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模仿”一词,估计有很多人对之嗤之以鼻,觉得它就是妥妥的一个贬义词。而实际上,我们没必要羞于谈论这个词,也没必要躲避谈论这个词,其实,它无时不刻都存在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
提到“模仿”一词,估计有很多人对之嗤之以鼻,觉得它就是妥妥的一个贬义词。而实际上,我们没必要羞于谈论这个词,也没必要躲避谈论这个词,其实,它无时不刻都存在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
不止是个人,甚至于上升到国家发展层面,“模仿”从来没离开过。英国有句话,“科学技术的原理是英国人发明的,被美国人用到实处,再被日本人进行创造性的模仿并拿来赚钱。”不管怎么说,日本取得的令人惊讶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应当说是二战之后他们对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科学技术的产物进行创造性模仿的结果。
有个例子经常被人们提及,那便是通过对美国半导体收音机的电子原理进行创造性的模仿,日本松下公司成功制造出小型收音机。作为发明宗主国的美国,其市场被创造性的模仿国——日本的产品所占领。但模仿阶段结束后,日本在独立的创造性开发上也毫不懈怠,中东战争中所使用的美国导弹和电子武器零件相当一部分是日本产的,我们对这些事实都一清二楚,如果没有这些零件,那些武器就不能发挥那么大的威力。
不只是日本,其实美国人更善长模仿抄袭,只要欧洲人创新了一件硬科技,美国人可以开发出无数围绕着硬科技的边际产品出来,如英国人创造了航空母舰,德国人创造了潜艇,美国人就造出核母舰和核潜艇,一举称霸海洋;苏联人创造了卫星上天,美国人就实施登月计划,称霸太空;德国人发明汽车,美国人福特就发明流水线生产汽车;欧洲斯拉夫人发明电力,美国人爱迪生就发明灯泡照明;法国西欧人发明流动电话,美国移民乔布斯就发明手机上网,一举称霸虚拟世界;英国人发明电脑,美国人搞大电脑连接;法国人发明电影,美国人就搞大电影制作及市场;瑞典移民发明光纤,美国人就布局全球互联网等等,不胜枚举。
同样被冠以工匠精神的德国,也是山寨起家,“Made in Germany”曾经是德国的耻辱,是品质烂的标签。18世纪,英国的谢菲尔德刀剪公司状告德国山寨刀剪,因为做的实在是太像了,英国人特别生气,斥责德国人,你们要不要脸!德国人呵呵一笑。谁说我山寨你了,谁说我只山寨你了,英国的刀具、意大利的皮鞋、法国的服装,全欧洲我全抄了一遍,想不到吧。1887年4月23日,英国不得不通过《商品法》规定,德国产品进入英国,必须打上“Made in Germany”的标签,以显示其低端性。
不难看出,模仿无处不在,之前美国发展经历过,德国发展经历过,后来日本模仿美国,韩国模仿日本,最后这些国家都登上先进工业国的山头,大家也都有目共睹。
有经济学家总结,开放经济条件下,后发展国家的创新赶超模式有两种,一是在引进、模仿、学习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式创新;二是自主型的原始创新,需要依托本国的科技型企业或研究机构开展研发工作,逐步实现对先发国家的技术赶超。足以看见,中国制造的崛起需要在时间和技术两种维度上要成效,必然无法绕过这个阶段,这是产业发展规律。
话归正传,农机行业发展也绕不开“模仿+创新”的发展路径,但是,有一点必须说清楚,模仿不是简单的抄袭,而是要以创造性的思维对待这个过程,要逐步在模仿中形成独特的自我技术与技能体系,进而找到属于自己的比别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进入产业赛道,才有可能赢。说白了,你站在别人的肩膀上,一定要比别人高才行,如果和别人一样高,或者佝偻了身子,就失败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模仿不可怕,怕就怕不变,不进步,甚至落后!举个例子,行业内有一种产品叫秸秆饲料打包机,头部品牌利润效应显现后,不少品牌模仿进入,但是模仿的是人家淘汰的产品,又不及时创新,加之该市场需求空间有限,很多后入者便不了了之。
不是抄袭,而是模仿性、创造性创新,值得更多的农机企业进行深度思考,相信会有所感悟和启发。
来源:农业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