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美国精神医学学会2013年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里,对自恋型人格障碍这样定义:一种弥漫的心理模式,表现为自大的行为或想象、对赞美的渴求、以及共情能力的缺乏,始于成年早期,出现在不同的背景下。
热播综艺《再见爱人》第四季,大家都看了吗?
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分析嘉宾的行为时,提及了NPD(自恋型人格障碍)。
那么,究竟什么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它与平时提到的自恋又有着怎样的区别呢?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表现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平均患病率为1.06%。
在美国精神医学学会2013年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里,对自恋型人格障碍这样定义:一种弥漫的心理模式,表现为自大的行为或想象、对赞美的渴求、以及共情能力的缺乏,始于成年早期,出现在不同的背景下。
简单来说,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常常过度自恋,有不切实际的自大感,夸大他们的才能、成就等,并缺乏对他人的共情能力。
不切实际的自我夸大
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热衷于炫耀自己的成就、财富、地位或外貌等,而且这种炫耀往往是过度且不恰当的。比如在朋友聚会中,他们会不断地讲述自己的“辉煌”经历,而对他人的分享毫无兴趣,甚至会在他人讲话时强行将话题引回到自己身上。
缺乏共情,难以认识到别人的需求
他们只专注于自身的情绪变化和需求满足,很难对他人产生真正的共情,无法理解和感受他人的痛苦与困境。
需要别人不断地关注、赞扬
他们极度渴望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一旦感觉自己被忽视,就会产生强烈的愤怒和不满情绪。
除此之外,还有以下表现:
认为自己是“特殊”和独特的,并且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地位高的人(或机构)所理解或与之交往。
经常嫉妒别人或者认为别人嫉妒自己。
傲慢,自大的行为或态度。
与普通自恋的区别
自恋是人类的普遍特征,也是健康人格的重要构成部分。
适度的自恋可以让人拥有自信,积极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勇于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魅力。例如,一个人在取得某项成就后感到自豪并适当分享,这是正常的自恋表现。然而,自恋型人格障碍则远远超出了正常自恋的范畴,它是一种精神问题。
普通自恋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和需求,与他人建立相对平等和互利的关系;而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几乎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人际关系往往是扭曲和不稳定的,因为他们很难真正关心他人,更多的是将他人视为满足自己需求的工具。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通常在童年时期受到过多的关注和无原则的赞赏,同时又很少承担责任,很少受到批评与挫折。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最根本的动机是得到他人的赞赏与爱,然而,因为他们对他人的冷漠和貌视,而常常被他人所拒绝。这恰好是他们害怕得到的、恐惧的后果。
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相处之道
对于这个问题,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邸晓兰教授给出了答案,赶紧戳下方视频来听听专家是怎么说的吧~
特别提醒大家,切不可仅凭症状就自行判定为自恋型人格障碍。要知道,确诊人格障碍是极为严谨的流程,需要专业医生开展细致入微的问诊以及全面系统的检查,这绝非个人能够自行完成的任务。如果你也面临上述问题或深受其他心理问题困扰可以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找到最优的解决方式。
参考文献:
[1]聂海洋.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表现、成因及心理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2008,24(4):47-48.
[2] 陆林.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来源:好心情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