸣导演的《大闹天宫》是动画片真正的杰作,简直就像一组美妙的画面交响乐。”《世界报》介绍说:“《大闹天宫》不但有一般美国迪士尼作品的美感,造型艺术又是迪士尼式艺术所做不到的,它完美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
《大闹天宫》的上映还在社会上形成一股“孙悟空热”,市场上的儿童玩具、糖果糕点的包装以及儿童服装上都印上了孙悟空。许多画报、杂志也用其做封面……。
2001年,比尔·盖茨找到美影厂,表示希望由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孙悟空“出任”Office XP中的助手。后来,人们看到了一个重新设计的、和电脑结合的百变孙悟空。2019年上海电影节发布“创生万物,幕后英雄”主题海报,借用了《大闹天宫》中两小猴划开水帘迎出孙悟空的场景。
2019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主题海报
1997年10月7日,万籁鸣老先生与世长辞。他的墓碑设计成一卷展开的电影胶片,上面绘有云雾缭绕的花果山。墓碑上是那个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右手持金箍棒,左手托仙桃。而他和美影厂的先辈们留下的《大闹天宫》,在历经60多年的岁月后,仍是中国动画后来者难以逾越的巅峰。
万籁鸣先生墓碑
来源:伊藤诚一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