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卿:中国传统味道寻根,总会与中原邂逅|顶端访谈

摘要:11月底,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5·香料传奇》正式开播,节目以“香料”为切口,用精美的镜头呈现美食盛宴,再次点燃了观众的味蕾。该片用三个河南故事,讲述河南的美食和饮食文化,第一集里的胡辣汤就收获了一波热度。

顶端新闻记者 聂辉

11月底,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5·香料传奇》正式开播,节目以“香料”为切口,用精美的镜头呈现美食盛宴,再次点燃了观众的味蕾。该片用三个河南故事,讲述河南的美食和饮食文化,第一集里的胡辣汤就收获了一波热度。

近日,《香料传奇》总导演陈晓卿接受顶端新闻记者专访,他提到自己之前就喜欢向身边亲友推荐胡辣汤,陈晓卿诗意地形容:“中国传统味道寻根,总会与中原邂逅。”

图说:《香料传奇》总导演陈晓卿

可别小看香料:它是“幕后英雄”

顶端新闻:很多人可能习惯把香料视为配角。很少有纪录片涉足拍摄,香料如何成为《风味人间》的拍摄题材?

陈晓卿:香料不应该被简单定义为配料,只是大部分时候是“幕后英雄”。这一季的主题虽然围绕香料,实际上是我们改变了一个关于食物叙述的切口,围绕着食物肯定是不变的。

可能过去我们会认为对食物来说,吃好、吃饱就很重要。从吃饱的角度来说,人类发现了火,学会了烹饪,让我们直立行走,让我们大脑得到发育,我们的胃开始变小,我们吸收东西效率更高,我们吃东西转换成的能量也更大。

但是,什么时候让吃饭本身变得有趣,其实是香料到来之后。这也是我们选择香料的很重要的一点。

更重要的是,很多人不太清楚,我们的味觉系统感受食物的味道,只有不到30%是通过真正的味蕾,有超过一半的风味是靠嗅觉。那我们来讲一个“闻得见”的故事,这就是我们做香料这个系列的缘起。

顶端新闻:从“大海小鲜”“谷物星球”到“香料传奇”,“风味”系列在主题选择上有什么整体安排吗?

陈晓卿:我们在拍《风味人间》第一季的时候,基本上把后面几季的规划都做出来了——在我们看来,食物可以变换无数种视角,总有新的发现。就像看风景一样,比方说黄山,我们在山脚下看的是一种风景,在山顶上看的是另外一种风景,我们在后山还能看到风景,可能在天都峰看到的又是一种风景。

顶端新闻:《香料传奇》开端介绍香料称,“掀起世界的波澜,甚至影响文明的走向”。从主创者的角度来看,为何选择从文明的角度来观察香料?

陈晓卿:主题和内容上当然会考虑饮食和我们社会文化、个人生活的关系。比如香料为什么会进入生活里,就是因为我们太无聊了,就是像我们生活里为什么会有故事,就是因为日常生活太平凡琐屑了,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叫故事线的东西,把一个个故事的珍珠串起来,然后呈现给大家。

我们团队一直认为,饮食不是简单的吃喝,背后有文化和文明的印记。以食物为切口,我们能看到广阔的世界。

图说:越南罗勒&河南荆芥

顶端新闻:相较于往期节目,《风味人间5》拍摄,海外场景明显增加,选择哪些香料作为拍摄对象时,在地域问题上有哪些考虑?

陈晓卿:这季“香料传奇”其实是我们拍摄《风味人间》以来,海外拍摄占比最大的一季,由于题材本身的原因,接近50%的篇幅都是国际故事,也是根据主题,进行海量的筛选之后做出的选择与决定。

站在全世界的角度,思考中国的饮食文化,以及用中国人的舌尖触碰全世界的风味,这是大势所趋,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顶端新闻:“风味”主创团队拍摄多年美食纪录片,接触不同地区的美食和文化,对美食的理解和刚开始接触是否有差别?有哪些变化?

陈晓卿:其实对于食物来说,我们一直变换不同的角度,都是能够让大家更加地了解食物本身。拍纪录片,对我们来说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也在不断了解新的食物和背后的知识与故事。

比如,在拍香料之前,我个人都把桂皮和肉桂混为一谈,其实他们是生长在不同地区的樟树科的亲戚,一个味道主辛,一个味道主甜,一个更多应用于烹饪,一个更多用于烘焙,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它是无止境的。

图说:辣椒崛起

用光影呈现“花椒带来的50赫兹的震颤”

顶端新闻:在以往的“风味”系列中,常用内部结构变化呈现食物口感的差异,但香料的味觉呈现很难具象化,主创团队如何“拍出”气味?

陈晓卿:了解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过程,有时曲径通幽,有时茅塞顿开。这一次我们用了很多通感的手法,来呈现食物带来的气味和感觉。就像花椒的麻,带来的50赫兹的震颤,我们用水的震动、光影等来描摹。节目里还有很多类似的小设计,欢迎大家看片的时候去发现。

顶端新闻:相较于谷物、肉类,香料在生活中更加隐秘,在拍摄和讲故事时,拍摄时有哪些不同?

陈晓卿:可能也不完全是不同,更多是技术上的不断探索。相较而言,技术上的提升是最难的,比如这次《风味人间5·香料传奇》从影像上,我也给很多专业的朋友都看过几遍,大家都说祝贺你们团队在影像上又往前走一个台阶。其实我们讨论的就是镜头的“呼吸感”,这一季的摄影师比之前我们的镜头设计,在流畅感上又有了新的探索。

“呼吸感”你连说清楚都没办法说。就是让你感觉这个镜头不是呆的,不是固定的,但是他的所有的晃动我都感觉不到。

顶端新闻:在短视频盛行当下,每集用50分钟的时长讲一个故事,是否会担心不适应观众的观看习惯?《风味人间》未来有做短视频的计划吗?

陈晓卿:我们团队做过《风味原产地》系列,每一集10分钟左右。发行到全球190个国家,在奈飞的首页曾经霸屏了一周。

中国纪录片人一直希望能够在西方主流话语体系里有所发声,这种努力是前赴后继的,之前BBC、NHK都播过中国纪录片导演的作品,我们把量增加了,播了一个20集的纪录片节目,在前人的肩膀上努力地又往前走了一步。

关于当前观众观看习惯的问题,我觉得应该分两个侧面来理解,今天的短视频在存在体系里,注重与观众的互动性,而且时长很短,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观众的情绪价值,这都是值得我们这些做长视频的人思考和借鉴的。

但长视频也有自己的规律,一个纪录片从策划阶段、准备阶段、调研阶段、实地阶段、拍摄阶段到剪辑阶段,实际上要形成充分的积累之后才能厚积薄发。

形象点说,我们占据了更多的详实的资料,最终为观众呈现的只是所有积累的十分之一不到。它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海面下的部分对专业纪录片制作来说太重要了,它是经得起推敲,能承载精彩的故事,并且有铺垫、推进和戏剧性转折的。

从目前的反馈来看,我们依然还有不少忠实的观众,我们需要为他们负责。

图说:云南草果

中原味道代表中国口味“正统”

顶端新闻:如何理解香料在美食和生活中的地位?

陈晓卿:我们的祖先,天天吃米饭能吃饱,能维持生命,但是我们能不能让生活再多姿多彩一点?于是再往里面掺一点树叶,这个树叶子肯定有一点味,我们再把一些果子磨碎了,再放到里面,这个味道可能更好一些,渐渐地我们可能就吃成了咖喱饭。

我们发现有这个东西之后,平时只能吃两碗饭,加了调味我们可以吃三碗,香料提振食欲的作用可能就起来了,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这是香料的第一个层面。

第二个层面,在香料里可以看到人类的世相百态。有些香料离产地太远,突然就变得很昂贵,在中世纪的欧洲可能有一把丁香,就相当于财富的拥有者,因为丁香在当时非常昂贵,甚至有人愿意用城堡跟你换一把丁香。你有一个菠萝,在当时的欧洲贵族中也是非常稀罕的事情,现在中世纪欧洲所有的门把手都是菠萝,因为菠萝去到那里太难了。

追求一种味道可能是很虚妄的,就像丁香一样,现在丁香一下子成大宗贸易了,价格就下来了,再也没有人拿城堡去换丁香了——你会觉得在香料里能看到社会、历史和故事,在香料里面你可能还能看到文学和艺术。

图说:河南胡辣汤里的香料

顶端新闻:胡辣汤店在河南遍布各处,口味各有不同,在选择拍摄对象时有哪些考虑?

陈晓卿:其实,我之前在河南做了很多调研,但拍摄纪录片,选材时需要很多其他方面的元素。比如说,河南的传统小吃胡辣汤,我们拍摄时想方设法希望能把它拍得诱人一点。

这一集的分集导演也跟我们说,“其实胡辣汤很难拍”,对他来说这个选题必须硬着头皮上。好在这集的导演是河南人,他对胡辣汤有着深深的爱。

这次的团队,从监制到总导演、分集导演,河南人浓度是比较高的。其实,我的老家也属于大中原地区,之所以有河南三个故事,一方面是考虑创作者对故乡食物的理解和热爱,另一方面中原的味道也代表着中国口味的“正统”的根,用它来与世界上千奇百怪的口味做对比,这种反差带来的戏剧性效果会更加明显。

如果河南自己的媒体拍了河南口味与世界,那我想也是会收到特别好的收视效果的。

顶端新闻:《风味人间5》已经播出多集,收获大量弹幕点赞。能否透露一下,在接下来的几集有哪些更值得观众期待的内容?

陈晓卿:后面还有很多有趣的食物和香料的故事,不仅有通常意义上,大众可能不会理解为“香料”的水果,比如榴莲,也有我们每天家里都会用到的葱和蒜等。

大家也可以看看《花叶奇缘》那一集的荷叶蒸饭,整个儿运镜太舒服了。尽管摆脱不了现场的场地限制,但最后视觉效果还是非常高级,我能感觉到大家拍摄食物和故事的进步,这是很开心的事情,在一个非常大的产业体系里,大家在不断地努力和精进。

来源:顶端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