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与所在城市共生发展机制研究 ——以赣东学院与抚州市共生发展为例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方高校与所在城市的关系日益紧密。地方高校不仅仅是知识和人才的培养地,更是科技创新、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其与城市的共生发展关系不仅影响着高校自身的发展路径,也深刻影响着城市的经济结构、社会文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方高校与所在城市的关系日益紧密。地方高校不仅仅是知识和人才的培养地,更是科技创新、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其与城市的共生发展关系不仅影响着高校自身的发展路径,也深刻影响着城市的经济结构、社会文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近年来,随着政府政策的支持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地方高校与城市共生发展的机制和路径也日益受到学术界和社会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对地方高校与所在城市共生发展机制的深入研究,探讨其在促进地方高校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理论基础

1.1共生理论

共生理论由美国生物学家马古利斯(Lynn Margulis)等人在"盖娅假说"的基础上提出,用以描述两种不同生物在特定环境下相互依存、共同生存的关系,共生理论被用来解释不同主体之间的互惠互利关系。地方高校与所在城市的共生发展可以看作是这种理论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具体应用,高校和城市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文化传承等方面相互依存、资源共享,共同促进区域的繁荣与发展。

1.2区域经济学理论

区域经济学理论关注区域内各经济主体之间的互动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根据该理论,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内部资源和市场,还依赖于各经济主体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合作。地方高校作为区域经济中的重要主体,通过培养人才、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高校的科研活动和知识传播有助于提升区域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

1.3创新系统理论

创新系统理论强调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涉及技术、知识、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源头,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与城市企业、政府和其他机构的合作,地方高校可以有效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创新系统理论还强调了制度环境对创新活动的影响,指出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是促进高校与城市共生发展的重要条件。

1.4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指出,社会网络和关系中的信任、规范和互惠性有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地方高校与所在城市通过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丰富的社会资本。高校与城市政府、企业、社区等各方的互动与合作,不仅有助于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还增强了区域内的凝聚力和协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共生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创新系统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为研究地方高校与所在城市的共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揭示了高校与城市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强调了合作、创新和资源共享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理解这些理论,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地方高校与城市共生发展的机制,为政策制定和实际操作提供科学依据。

2现状分析

2.1地方高校与城市经济的互动

地方高校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才培养:地方高校是城市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来源。高校通过设置符合地方经济需求的专业课程,培养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毕业生。高校毕业生不仅为当地企业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持,还促进了地方就业率的提高。

技术创新:地方高校的科研活动和技术创新为城市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高校通过设立科研项目和实验室,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推动了地方产业的技术进步。

产业合作:地方高校与城市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有助于推动技术进步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高校通过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合作研发项目等方式,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2.2地方高校与城市文化的交融

地方高校不仅是新知识传播的场所,也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阵地。高校通常通过学术交流、文化活动等方式丰富城市的文化生活,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社会影响力。

学术交流:地方高校通过举办学术会议等活动促进城市与外界的学术交流。一方面吸引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了解高校所在城市,另一方面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解前沿知识的机会。

文化活动:地方高校的文化活动为城市的文化生活增添了丰富的内容。高校的艺术节、音乐会、戏剧表演等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也吸引了大量市民参与,丰富了城市的文化氛围。

文化传承:地方高校在文化传承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通过设立传统文化研究机构、开设相关课程等方式,传承和弘扬地方传统文化。

2.3地方高校与城市资源的共享

高校与城市在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医疗服务等方面存在着广泛的资源共享。例如,高校图书馆、实验室等资源向社会开放,为市民提供了学习和科研的便利条件。

基础设施共享:地方高校与城市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共享,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例如,城市政府与高校共同建设体育场馆,不仅为高校师生提供了优质的体育设施,也为市民的健身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教育资源共享:地方高校与城市在教育资源方面的共享,有助于提升教育水平。例如,高校向中小学提供教学支持、教师培训等资源,帮助提升基础教育质量。

医疗服务共享:地方高校与城市在医疗服务方面的共享,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医疗水平。例如,高校附属医院向市民开放,为市民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2.4地方高校与城市社会服务的互动

地方高校不仅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与城市互动,还通过多种社会服务活动,积极参与城市建设与发展。

志愿服务:高校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参与城市社区建设。

科研服务:高校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和研究,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继续教育:地方高校通过开设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课程,为城市居民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与城市在经济、文化、资源共享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存在广泛而深刻的互动。这种互动不仅推动了地方高校自身的发展,也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理解和分析这种现状,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地方高校与城市共生发展的机制,为政策制定和实际操作提供科学依据。

3共生发展机制

地方高校与所在城市的共生发展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合作与协调机制来实现。以下从政府引导与政策支持、高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高校与城市社区的互动、信息共享与交流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3.1政府引导与政策支持

政府在高校与城市共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和资源配置,政府可以有效促进高校与城市的合作与共赢。

政策制定与实施:政府应制定有利于地方高校与城市互动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应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土地使用等方面的内容,鼓励高校与城市各主体的合作。例如,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研究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资源配置与协调:政府应发挥资源配置和协调作用,促进高校与城市在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医疗服务等方面的共享。例如,政府可以协调高校与城市医院的合作,共同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监管与评估:政府应建立完善的监管与评估机制,对高校与城市的合作项目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预期效果的实现。

3.2高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

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是实现共生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产学研合作、高校科技园建设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升级。

产学研用合作:高校与企业通过合作研发项目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高校的科研人员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攻关,解决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服务用户、服务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技园建设:高校通过建设科技园,为企业提供研发和孵化平台,推动创新创业。科技园不仅为企业提供办公和研发场所,还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

人才交流与培养:高校与企业通过互派人员、联合培养等方式,促进人才的交流与培养。企业通过设立奖学金、实习基地等方式,吸引高校优秀学生实习和就业;高校通过派遣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3.3高校与城市社区的互动

高校与城市社区的互动是共生发展的基础。高校通过参与社区建设、志愿服务等方式,与城市居民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增强了高校与城市的凝聚力。

社区参与与建设:高校可以通过参与社区规划和建设,提升社区的生活质量。例如,高校建筑学院的师生可以为社区提供设计和规划服务,改善社区的居住环境。

志愿服务与公益活动:高校学生通过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帮助,增强了高校与社区的联系。

社区教育与文化活动: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社区教育课程和举办文化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生活。高校教师可以为社区居民开设讲座,传播科学知识和文化理念。

3.4信息共享与交流平台建设

信息共享与交流平台的建设,有助于高校与城市之间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通过建立信息平台,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和城市需求的对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信息平台建设:政府和高校共同建设信息共享平台,整合高校与城市的资源和信息。通过信息平台,高校可以及时了解城市的发展需求,城市也可以获取高校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信息。

信息交流与合作机制:高校与城市建立定期的信息交流机制,通过定期召开研讨会等方式,促进双方的信息交流和合作。

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高校通过信息平台,将科研成果及时向社会推广,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政府和企业应积极参与高校的科技成果推广活动,共同推动科技创新。

3.5多元化的合作模式

高校与城市的共生发展需要探索多元化的合作模式,以满足不同领域和层次的需求。

校地合作模式:高校与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校企合作模式:高校与企业可以通过共建产业学院、研发中心、联合培养人才等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校社合作模式:高校与社区可以通过共同举办活动、设立服务站点等方式,密切联系、促进合作。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与所在城市的共生发展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社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政府引导与政策支持、高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高校与城市社区的互动、信息共享与交流平台建设等机制,可以实现高校与城市的互惠共赢,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在未来的实践中,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合作模式,进一步提升地方高校与城市共生发展的效果。

4具体案例分析

以赣东学院与抚州市共生发展为例进行分析。赣东学院自2021年转设以来,全面对接江西“1269”和抚州“2416”行动计划,依托抚州市的高速发展,赋能“文化抚州、梦想之舟”品牌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现自身的快速成长,努力建成“区域一流、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入抚州的“局”、当抚州的“眼”,争当抚州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扎根抚州办大学,为抚州市的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高质量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4.1人才培养与城市发展

赣东学院的发展与抚州市的经济腾飞密不可分。作为抚州市第一所市属本科高校,赣东学院一直致力于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设置了测绘工程专业(江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等一系列与抚州市支柱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每年为抚州市输送大量毕业生。这些毕业生不仅满足了本地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还成为抚州市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

4.2产学研合作与产业升级

赣东学院与抚州市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非常紧密。与黎川县、南城县人民政府签订校地合作框架协议,实现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与江西联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抚州电信共建“赣东数字经济研究院”,下一步将继续建设产业学院,如:赣-海“双智”现代产业学院、数字文化现代产业学院,进一步服务地方重大战略需求。

4.3文化交融与城市影响力提升

作为一所市属本科高校,赣东学院赓续临川文化文脉,传承抚州才子才情,为师生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邀请各界学术精英分享前沿知识与最新研究成果,力求在文化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打造区域人才、科技、文化高地。先后与马来西亚英迪国际大学、泰国西那瓦国际大学等多个国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上海大学、兰州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开展交流与合作。学校与北京大学共建“临川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连续两年举办抚州社会科学学术年会,成立“才子大讲堂”,吸引众多国内外学者参加,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加入浙南闽北赣东应用型高校联盟,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升城市影响力。

4.4社区互动与社会服务

赣东学院与抚州市社区之间的互动也是其共生发展的重要方面。学校积极参与社区建设,通过组织学生志愿者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增强了与社区居民的联系。例如,赣东学院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定期在社区开展维修活动,为居民提供免费的电子设备检查,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欢迎。

4.5政策支持与资源配置

抚州市政府在赣东学院与抚州市共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市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如财政支持、土地供应、税收优惠等,鼓励赣东学院与本地企业和社会的合作,截止目前,抚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资助学校经费,助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同推进专利转化工作,形成紧密的校地合作机制,以实际行动提升全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水平,助力抚州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5结论

地方高校与所在城市的共生发展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机制。本文主要探讨了地方高校与城市共生发展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地方高校与城市在经济、文化、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互动,揭示其共生发展的现状,并通过对赣东学院与抚州市共生发展的具体案例,分析了高校与城市共生发展的实践经验和成效,地方高校与城市的共生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紧密合作和资源共享,才能实现互惠共赢,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研究表明,实现地方高校与城市的共生发展,首先要理解所在城市的政策定位和发展需求;其次要双方主动参与活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最后从“写在纸上”到“落在地上”,通过实实在在的政产学研项目切实推动地方高校与城市的协同发展,最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吴友平 单位:赣东学院 课题基金: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地方高校与所在城市共生发展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3YB359)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